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不選趙雲守街亭偏偏選馬謖?

帝艾外


為中興漢室,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北伐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偽降漢,整個隴西地區眼看就要拿下,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都不得不親自來長安坐鎮。

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諸葛亮部署的馬謖被曹魏大將張郃擊敗,丟了戰略交通要地街亭,導致大批軍隊死亡,影響了整個形勢逆轉。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得率軍民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返回蜀漢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自貶為右將軍,諸葛亮也因用人自誤,飽受後代的批評,讓馬謖駐守街亭也成為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誤。

那麼問題回來了,街亭作為北伐的戰略要地,在北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乎到北伐的命運,以及三國後階段的局勢走向,如此至關重要的地方,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馬謖駐守街亭?而不用趙雲或者魏延駐守呢?

其中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馬謖並非等閒之輩,選他駐守街亭是經過考慮後才決定的。選舉鎮守街亭的人時,馬謖主動請纓,要鎮守街亭。而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算是有勇有謀之人,早些年隨著諸葛亮和劉備東征西討,也建立過一些戰功,對諸葛亮也唯命是從,他會貫徹諸葛亮的命令,堅守街亭不出戰,而且馬謖曾在多次重大決策當中提過重要意見,諸葛亮也比較器重他,所以就派遣他去鎮守街亭。

二,第一次北伐趙雲的責任是疑兵牽制,作戰部署上,趙雲和鄧芝兩人出兵斜谷,牽制曹真的主力,諸葛亮才能出祁山。要說趙雲為什麼不能跟諸葛亮出祁山,其實很簡單,一,趙雲年事已高,早些年東征西戰,作為蜀中唯一的大將,諸葛亮不忍心讓趙雲那麼辛苦勞累;二趙雲在蜀中沒有什麼依靠的人,趙雲想當大將軍跟隨諸葛亮作戰受到許多人反對;三,斜谷佯攻作戰,目的是牽制住曹真的主力,好讓諸葛亮順利出祁山,趙雲作為蜀國能力最高的將領,而且是諸葛亮的親信,趙雲出現在斜谷,曹真以為諸葛亮是從斜谷出來,肯定會奮力抵抗,所以諸葛亮才能順利出祁山。而且當時街亭屬於後方,諸葛亮不可能大材小用,讓趙雲駐守吧。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讓魏延駐守街亭,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魏延是諸葛亮的前軍大將軍,在作戰的最前沿,離街亭有一千多里,更加無法支援街亭了。



鐘律璐方


我是歷史話光年,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以致後世太多人懷疑諸葛亮用馬謖是戰術的失敗。今天我們來詳細分析下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的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派系之爭越演越烈,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

自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之後,蜀漢政權遠遠不是如三國演義中一團和氣。南中叛亂、派系之爭可謂是內憂外患。諸葛亮接手的蜀漢,其實就是一個爛攤子,以劉備識人之能,託孤諸葛亮也說明此種情況下也只有諸葛亮能控制局面。

其實,截止到劉備病逝為止,蜀漢中真正屬於劉備的嫡系已十去七八,算上諸葛亮在內也僅剩下他與趙雲及嫡系的後輩了。就算勉強把荊州派也計算在內,其實也就荊州派和跟隨劉備白手起家的嫡系們才是真正支持北伐曹魏、匡扶漢室的。

至於其他派系,自黃權、法正之後,無非都是一群打醬油的。即便是荊州派系,到諸葛亮北伐時期也是人才不濟,諸葛亮必須要培養新人。

有人說是諸葛亮導致了蜀漢後期無人可用的局面。那真是高估諸葛亮了,益州疲敝,百姓生活尚且困難,還得維持蜀漢軍費,可想而知百姓有多苦。益州地主、財團也得看心情才會賣諸葛亮面子,諸葛亮能把各方勢力治理的不鬧翻天就相當不錯了。益州人才挖掘也得先過了地主、豪紳這一關的。

益州人難用,嫡系無人可用,也只有荊州派可以在關鍵時候任由諸葛亮調遣,畢竟諸葛亮也算是荊州派老大。然而此時此刻,荊州可用之人也唯有馬氏了。

第二,街亭防守戰術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在用馬謖的問題上,諸葛亮是經過深思的。從平定南中的用兵情況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兵總數不會超過三萬。然而就是在三萬人當中,趙雲、鄧芝在斜谷的疑兵分走了近三分之一,畢竟是去吸引曹魏西防的主力曹真的五萬大軍。

守街亭是為了給諸葛亮爭取時間收取廣魏、隴西二郡,面對此二郡的頑抗,諸葛亮也需要很多人馬,所以分兵馬謖的也不會超過一萬人。當然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防守萬無一失,將由南中夷人組建的無當飛軍也交給了王平統領,輔助馬謖守街亭。

在說曹魏,快馬奔襲五日可到街亭支援。但如此援兵,必定風塵僕僕、疲憊不堪。以擅長山地作戰的無當飛軍配合馬謖步兵,以逸待勞,守衛街亭可說是萬無一失。問題就出在了將帥不和,以馬謖的才高氣傲必定對王平這個曹魏投降過來的人存有偏見。

把王平替換成其他人,馬謖必定不會一意孤行。試想,假如你是馬謖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想法:王平一個投降過來的來,嘲笑整天跟隨諸葛亮左右的馬謖,那馬謖心理肯定不舒服,吹下牛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丞相打仗還要和我商議呢!”。這對三十八歲已是中年的馬謖來說,要點面子反擊一下也合情合理,所以說街亭之戰戰術沒問題,將帥不和才是關鍵。

第三,在戰略上,諸葛亮就沒想第一次北伐有大的收穫。

從戰略上來說,街亭失守導致廣魏、隴西二郡未能成功奪取,第一次北伐失敗,那麼即便街亭防守成功奪取了二郡,佔領了涼州又能怎麼樣?一直守街亭,還是過秦嶺取雍州?

三秦之地雍城才是核心,當年韓信也是襲取雍城,使章邯不能回兵,只能向東而去。換句話說,如果章邯回兵雍城,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戰,這是韓信還定三秦戰役中最高明的之處。

而今,諸葛亮即便取了涼州,雍州也是難以越過的,畢竟以雍州防禦涼州實在是太容易了。當年項羽讓章邯都雍州,就是因為雍州是三秦的核心,不破雍州,其他地方即便攻佔也是用處不大。

既然第一次北伐是趁曹魏不備,那諸葛亮為什麼要大老遠的跑到隴西,真的想翻過秦嶺嗎?當然不是,第一次北伐整個戰役都是一場疑兵之戰,重在將曹真的西防主力分散。曹真西防兵力都聚集在斜谷,那從斜谷出兵是肯定不可能成功,即便是從子午谷也沒用的,畢竟斜谷與子午谷相距太近了。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還都洛陽。翻越秦嶺跑到洛陽去?諸葛亮還沒那麼傻。給曹真西防一種錯覺,我諸葛亮可能會從任何地方出兵,逼迫曹真不得不分散兵力防守,這才能為諸葛亮之後的北伐創造機會。

我是歷史話光年,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喜歡請點擊關注,與你一起分享不同視角的五千年文明史。謝謝點贊。


歷史話光年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曾經提示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似乎忘記了劉備的交代,在第一次北伐時還讓馬謖去守街亭這個軍事要道,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選趙雲而選馬謖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蜀漢在經歷了夷陵之戰後,人才嚴重凋零,等到了第一次北伐時,當時的五虎上將就只剩下了趙雲一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諸葛亮的心中,馬謖的位置,從劉備框定的後備人才向前推移到了第一線人才的位置。而在選擇守街亭的主將時,本該最能勝任這個位置的趙雲和魏延兩人,一個被安排去了在斜谷道佈置疑兵,佯攻敵軍,拖住曹真;另一個則在守衛漢中要地。所以說當時諸葛亮身邊幾乎沒有更合適的人可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才冒險地啟用馬謖。

其次,馬謖素有才名,也一直深得諸葛亮的喜愛,在蜀漢後期人才缺乏的情況下,諸葛亮也一直想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當時還未招降姜維)。其實馬謖本身的資質是不錯的,劉備去世的時候,馬謖還不到35歲,成長空間不小。馬謖被劉備從荊州帶到四川后,僅當過綿竹、成都縣令和越雋太守,從未與聞過軍事,更沒有領兵作戰的實踐。應該說,這是個偏才,只具備宏觀的戰略知識,體察不到軍事活動的細微之處,更沒有親臨戰事的心理鍛鍊。但是諸葛亮還是對馬謖的才能太信任了,同時也想讓自己的愛將藉此關鍵一戰建功服眾,日後好付之重託。所以在馬謖請令的時候,諸葛亮沒有拒絕,而是向他講了此戰的重要性,再加上馬謖又立了軍令狀,這就更加增加了諸葛亮的放心程度。然而,諸葛亮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的老對手司馬懿親自率二十萬大軍爭奪街亭,別說馬謖的兩萬五千人,就是換了魏延趙雲等大將帶領全軍出戰,也不一定是司馬父子的對手。


漢時明月


書上寫的是孔明嫌趙雲年事已高,怕動搖一世英名。其實孔明心裡還是把和馬謖的關係放在第一位的,哎!歸根到底趙雲是劉備的人,劉備託孤是讓趙雲看守劉禪,其實既是怕有人謀害,也同時防著有人篡權。這就是說趙雲防的人也有孔明,而無論他反不反。這就在他二人之間樹立了隔閡。馬謖是完全孔明的人,而孔明雖然忠於劉備,但是他也要考慮在自己百年之後誰來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北伐的事業,這同時也是劉備的事業。他肯定首選馬謖,當然他心裡默認即便趙雲年高,也將就能勝任的事實。而馬謖沒有實際的軍功,這是孔明力推馬謖的又一個原因。他考慮這些,認可的前提事實就是馬謖像趙雲一樣,比較穩當不會有大的閃失。哈哈!誰想馬謖一離開孔明就本相暴露,原來是個不聽話又自作聰明的蠢貨。孔明看到地形圖本後,一定想,靠,原來馬謖真是太操蛋了!


浩浩和湯湯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不選趙子龍守街亭偏偏選馬謖。街坊民間常言道事後諸葛亮,遺憾對每個人都存在。什麼事都理想化,那不是真實生活那是童話。當初白帝城劉備託孤與孔明談論帳下文武大眾特別提到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憑藉孔明對馬謖的長期共事與瞭解,馬謖也卻有軍事理論才能,把守街亭選用馬謖不足為怪。從《三國演義》作者謀篇佈局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必須失敗,預示著六出祁都不可能成功。失敗要找一替罪羊,最合適的是馬謖,正好與劉備提醒相呼應。選用趙子龍將軍不確當,趙雲一生無敗績,人稱常勝將軍,人到老年豈能留有汙點。文藝作品追求的是故事情節迭宕起伏,震撼人心,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心吾700


公元228年,諸葛亮上表後主劉禪,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的遺志北伐中原。這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出其不意開始就讓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這只是剛開始在沒有魏軍的足夠準備下取得戰果,為了迎擊曹魏的反撲,諸葛亮決定要人駐守街亭阻擋曹魏的軍隊。這時候人選上出了分歧,手下的人都建議諸葛亮讓魏延,吳懿等人為先鋒,而諸葛亮最後力排眾議選擇了未曾帶過兵的馬謖,結果大家都知道馬謖兵敗被斬。


為什麼不派老將趙雲呢,此時趙雲被諸葛亮派做疑軍攻取郿縣,一時半會兒也無法抽調回來,如果派趙雲那麼就會牽扯到臨陣換將的問題。就算不選擇趙雲為什麼不聽建議選擇魏延,吳懿等人呢?魏延一直鎮守漢中帶兵經驗豐富還是鎮北將軍,吳懿是領兵將領,歷任討逆將軍,護軍和關中都督。個人覺得可能當時馬謖急於建功,而馬謖一直待在諸葛亮身邊學習和幫助諸葛亮出謀劃策,在徵南中的時候諸葛亮就待著馬謖,也聽取了馬謖的很多建議。此時有一個大的機會擺在馬謖面前,肯定會努力爭取,而諸葛亮此時也給與了一定的支持。他們兩人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不過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性,所以派了王平為副將協助馬謖,又派了魏延等人在周圍接應馬謖。哪隻馬謖到了街亭不聽諸葛亮的調度,上山據守,被張郃截取了水道。但是馬謖熟讀兵書,不可能不瞭解兵法,但是馬謖確實可能疏忽了當時的環境,所以最終導致打敗。

前有趙括紙上談兵,後又馬謖大意失街亭,早在劉備病逝之前就對諸葛亮說過,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在關鍵時刻卻忘記了劉備的遺言,街亭之失其實不僅僅是馬謖的大意也是諸葛亮的大意,可能諸葛亮太信任馬謖了,有可能確實馬謖想立功竭力爭取諸葛亮的信任。不管如何最後都導致街亭失守,離攻取中原最好的一次機會失去了。


想名字腦殼痛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岐山開始第一次北伐。縱觀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其實最接近成功的是第一次;然而最可惜的也是第一次:這次北伐對於當時的蜀漢軍隊來說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諸葛亮甚至攻下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可惜由於馬謖的狂妄自大,最終導致街亭失守,乃至北伐功虧一簣。

戰前,蜀漢名將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之謀”。然而此計不可控因素太多,全盛時期的蜀國尚可一試,可是自荊州和夷陵慘敗之後,蜀國已經實在是折騰不起了,故諸葛亮採取先攻攏右,然後以此為根基再圖謀長安,與此同時諸葛亮為了保證戰役的順利進行,派出一路疑兵從箕谷進軍,牽制一部分魏軍主力。

疑兵顧名思義就是迷惑敵人,然而因為是偏軍,故其兵力不多,所以怎麼樣以最少的兵力來吸引魏軍主力的注意力則是很考驗一個將領的能力的。當時能夠承擔這個重任的人只趙雲、鄧芝、魏延以及吳懿四人。所以為了保證之後戰役順利的進行,諸葛亮則將這個重任交給了老將趙雲以及同樣身經百戰的鄧芝,故此守衛街亭之重任與趙雲無緣了。

時間再往後推,諸葛亮率領的北伐大軍一路高歌猛進深入魏國腹地。而此時一個戰略要地映入了諸葛亮之眼簾:街亭。


此地對於魏蜀兩國來說都很重要,蜀國佔據此地則可以保障其後勤運輸一路暢通無阻,對於戰役的順利進行是分不開的;而魏國一旦佔領街亭的,那麼不但糧道被斷會導致北伐失敗。甚至北伐大軍的主力則會被截成三段,令其首尾不能相顧。

這邊諸葛亮意識到了,曹魏方面也意識到了,因而為了保證戰役順利進行,曹魏方面派出了名將張郃。而與之相對的諸葛亮則派出了一個類似趙括式的書呆子:馬謖。

雖然筆者對於現今網絡那些一面把諸葛亮黑的一面倒的黑子持否定態度,然在這件事情上的確認為其過於草率。與張郃這樣的名將相對的應該派出一個同樣身經百戰的將領。當時身邊可供諸葛亮挑選的人並非沒有,趙雲、鄧芝雖然領兵在外,可是當時其還有吳懿、魏延。或者讓王平擔任主將或者馬謖作為副將的話,街亭也不會丟,然而明知道是這麼重要的地方卻讓一個從未上陣的馬謖去。這就好比一個將近數千萬的項去交給一個剛入公司不久的實習生來完成這項工作。


一邊是久經戰陣的沙場老將,一邊是毫無沙場指揮經驗的初生牛犢。戰役的結果很明顯,張郃直接把馬謖按在地上摩擦,連還手機會都沒有。

撇開戰役結果不談,我們來談談諸葛亮為何非要用馬謖呢?

  1. 鍛鍊馬謖:對於諸葛亮而言,第一次北伐之時他已經不算年輕了,在那個五十多歲就算高壽的古代來說,此時諸葛亮已經四十七歲了。然而荊州以及夷陵兩次慘敗讓蜀漢遭受了巨大災難,兵力以及器械上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人才斷流,黃權、張南、傅彤、馬良等一大批中青代將領直接報銷在了夷陵前線,而馬謖作為當時中青代將領中僅存的人才其欠缺的就是沙場經驗,他也希望自己死後能有人接替其繼續扛起北伐大旗。
  2. 馬謖自身也有一定的才華:誠然馬謖在街亭之戰一敗塗地,然而其並非說是一無是處之人,他其實更適合作為參謀等職位來發揮他的才幹,征伐南中之時,馬謖也給諸葛亮提了諸多有用的建議,諸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其實也給了諸葛亮一種錯覺,外加上馬謖主動請纓去守衛街亭。然而這就好比讓張良代替韓信去領兵打仗最終只會招來一敗塗地,事實證明馬謖適合做一些參謀工作,真正領兵打仗他只會死背書本。
街亭之戰的失敗最終讓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功虧一簣,之後雖然數次出岐山意圖中興漢室,然最終我們只能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不得不說有時候就算是諸葛亮這樣的人也是會犯錯的。他一個人承擔起了蕭何、韓信、張良三個人的擔子,然而卻沒有劉邦的用人之術。

小閔學歷史


簡單說下,一出祁山,趙雲有更重要的任務,出斜谷,佯攻曹魏,吸引曹魏主力,為諸葛亮大軍分取三郡減輕壓力,只有趙雲這樣的五虎大將出馬才能讓曹魏相信蜀軍主攻方向是陳倉一線,換別人人家就能識破,並且趙雲這樣是比較成功的,拖住了魏軍主力,諸葛亮才順利取下三群。。。


亞東790627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個必然趨勢。仔細研究的人就會發現,失街亭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長年累月的戰爭,人民不願意打仗了。年年戰骨埋荒外,有多少家庭失去了勞力?有多少孩子沒有了父親?有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


時尚我說


其實諸葛亮調不動趙雲,又怕趙雲功大過他,奪兵權。一個字怕,才用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