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唐寶應元年,原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的死亡,讓唐代的地方將領感到心寒。來瑱是安史之亂中著名的大將,鎮壓過永王李璘的叛亂,阻止過安祿山軍隊的南侵。他守衛的南陽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如果南陽丟失,那麼中央政府建立的漢江運輸線就會斷掉,而唐代之所以能夠組織起對安祿山的反攻,這條運輸線又是必不可少的。正因為來瑱的功勞巨大,他先後擔任過淮南西道節度使、河南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陝虢華等州節度使等重要職位。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唐代宗李豫元陵

安史之亂臨近結束,皇帝擔心這些節度使的獨立性太強,會學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開始削弱他們的權力。來瑱也被調回了中央,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雖然仍然兼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卻不再赴任襄陽,而是留在了長安。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長安古城

這時,會揣摩皇帝意圖的人來了,大太監程元振以前曾經請求來瑱辦事,遭到了他的拒絕,一直懷恨在心。他發現皇帝對來瑱充滿了警惕,立刻上告來瑱謀反。唐代宗採納了程元振的說法,將來瑱貶到貴州,又在路上下詔賜死。來瑱的死亡讓所有的將領感到寒心。一位太監在皇帝面前呼風喚雨,就能決定功臣的生死。他們意識到,此刻的朝廷已經不再可靠,任何人離開了手裡的軍隊,被調回長安,都可能遭遇與來瑱一樣的命運。來瑱死亡最直接的衝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安史之亂第三號功臣僕固懷恩的叛亂,二是來瑱所在的山南東道的變局。

在安史之亂後期,由於皇帝想遏制郭子儀和李光弼的聲名,派出僕固懷恩擔任戰爭的總指揮。僕固懷恩在平定叛亂後,功勞巨大,一家四十六口死於王事。但關於僕固懷恩的功高震主的謠言也越傳越烈。他不得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從後來的情況看,皇帝並沒有幹掉僕固懷恩的意圖。但在皇帝與將軍之間,卻無法建立起一條互信的管道讓將軍放心,而各級官員的所作所為也讓僕固懷恩寒心。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唐代宗元陵

由於鎮壓叛亂動用了回紇軍隊,加之僕固懷恩是回紇可汗的老丈人,在他送回紇兵出境時,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在太原故意把他們當敵人一樣防範,不給補給,不犒勞軍隊,惹得僕固懷恩上書控告。為了解開兩者的矛盾,朝廷派太監駱奉先前來調查。但駱奉先吃了辛雲京的賄賂,僕固懷恩卻不知道送禮,駱奉先回京後繼續造謠說僕固懷恩反叛。這時皇帝與將軍的正常溝通渠道已經不存在了,只能依靠一些太監從中傳話。恰好此時,來瑱的死變得盡人皆知。不管皇帝如何安撫僕固懷恩,都無法再讓他放心。僕固懷恩終於與回紇、吐蕃人聯合起來,對抗唐朝。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回紇

僕固懷恩病死於反叛的前線,他死後,唐朝藉助郭子儀的名聲與回紇達成諒解,並擊敗了吐蕃人,躲過了一場新的劫難。但躲過了外來的災難,內禍卻無法避免。來瑱死後,他的部下、山南東道裨將梁崇義立刻抓住機會,殺死了唐朝在襄陽的官員,自封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不僅繼承了來瑱的職位,也大聲為來瑱喊冤。他給來瑱立廟燒香,聲稱來瑱是無辜的,要求懲罰罪犯和兇手。皇帝只好找替罪羊,藉機貶斥了程元振,並承認了梁崇義的篡權,冊封他為正式的山南東道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節度使(當代劇照)

這件事讓人們突然間意識到皇帝原來已經這麼虛弱。梁崇義明顯的篡權行為不僅不受懲罰,反而得到了承認。只要節度使不去京城長安找死,緊緊手握地方兵權,就可以為所欲為。節度使的命運戲劇般地兩極化了:要麼待在駐地稱王稱霸,要麼回到長安被皇帝處死。那些身居最緊要地位的節度使,從這時開始考慮如何進行長久統治的問題,他們大部分並沒有滅亡唐朝的野心,僅僅靠一個節度使管轄區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他們的目的主要是自保。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唐朝宣武軍節度使衙門(遺址)

為了自保,節度使們採取了兩個措施:第一,形成互保聯盟,在節度使之間進行通婚,依靠婚姻關係形成複雜網絡。一家有難,其他家立刻來幫忙,哪怕是對抗朝廷也在所不惜。這很像是一種群狼戰術,一隻狼在自然界很難生存,可一旦結成了群,戰鬥力立刻發生質的變化,讓獅子都不敢小覷。第二,謀求世襲制,脫離中央政府的官員任命體系,不準中央政府任意調動他們的職位,再將職位傳給子孫。世襲制一形成,士兵就有了歸屬感,不用擔心節度使死後秋扇見棄,對節度使的忠誠感加強了。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劇照

唐代宗時期,藩鎮(節度使)已經遍佈全國。在玄宗後期,只在邊關設了十個節度使。在安史之亂時期,為了對付安祿山和史思明,原來民事、軍事和財政分家的地方政治體系已經不適合保衛領土了,中央政府必須在與叛軍接壤的地區設立大量的節度使,只有同時掌握了財政、軍事和民事全權,才能協調足夠的資源來守城和抵抗。這個時期,在華北、江淮、江漢一帶都有大量的節度使出現,他們大的控制十幾個州,小的控制三四個州,代宗時期節度使有三十六個,以後又增加到四十多個。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紛紛割據,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唐玄宗

總結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已經不可能回到民事、軍事、財政分離的體系去。對中央政府來說,最可行的方法是:保留節度使,承認他們在地方上的全權,但同時設法讓節度使不要世襲,而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只要中央政府能隨時調動節度使,他們就無法發動叛亂。到這時,中央政府和藩鎮的目標有了極大的衝突。中央政府的目標是把節度使變成“流官”,也就是隨時可以調往別處的官員,而節度使的目標卻是世襲,永遠不離開自己的領地。當目標矛盾時,兩者的衝突就爆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