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公元976年11月,宋朝的大軍正在攻擊北漢劉繼元,將太原城團團圍住,直待城破,完成一統中原的大業,但就在此時從都城開封,傳來一個驚天噩耗——皇帝趙匡胤駕崩了!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皇帝暴病身亡。

前線的將士頓時亂成一團,他們不敢相信,也無法相信,他們的皇帝怎會突然駕崩?雖然這一年的皇帝已經50歲,但這是一個平時連感冒發燒基本都沒有過的、身體強健硬朗的馬上皇帝,絕不可能突然暴病身亡!

更詭異的是,接替趙匡胤登基稱帝的,不是皇帝的長子趙德昭,也不是次子趙德芳,而是皇弟趙光義。

至於11月14日風雪夜,開封皇宮裡發生了什麼?趙光義進行了嚴格的封口和篡改,對於一些怎麼解釋都無法自圓其說的,就乾脆刪除。這讓後來的史學家只能猜測,無法定論。但運用邏輯、撥開迷霧,我們會看到一個極大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驚天殺局:兇手晉王趙光義,被害人皇帝趙匡胤。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一、金匱之盟

而趙光義得位不正的傳聞,從他登基那天起,就從未中斷過,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直到此後5年,才由前宰相趙普拋出了“金匱之盟”,說這是趙家老太后的遺願:為了防止主少國疑,避免重蹈後周的覆轍,才要求兄終弟及。這給趙光義的繼位,勉強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

但,這個東西實在牽強,很明顯的漏洞就是時間啊:如果早就有這“金匱之盟”,那肯定第一時間拿出來,藏著掖著5年,難道就不怕發黴腐爛嗎?

仔細分析,這個“金匱之盟”極有可能是趙普瞎編出來的,而且是趙普主動瞎編,其目的自然是蹭新歡、抱大腿、求平安。

早年間,趙普曾經勸戒趙匡胤,提防晉王的座大,防止形成親王專權、尾大不掉的局面——這對帝國的穩定非常不利。可結果卻是,趙普自己丟了相位,因為趙匡胤先猜忌了獨相十年的趙普,對他不放心。

而當年的晉王如今已然登基稱帝,縱然再多不甘,他一個外放多年的前趙普,自然是怕新皇帝翻舊賬,那就得對新皇帝有點用才是,於是拋出了“金匱之盟”。

二、血色雪夜

我們知道趙匡胤是個馬上皇帝,是從槍林彈雨中成長起來的大兵,打起仗來是不要命的主,多次從死人堆裡爬出來,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斬將奪旗,才有了他在軍隊中的威望,才有資格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他是個實實在在的武裝皇帝。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而晉王趙光義的角色,一直是留守後方、看家護院,確保帝國的穩定安全,說白了就是個文官。

武力對比之下,我們推斷:即便趙光義拿著玉柱斧,也不見得就能砍死皇帝趙匡胤。但事實就是趙匡胤死了,那麼這個過程具體是怎樣的呢?

關於這段歷史,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是這樣寫的:

宋太祖四更時分駕崩,宋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入宮處理後事,可是王繼恩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

這個記載,對趙匡胤的死一筆帶過,而把宋太宗的繼位,洗得分外清白: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畢沅《續資治通鑑》也力主這一說法。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可是後世的文瑩和尚,在《湘山野錄》中卻是另外一種記載:

“這一夜,他(趙匡胤)獨自登上皇宮裡的太清閣四面遙望,只見天晴氣朗,星斗明燦,他剛剛有些高興,卻不料突然間陰霾四起,天地陡變,只是片刻之間,大雪夾著冰雹從天而降……趙匡胤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來自己的弟弟開封府尹趙光義。兩人進入寢宮,把所有的太監宮女以及侍衛人等都斥退,開始喝酒。

守在外面的人,只能遠遠地看到,窗欞燭影之中,趙光義不時地離席站起,向後退縮,像是在推脫躲避著什麼,其它的什麼也聽不見,更看不清。等到他們喝完,時間已經到了最標準的深夜,三更天。這時大殿外積雪已有數寸之厚,趙匡胤和趙光義走了出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趙匡胤拿著柱斧戳雪,回顧趙光義說——好做!好做!

然後他獨自回到殿裡解衣就寢,鼻息如雷。到了五鼓時分,也就是天已經快大亮時,殿外的守衛人等就再也聽不見任何的聲音了,宋太祖已經在睡夢中死去。而當天晚上,趙光義一直都在皇宮中,他馬上就接受了他哥哥的遺詔,在趙匡胤的靈柩前即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必須佩服文瑩和尚的想象力,人物、情節都構思好了,關鍵環節雖然隱而不發,但卻足夠後人遐想。燭影斧聲的概念,也正是他所拋出來的。

三、關鍵人物

我們來看一下當天的幾個關鍵人、物:

首先是王繼恩,本來是趙匡胤和宋皇后的親信太監,所以宋皇后才會派他為使者,去召趙德芳,可是他卻自作主張去找了晉王趙光義。

一個太監,一個宋朝的太監,他不是後來的童貫,也不是秦朝趙高,更不是唐朝的魚朝恩,一個地位不怎麼樣的宦官,他有幾個膽子敢篡改遺詔?但他當天的行動,卻偏偏就是那麼詭異,他不去找別人,而是直奔晉王府!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其次“小”人物程德玄,開封府左押衙,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吏,小到沒人注意他的存在,但就是他和王繼恩,陪著趙光義進宮,奪取了皇位。

一個品級都沒有的首都市政府辦事員,平時連覲見皇帝的資格都沒有,可是在這一夜,他居然就能夠堂堂正正的出入皇宮,他又有幾個膽子,在關鍵時刻突然出現在皇宮,按理說,這不是純粹找死的節奏嗎?

不,他不是來找死的,他有一個特長:醫術。而醫術,有時候可以做一些救死扶傷之外的事情,比如——投毒。

晉王趙光義,帝國皇帝的弟弟,位極人臣的晉王,首都市長,而這一連串的頭銜,都讓他把目光指向終極目標——他哥哥的皇位。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皇弟,這是一個高貴而諷刺的身份。他的馬上皇帝哥哥很喜歡御駕親征——這是屬於馬上皇帝的癖好。而長年以來,他都活在哥哥趙匡胤的陰影裡,平心而論,他是個合格的守成者,但親王與皇帝,一步之遙,卻是天地之別。

晉王,這是擁有絕對權力的親王,這是一個雖然沒有開府,卻勝過開府的親王,他在當皇帝之前,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班底。

開封府尹,首都市長的權力讓趙光義,在首都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大宋天下是皇帝的,但這個首都卻可能是趙光義的。

皇帝趙匡胤,當天他幹了什麼惹動殺機的事情?其實也並不是當天,而是這些年來,他對自己日漸膨脹的弟弟,也不是全然放心,但他始終不願意做兄弟相殘的事情。他希望通過不斷的旁敲側擊,逐漸削弱這個親王弟弟的權力,一步步讓一切迴歸到他預定的軌道。

甚至,他提出了要遷都洛陽,事實上,這不是簡單的規劃,而是他深思熟慮之後的決策:一方面,洛陽西有函谷,東有虎牢,可以實現“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的目的;

另一方面就是削弱趙光義的勢力,離開開封這個大本營,重新經營洛陽,最好的結果也就是給趙光義一個開封留守。

為此,趙匡胤和趙光義,進行過多次爭論,而最後吳起的五字真言“在德不在險”讓趙光義熠熠生輝,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也讓趙匡胤無語敗陣。

但即便如此,趙匡胤遷都洛陽的決心卻沒有變,他在等待第三次北伐的凱旋,屆時他將藉著勝利的威勢,強壓百官,遷都洛陽。而五路猛人大軍的北伐,很快就能滅掉北漢。所以,留給晉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這,應該便是熱動趙光義殺機的直接原因。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玉柱斧:簡單說一下這個玉柱斧,這東西據說是個文玩器具,不具備殺傷力。可就是這柄斧子,趙匡胤用斧柄敲斷了大臣張靄的兩顆門牙,這起碼說明這斧子足夠堅硬,能磕掉門牙的金屬,估計也能砍開人的腦殼。

四、真相

所有的人、物串聯起來,不難推論出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程德玄、王繼恩、趙光義都是這場陰謀的策劃者,也是事實上的實施者,而那把玉柱斧,只是碰巧成了最後的兇器。程德玄很好理解,他本就是開封府的人,也就是趙光義的人,賭一把飛黃騰達的事,為什麼不幹?至於王繼恩,他曾經受寵不假,但太祖皇帝的那點恩義,相比於擁戴新君的功勞,算的了什麼呢?很明顯他也受到了晉王的招徠和收買,他才是趙光義的最隱秘、最致命的棋子。

那一天的事情應該是這樣:

這一天夜晚,是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對飲,而在此之前,“絕命毒師”程德玄早已備好了毒酒,但他無法將毒酒送入,於是便由“親信”太監王繼恩進獻毒酒,而皇帝一飲而盡。

毒酒入腸,立刻發作,皇帝趙匡胤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弟弟會下這樣的毒手,他連聲大呼:好做!好做!可是毒酒並未立刻奪命,於是趙匡胤想要使用玉柱斧給弟弟趙光義腦袋開瓢,然而,這杯酒已經讓趙匡胤沒有了力量。

宋太祖突然死亡的“真相”:當天有什麼關鍵的人和物?

於是,這玉柱斧反而成了趙光義的兇器,燭影斧聲中,一代帝王在毒酒、背叛、玉柱斧中,徹底斷絕了生機!

剩下的事情,便是將戲演完,完成致命的奪權遊戲。

參考資料:《宋史》、《涑水紀聞》、《湘山野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