陈晓卿诚意推荐《记忆的隐味》:一半的美食,一半的情意美

在饮食界,蔡澜和陈晓卿都是深受观众欢迎的美食家。

蔡澜先生很慈悲了。每一个店家给他吃过的东西,他都说好。因为他认为做饮食店起早贪黑很不容易,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坏了店家的生意,砸了人家的饭碗。

蔡澜先生是菩萨心肠,而陈晓卿的做法不同,忠于事实和内心。

在一档评分很高的聊天节目中,主持人窦文涛问陈晓卿:“如果店家给你吃的东西不好吃,那你怎么办啊。”一看,就是调皮的窦文涛又给陈晓卿挖坑了,陈晓卿面不露惧色,而是诚实地回答:“不说。”换而言之,陈晓卿说好的美食以及相关的书籍是真的好,值得推荐和打卡。


陈晓卿诚意推荐《记忆的隐味》:一半的美食,一半的情意美


《记忆的隐味》是日本料理家高山直美的口碑之作,中文译者是人气作家新井一二三,书中接近原汁原味的美食图片是出自独立摄影师斋藤圭吾之手。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读者,我们或许不知道以上三个人的名字及作品,但一定会认可书腰上的一行字:“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作家陶立夏诚意推荐”。

随之而来的问题:陈晓卿推荐这本书的亮点是什么呢?

翻开目录,高山直美笔下的食物大都普通而简单,比如鱿鱼干、粥、鸡蛋三明治、泡面、纳豆和番茄酱味的炒面等。真正让这些食物出彩是高山直美的表达,每一道美食都是一次真诚的遇见,如日本茶道的“一期一会”,即使碰到一样的人、一样的食材,但不会再有一样的感受和品味。


陈晓卿诚意推荐《记忆的隐味》:一半的美食,一半的情意美


让人怀念的食物定有暖意

大家可能有过一种体会:当肚子饿到前胸贴后背时,只要有人扔点东西给你,你都会觉得美味。这个也就解释了,中国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传说和乾隆私访、慈禧逃难有关,原因很简单:他们肚子饿啊。

在《感冒时的方便面》里,高山直美告诉读者,她去尼泊尔旅游,病倒了。她在床上躺了三天,第四天下楼觅食,不经意看到一家小商店里包装鲜艳的泡面。当她伸手去拿泡面时,突然出现一个老太太夺过那包泡面,用皱巴巴的手指,一会儿折、一会儿敲,嘴里念叨着什么。然后又是做出抓水壶手把的手势,浇热水,最后吃下露出一口没牙的微笑。

看到高山直美描写的这个片断,我不由心生感动。一个女孩子在异国他乡旅游生病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把你当成小孩子般的呵护,这份暖意胜过泡面的香味。

像这样用女性独有的细腻感受食物带来的暖意,高山直美还写了不少。比如《骤雨和鱿鱼干》、《阿爷和黑糖》、《福冈的乌冬面店》等等,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食物不仅仅是食物,还带着人间的温暖。


陈晓卿诚意推荐《记忆的隐味》:一半的美食,一半的情意美


让人想念的食物有光阴的回眸

有一次,我和朋友讨论到父母养老问题时,心头不由涌起一股悲伤:以人均寿命80岁算,我们能吃到父母做的饭也不过剩下二十年的时间了。

天底下的父母做的饭菜不一定比餐馆、酒店好吃,却是每一个人的独家记忆。

在《蚂蚁庞斯》里,高山直美写了祖母、父亲和母亲合力做麻糬的情形,让人难忘是——对祖母的手势,母亲总是憧憬似的夸赞:“无论学多少年我都无法像祖母那样。”一些美食,总会随着人亡而消逝,永远地消逝。而这,对于每个人都一样,一天天地消失,一天天地靠近。

在《纳豆》里,高山直美记下小时候全家八口人围着矮桌,轮流传递装纳豆大碗的情形。让人不由地联想起冰心曾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童年,难得的相聚,父母兄弟姐妹都住在一起,长大后各过各的。唯一共同拥有就是曾经一起吃过饭菜的回忆。

《记忆的隐味》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字句,没有豪奢的佳肴,只有质朴的语言,只有平平常常的食物。

《记忆的隐味》里每一篇文章都附上了菜谱和真实的图片,它有菜谱的功能,但不限于菜谱。这本书的灵魂是高山直美用亲切的语调讲述每一个道菜感受到暖意、善意和光阴的故事时,我们感受到的情意美,正如没有盐的饭菜缺少滋味。

情意美,就是这本书的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