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近年來,在國家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眾多車企的大力宣傳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可謂是井噴式增長,即便如此,現階段,消費者之所以願意購買純電動汽車,有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能夠順利拿到一個上牌指標,來解決自己日常出行的需求。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純電動汽車”目前仍不是面向消費者最好的產品,畢竟“里程焦慮”往往是一臺電動汽車繞不開的問題。那麼,有人會問:在電池技術突破之前,有沒有一種產品來給傳統燃油車到純電動汽車之間做一個過渡呢?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答案是:Yes,混合動力汽車是不錯的選擇,但相比於混合動力,增程式系統對於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如果未來大家會選擇增程式電動汽車,那麼必定要對整個系統的運作有個基本的瞭解。

其實增程式電動車這個概念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很多人可能對各種混動的概念很模糊,並沒有明確的認識。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那麼我就來給大家解釋解釋其中的含義。

新能源汽車目前分為四大類,微混,混動,純電動,燃料電池。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1、我們先來說說微混,現在搭載了啟動技術的汽車都有具備能量回收功能,動能轉換為電能儲存回蓄電池裡,這已經具備了新能源汽車的最基礎的功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就是現在一些車型所宣傳的48V,增加了48V輔助電機,在起步或者加速時提供輔助動力,達到節油的目的,但這個電機並不能單獨驅動車輛。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2、我們繼續來說說混動的一種: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混合動力汽車。這類混動車型除了燃油動力系統,還有一套電機動力系統,可以單獨依靠電機驅動車輛行駛,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車型純電續航只有10公里左右,且對速度也有限制,所以這類混動車型,電機存在的意義在於市區走走停停的擁堵路段,起步的階段依靠電機介入省油,等跑起來後發動機再進行工作。但當電池沒電的時候,不能外接插口充電,只能依靠發動機對電池進行充電,所以本質上還是離不開加油。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3、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VEHICLE):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是混動裡的另外一種,同樣有兩套動力總成,一套燃油動力系統,一套電機動力系統。這兩套系統既可以純用電跑也可以純油跑,還可以油加電一起跑。它跟我們上面說的HEV最大的差別在於車身帶了充電插口,能用外接電源充電,這也使得該車型的續航里程達到100公里左右。你開這種車出門,只要注意在續航里程內注意充電,基本可以做到純電行駛,當然,在跑長途充電不方便的時候,也可以用油驅動汽車行駛。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4、EREV(EXTENDED RANGE ELECTRIC VEHICLE)增程式電動汽車,它跟插電混合動力車型有點接近,也有電動機和發動機,只不過發動機僅能充當發電機的角色,為電池充電,並不提供動力驅動車輛。通常情況下,增程式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存儲有足夠的電量,這時驅動電機的動力來源主要是動力電池。在一定的行駛時間範圍內,汽車的行駛特性與純電動汽車相同,真正實現了“零油耗,零汙染,零排放”。當動力電池的SOC值下降到某一設定下限值後,車載發電機組(增程模式)開始工作,繼續延長其續駛里程。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5、BEV(BATTERY ELECTRICVEHICLE):純電動汽車,核心部件是電機、電池、電控三大系統,不再依靠內燃機提供動力或電力。基本可以做到零排放,沒有了發動機的震動,舒適性也有很大提升。但目前冬天續航里程受影響、充電時間長、充電樁本來就少,車位還被佔用等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6、燃料電池動力汽車,同樣作為純電動車,它也是靠電機驅動。只不過它的電池不再是普通的化學電池,是氫氧混合燃料電池,不再需要充電,而是需要補充燃料:氫氣。直接將氫轉化為電能。相比化學電池純電動汽車它具有罐裝電池燃料更快捷,續航里程更有保障的優勢。目前未引入國內。

講到這裡,想必大家對各種混動的概念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

下面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

什麼是增程式電動汽車?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增程式”顧名思義就是增加續航里程,大家可以把增程式電動汽車看作是一輛小容量的純電動汽車,在額外增加一臺發動機讓車輛邊行駛邊充電,當電池電量不足時,車輛通過增程發動機工作來發電,將所發出的電能一部分用於直接驅動電機,另一部分為蓄電池進行充電。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當蓄電池的電能達到某一上限,增程發動機停止工作,由電池來直接驅動電機;隨著行駛時間和行駛里程的加長,蓄電池的消耗越來越大,蓄電池的電能低於某一下限,增程發動機再次開始啟動工作。如此往復,增程發動機將一直處於循環工作狀態,而發動機的啟停,完全取決於蓄電池的電能供給。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與“混合動力車既有燃油系統,又有電動系統”不同的是,增程式電動車雖然在長途行車時也需要汽油等燃料的配合,但汽油只用於發電,用電力驅動汽車,而非像混動那樣在電力耗盡的情況下用汽油直接驅動汽車。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這種驅動方式也就造成了在高速路況下,增程式電動汽車的油耗相對於其他車型來說會偏高,因為高速路況下,如果發動機直接驅動車輛,發動機會一直保持在最佳的工作模式。而增程器多了轉換過程,轉換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油耗相對來說會偏高。

目前的主流車型有哪些?

目前市場上在售的增程式車型並不是很多,理想ONE、別克VELITE 5、寶馬i3……屈指可數,那麼我就給大家舉三款不同價位的車型進行一個對比。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1、理想ONE,定位中大型SUV,搭載1.2T渦輪增壓發動機作為增程器,前後雙電機,四輪驅動,電池容量40.5 kWh,定價32.8萬元。理想ONE從亮相之初就伴隨著話題和爭議,但是貌似卻圈粉無數。採用相對簡單但實用的技術策略,用大空間、高配置和智能化打動消費者,即便定價不菲,依然有人認可。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2、寶馬i3,定位小型車,搭載0.65L自然吸氣2缸發動機作為增程器,發動機輸出功率28kw,配備了33kwh電池組,定價40.58萬元。碳纖維車身是寶馬首次在i3新能源車型當中使用,合理的鋰電池組車底佈置,在不佔用內部乘坐儲物空間的同時,保證了足夠的車身強度。但由於i3較高的售價,還是令不少喜歡它的消費者望而卻步。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3、別克VELITE 5,定位緊湊型車,VELITE5的售價為26.58-29.58萬元,只有兩個車型,沒有進入國家新能源補貼目錄,不能享受新能源補貼,但別克自掏腰包搞了一個別克藍補貼,每臺車補貼3.6萬元,再加上可以免費上新能源滬牌,可以這樣說:別克為了拿下市場,可謂是“下了血本”。

國內增程式電動汽車代表“理想ONE”怎麼樣?

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汽車媒體對理想ONE進行了試駕,也對車輛的外觀,配置,性能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這裡小編就不再進行重複,我就說一下本人對於這輛車的一些看法。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其實在增程式的產品中,理想one並不是第一個,寶馬在這也有比較豐富的經驗,不過,對於理想one來說,它並不能和寶馬形成對抗,但是,對於理想one來說,它最大的敵人很可能是比亞迪唐DM,畢竟,對於它們來說,都屬於沒有里程焦慮的中大型SUV。

不同的是,雖然二臺車都可以插電混動,但是技術路線卻完全不一樣,比亞迪唐DM運用的是雙模混動模式,而理想智造是增程電動,兩臺車都可以用純電行駛較長的距離,也都可以應付日常純電出行的使用,但是,比亞迪作為傳統車企,在產品和市場以及三電合一等方面都有比較豐富的技術積累和經驗,所以,對於理想one來說,增程式不管是噱頭也好,是炒作也罷,都是它的賣點,但同樣這也是它的通點,因為對於增程式來說,市場的接受度並不是很好。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而在價格方面,理想one高出比亞迪4-5萬元的價格,同時在多場景來說理想one的品牌也沒有優勢,所以,理想one並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比亞迪構成威脅。

對於消費者來說,增程式其實也只佔了一個解決里程焦慮的痛點,但如果只是因為這一點去選擇一臺增程式的車型,或許有些得不償失,畢竟在市場上,有很多插電混動車型可以去選擇,包括豐田、本田等產品,它們不但在產品層面上更加可靠、穩定,同時在市場和口碑方面也都要超過理想one,所以,對於理想one來說,其實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能代表解決了全部,也就是說,這樣的價格,有太多的車型可以選擇。

而在大城市裡,其實增程式和混和動力車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車型,畢竟對於增程式的定義來講,目前還是比較模糊,因為在北京,增程式的車型和混動車型並不能享有新能源政策。

在文章的最後,小編也想和大家談談自己對於增程式電動汽車的看法

補貼已經退坡,車企的目標必須從補貼驅動轉向產品驅動。在新能源技術尚未發生變革性突破、動力電池成本高居不下的情況下,順應政策環境,選擇合理的技術路線發展,似乎是車企自保加突圍的一個方法。


既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為何增程式電動汽車還不“火”?



增程式電動車不見得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至少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將來電池成本一旦降到合理的價位,車企還能夠快速低成本轉向純電動路線。如果理想能夠得到市場認可,無疑會形成比較好的示範作用,會刺激更多車企跟進。

當然,影響市場的因素有很多,不完全是技術路線和產品價格,因此未來到底是什麼走勢,現在還不好下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