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光緒帝是一八七五年登基做皇帝的。一八八九年“親政”,時年18歲。這只是名義上的親政而已,事實上遇有國家大政和二品以上大員任免,仍要請示太后才能決定。

“戊戌政變”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一八九五年,康有為以舉人資格進京會試,並寫了一篇“上皇帝書”,要求變法維新,他邀請各省進京會試的舉人簽名,簽名者有1300餘人,這就是當時有名的“公車上書”。

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緒皇帝頒佈了變法維新的“上諭”。提拔了屬於康黨的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四人為四品京卿。

那時清政府的最高機構是“軍機處”,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大都由滿族為主體。而漢軍機大臣不過是清廷的裝飾品而己。這一次光緒任用四個京卿,並將他們留在身邊。代皇帝批閱奏章,併為皇帝提供處理意見。如此看來,四京卿的權力好像是大過了軍機大臣的。

那些老臣們覺得委屈。向西太后告狀,盡說一些,皇帝要架空太后,要重用漢人,不相信滿人之類的話,並請老太后來給這些“奴才們”做主。

“戊戌政變”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西太后本來就不贊成光緒帝推行什麼“新政”。這倒也不能說西太后只是一個老古董的守舊派。而是不太認可光緒帝對於“新政”太過於激進,乃至於都要將大清的“冤家對頭”,日本下了臺的首相伊藤博文請來給大清主政。再經一些失寵的滿族大臣添油加醋地一挑撥。於是決定借十月(陽曆九月)天津閱兵的機會禁錮光緒,自己再臨朝聽政。

光緒帝得知消息,想借用袁世凱的力量來對付太后。袁稍有權衡以後,還是覺得西太后的大腿更粗一些,然後選擇站到了西太后一邊。九月二十一日,西太后重新聽政,光緒帝被軟禁於瀛臺。四京卿和康黨楊深秀、康廣仁被殺。康有為逃亡香港,梁啟超逃亡日本。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政變”。

一八九九年,袁世凱奉命率武衛右軍到山東德州舉行訓練。山東多地興起反對外國教堂和教士的義和拳。美國公使康格照會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外交部)。迫於壓力的清政府召回毓賢,派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

此時西太后因廢黜光緒,受到西方外交團的反對。便思利用義和團來抵禦外國勢力,自己可以取“漁翁之利”。

“戊戌政變”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袁世凱先時在選擇支持光緒皇帝或者西后時,就是隻看誰的大腿粗,此次亦是如此,他覺得帝國主義的勢力要比西太后的勢力要大的多。自然就更樂於去“討好”友邦了。於是揚言“必將義和拳匪類盡行剿滅”,接著他派軍隊,搗毀拳壇,捕逐團民。

一九零零年三月十四日,袁世凱實授山東巡撫。

六月二十一日,意氣用事的西太后下達了對西方聯軍宣戰的命令。

戰爭發動以後不久,西太后就感覺到“力不從心”了,嚎叫著要各省督撫“勤王”。這時卻出現了“北打南和”的怪局面。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把北京所發出來的諭旨稱為“矯詔”,一律不接受。並與上海領事團商定搞起“東南互保”來了。

此時袁世凱在山東迂迴旋轉,打起了“太極拳”。他馬上奏明西太后,說派兵一萬,兼程北上勤王。同時又聯略東南三督,表示“願附驥尾”。

袁慢騰騰安排登州總兵夏辛酉,副將張勳,讓其且帶六營兵,只在山東境內巡視一番。並囑,不要觸了黴頭,與外國人打起來了。

八月十四日,西方聯軍攻陷北京。西太后與皇帝宮眷們要直奔西安了。這就有了民間所謂的“光緒逃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