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免費分享給所有人

第034期

1,標題:海馬體尾部體積是重度抑鬱症患者抗抑鬱藥療效的預測生物標記

識別臨床上有效的神經影像生物標記來預測重度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反應十分有挑戰性,部分原因在於此類研究結果的重複性與應用性都較差。先前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海馬體後部體積可能與抗抑鬱藥療法的療效有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檢測抗抑鬱藥治療後海馬體後部體積是否能預測症狀的緩解。研究對196名MDD患者及110名健康被試進行了磁共振成像(MRI)掃描,患者一併接受了為期16周的藥物非盲治療。此數據被納入了加拿大抑鬱症生物標記整合網絡計劃的第一項研究 (first study in the Canadian Biomarker Integration Network in Depression program, CAN-BIND 1)。海馬體體積採用了手工分區及FreeSurfer 6.0來測量。與健康被試相比,抑鬱症患者的基線海馬體尾部(hippocampal tail, Ht)體積明顯較小。基線時較大的Ht體積與第8周及第16周的症狀緩解水平呈正相關。與在第16周之前症狀未得到緩解的參與者相比,自早期開始症狀持續緩解的參與者的Ht體積明顯更大。Ht體積是MDD患者抗抑鬱藥療效的有效預後生物標記。

關鍵詞:海馬體; MRI; 症狀緩解; 抗抑鬱藥; CAN-BIND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MDD患者的海馬體尾端體積不成比例分佈的不同形式

參考文獻:Nogovitsyn, Muller, Souza, Hassel, Arnott, Davis, Hall, Harris, Zamyadi, Metzak, Ismail, Downar, Parikh, Soares, Addington, Milev, Harkness, Frey, Lam, Strother, Rotzinger, Kennedy, MacQueen (2019) Hippocampal tail volume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of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CAN-BIND report.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doi: dx.doi.org/10.1038/s41386-019-0542-1

2,標題:增加的Homer1-mGluR5通過激活PERK-eIF2α介導慢性應激誘導的抑鬱樣行為和穀氨酸能調節異常

穀氨酸能失調已成為重度抑鬱症(MDD)的一種常見病理生理學,也是治療干預的有希望的靶標。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壓力誘發的快感缺乏症中,通過代謝型穀氨酸受體(mGluRs)和Homer1可以促進神經傳遞,但其機理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抑鬱症動物模型:慢性社交挫敗應激(CSDS)和慢性束縛應激(CRS),以研究Homer1亞型的表達以及與mGluRs的功能相互作用。我們發現慢性應激選擇性上調海馬中Homer1b / c的表達,而Homer1a的水平未改變。此外,Homer1-mGluR5信號水平和抑鬱樣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配對脈衝低頻刺激(PP-LFS)和選擇性第1組mGluRs激動劑(RS)-3,5-二羥基苯基甘氨酸(DHPG)的應用均顯著增強了CA3-CA1上依賴mGluR的長期抑鬱症(LTD)。錐體細胞突觸在易感小鼠的切片中,而LFS誘導的NMDAR依賴性LTD沒有變化。此外,這些作用與海馬錐體神經元表面AMPAR的內在化有關,包括AMPAR的表達減少和AMPAR介導的mEPSC振幅的降低。最後,我們發現慢性應激激活了KR樣ER激酶-真核起始因子2α(PERK-eIF2α)信號通路,隨後在S129處磷酸化了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REB),並降低了BDNF的水平,最終導致突觸傳遞障礙和抑鬱樣行為。因此,我們的研究表明,PERK-eIF2α充當Homer1-mGluR5複合體下游的關鍵靶標,以介導慢性應激誘導的抑鬱樣行為,並突出顯示它們是治療情緒障礙的潛在靶標。

關鍵字:AMPARs;慢性應激;內質網應激;Homer1;LTD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CSDS選擇性激活海馬中的PERK-eIF2α途徑。

參考文獻:Ming-Xing Li, Qian Li, Xue-Jiao Sun, Can Luo, Yong Li, Ya-Nan Wang, Jing Chen, Chen-Zi Gong, Ya-Jie Li, Li-Ping Shi, Yi-Feng Zheng, Rong-Chun Li, Xiao-Lin Huang, Qiu-Ju Xiong, Hong Chen,Increased Homer1-mGluR5 mediates chronic stress-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and glutamatergic dysregulation via activation of PERK-eIF2α,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Volume 95, 2019

3,標題: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5機能障礙通過改變伏隔核中的DARPP-32磷酸化狀態來促成亨丁頓舞蹈症的抑鬱樣行為

背景:抑鬱症是亨丁頓舞蹈症(HD)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其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兩倍還多。目前,尚無確定的分子證據可作為HD抑鬱症治療的基礎。實際上,在一些患者中,經典的抗抑鬱藥會加重舞蹈症或焦慮症。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5(Cdk5)已參與焦慮和抑鬱相關的過程。這項研究評估了Cdk5在HD抑鬱樣行為的發生和流行中的作用,旨在驗證Cdk5作為抑鬱症治療的一個靶標。

方法:作者通過一系列行為測試,評估了藥理學抑制Cdk5對Hdh1 / Q111敲入突變小鼠的抑鬱樣和焦慮樣行為的影響。另外,進行了生化和形態學研究,以確定Cdk5激活下游的分子機制。通過huntingtin/DARPP-32(多巴胺和cAMP調節磷蛋白32)雙敲入突變小鼠分析DARPP-32在HD抑鬱症中的作用。

結果:作者發現Hdh1 / Q111突變小鼠從2個月大開始表現出抑鬱樣行為,而不是焦慮樣行為。Roscovitine輸注對Cdk5的抑制可防止抑鬱樣行為並減少伏隔核Thr75處的DARPP-32磷酸化。DARPP-32 Thr75Ala點突變雜合的Hdh1 / Q111小鼠對抑鬱樣行為具有抵抗力。作者進一步確定β-adducin磷酸化是Cdk5下游的機制,其潛在調節伏隔核的結構性突觸可塑性變化和抑鬱樣行為。

結論:這些結果表明伏隔核中的Cdk5通過改變DARPP-32/β-adducin信號傳導並破壞樹突棘細胞骨架,從而成為HD小鼠抑鬱樣行為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β-adducin;Cdk5;DARPP-32;樹突小棘;抑鬱樣行為;亨丁頓舞蹈症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Veronica Brito, et al.,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Dysfunction Contributes to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Huntington’s Disease by Altering the DARPP-32 Phosphorylation Statu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August 1, 2019; 86:196–207.

4,標題:治療抵抗抑鬱症患者在電休克治療後海馬體和杏仁體平均擴散

背景:海馬體在抑鬱症中起著關鍵作用,杏仁核通過其在情緒調節中的重要作用也與抑鬱症有關。電休克療法(ECT)可能改變這兩個區域的微結構。平均擴散係數(MD),被認為是一種顯微結構的完整性的間接標記,來源於擴散張量成像(DTI)掃描。我們的目的是驗證該假設:治療抵抗抑鬱症(TRD)患者經過雙側(BL)電休克治療表現出海馬和杏仁核MD的減少。

方法: 50 ~ 70歲確診為TRD的患者,通過臨床評估(漢密頓抑鬱量表, HAM-D),並在三個時間點進行DTI掃描:基線、V2(治療期間)和完成ECT後1周內的V3。

結果:15例患者均有反應。左、右海馬、左側杏仁核明在V3的MD相對於基線顯著減少(分別為:β=−2.78,t =−1.97, p = 0.04;β=−2.56,t =−2,p = 0.04;β=−2.5,t =−2.3,p = 0.04,多重檢驗校正)。右側杏仁核的MD沒有減少。只有左側杏仁核和HAM-D量表分數顯著相關(ρ= 0.55,p = 0.049,多重檢驗校正)。

結論:MD是一種間接的微結構完整性標誌物,在TRD人群中,海馬和左側杏仁核在電休克治療過程中減少。這可以解釋為這些結構中微觀結構完整性的標準化。

關鍵詞:電休克治療;擴散張量成像;平均擴散係數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V1、V2和V3的單個受試者測量和軌跡(黑色),組平均值和95% CI(藍色)。在左、右海馬和左杏仁核處,MD平均值在V3時顯著低於V1 (p = 0.4)。

參考文獻:Yrondi A, Nemmi F, Billoux S, Giron A, Sporer M, Taib S, Salles J, Pierre D, Thalamas C, Schmitt L, Péran P and Arbus C (2019)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Hippocampus and Amygdala Mean Diffusivity in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Patients Who Respond to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ront. Psychiatry 10:694. doi: 10.3389/fpsyt.2019.00694

5,標題: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隨機對照試驗:一年期跟蹤調查報告

該項研究針對病人的一年期隨訪調查,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方法,對元認知療法(metacognitive therapy, MCT)治療單項抑鬱障礙(unipolar depression)進行了效率評估。在實驗中,39位具有重度抑鬱(major depression)的患者被分成兩組,一組直接接受10周的MCT治療,另一組則在等待一段時間後再接受10周的MCT治療。在等待過程中,有2位參與者選擇退出試驗,3位沒有完成一年期的隨訪調查,最終共有34位患者完成了整項試驗流程。意向治療方式分析(intent-to-treat sample)(將退出及未完成試驗的參與者也納入統計範圍)一年期隨訪調查結果顯示,67%的患者顯示為痊癒(recovered),13%患者顯示為有所恢復(improved),而20%的患者則沒有任何改變。而在34名接受完整試驗過程的患者中,73%的患者痊癒,12%有所恢復,15%沒有任何改變。一年期後,組內效應量(within-group effect sizes)分析顯示病人的抑鬱得分(d = 2.09)及焦慮得分(d = 1.16)均有顯著下降。根據元認知模型預測分析,MCT主要降低了病人的沉思,焦慮及元認知觀念,而元認知觀念的下降又導致了病人抑鬱得分在治療前到接受治療一年後的減少。該項研究結果表明MCT在抑鬱症病人中取得了一年期的穩定療效。同時,本研究也預示著未來應使用RCT方法進行更長期的元認知療法及現有抑鬱症心理療法的比對,以評估MCT在抑鬱症心理治療中的有效性。

關鍵詞:元認知;抑鬱症;一年期隨訪;沉思;焦慮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本項研究實驗流程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治療前,治療後及接受MCT治療後6個月及1年隨訪調查心理量表結果

參考文獻:Hjemdal, O., Solem, S., Hagen, R., Kennair, L., Nordahl, H. M., & Wells, A. (2019).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eta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alysis of 1-Year Follow-Up.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1842. doi:10.3389/fpsyg.2019.01842

6,標題:青少年和年輕女性口服避孕藥與抑鬱症狀的關係

重要性:口服避孕藥會增加青少年隨後患上臨床抑鬱症的風險。然而,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同時出現的抑鬱症狀之間的關聯還尚不清楚。

目的:探究口服避孕藥與抑鬱症狀之間的聯繫,並且檢驗這種聯繫是否受年齡的影響,以及那種特定症狀與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有關。

設計,設置,和被試:數據來自於未來第三至第六輪追蹤青少年個人生活調查(TRAILS)的隊列研究,追蹤從2005年9月1日起始,至2016年12月31日為止,調查在16至25歲的女性中進行,她們至少填寫了1至4份使用口服避孕藥的評估報告。數據分析時間為2017年3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

16、19、22和25歲時口服避孕藥。

主要結果和測量:抑鬱症狀的評估採用DSM-IV定向青少年情感問題量表(16歲)和成人自我報告(19歲、22歲和25歲)。

結果:共計1010個女性的數據得到了分析(743-903女性, 視測量輪數的不同而定) (第一次測量口服避孕藥的平均[SD]年齡, 16.3 [0.7];(最後一次測量口服避孕藥使用的平均[SD]年齡, 25.6 [0.6]歲)。16歲的口服避孕藥使用者與未使用者非常不同,表現在未使用者擁有較高的平均(SD)社會經濟地位 (0.17 [0.78] vs –0.15 [0.71]) ,並且她們更有可能是處女 (424/533 [79.5%] vs 74/303 [24.4%])。儘管所有的口服避孕藥使用者加起來 (平均 [SD]年齡, 16.3 [0.7] 到 25.6 [0.6] 歲)與未使用者相比沒有表現出更高的抑鬱症症狀得分, 青少年使用者(平均[SD]年齡, 16.5 [0.7]歲)與她們的未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同伴平均[SD]年齡, 16.1[0.6]歲)相比報告了更高的抑鬱症狀得分(平均[SD]分數, 0.40 [0.30] vs 0.33 [0.30]),這一結果在對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和民族的調整後依然存在(與年齡的交互β係數, –0.021;95% CI, –0.038到 –0.005; P = .0096)。青少年避孕藥使用者報告他們與未使用者相比哭得尤其多(優勢比, 1.89; 95% CI, 1.38-2.58; P < .001), 尤其嗜睡 (odds ratio, 1.68;95% CI, 1.14-2.48; P = .006), 並且會出現更多的飲食問題 (優勢比, 1.54; 95% CI, 1.13-2.10; P = .009)。

結論和相關性:儘管當所有年齡組的數據合在一起時,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沒有表現出與抑鬱症狀的相關,但是16歲年齡段的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孩報告了更高的抑鬱症狀得分,所以監控青少年口服避孕藥使用者的抑鬱症狀更為重要,因為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使他們在不遵醫囑時,更有可能面臨風險。

關鍵字:口服避孕藥;青少年;抑鬱症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按年齡劃分的口服避孕藥片使用和抑鬱症狀得分情況

034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元認知療法治療抑鬱症調查報告

最年輕組口服避孕藥使用者與未使用者的抑鬱項目得分優勢比

參考文獻:de Wit A E, Booij S H, Giltay E J, et al. Association of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Women[J]. JAMA psychiatry, 2019.

校對/排版:Simon/小時 (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