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众多车企的大力宣传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可谓是井喷式增长,即便如此,现阶段,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购买纯电动汽车,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顺利拿到一个上牌指标,来解决自己日常出行的需求。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纯电动汽车”目前仍不是面向消费者最好的产品,毕竟“里程焦虑”往往是一台电动汽车绕不开的问题。那么,有人会问:在电池技术突破之前,有没有一种产品来给传统燃油车到纯电动汽车之间做一个过渡呢?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答案是:Yes,混合动力汽车是不错的选择,但相比于混合动力,增程式系统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如果未来大家会选择增程式电动汽车,那么必定要对整个系统的运作有个基本的了解。

其实增程式电动车这个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很多人可能对各种混动的概念很模糊,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那么我就来给大家解释解释其中的含义。

新能源汽车目前分为四大类,微混,混动,纯电动,燃料电池。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1、我们先来说说微混,现在搭载了启动技术的汽车都有具备能量回收功能,动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回蓄电池里,这已经具备了新能源汽车的最基础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就是现在一些车型所宣传的48V,增加了48V辅助电机,在起步或者加速时提供辅助动力,达到节油的目的,但这个电机并不能单独驱动车辆。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2、我们继续来说说混动的一种: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汽车。这类混动车型除了燃油动力系统,还有一套电机动力系统,可以单独依靠电机驱动车辆行驶,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车型纯电续航只有10公里左右,且对速度也有限制,所以这类混动车型,电机存在的意义在于市区走走停停的拥堵路段,起步的阶段依靠电机介入省油,等跑起来后发动机再进行工作。但当电池没电的时候,不能外接插口充电,只能依靠发动机对电池进行充电,所以本质上还是离不开加油。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3、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是混动里的另外一种,同样有两套动力总成,一套燃油动力系统,一套电机动力系统。这两套系统既可以纯用电跑也可以纯油跑,还可以油加电一起跑。它跟我们上面说的HEV最大的差别在于车身带了充电插口,能用外接电源充电,这也使得该车型的续航里程达到100公里左右。你开这种车出门,只要注意在续航里程内注意充电,基本可以做到纯电行驶,当然,在跑长途充电不方便的时候,也可以用油驱动汽车行驶。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4、EREV(EXTENDED RANGE ELECTRIC VEHICLE)增程式电动汽车,它跟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有点接近,也有电动机和发动机,只不过发动机仅能充当发电机的角色,为电池充电,并不提供动力驱动车辆。通常情况下,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存储有足够的电量,这时驱动电机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动力电池。在一定的行驶时间范围内,汽车的行驶特性与纯电动汽车相同,真正实现了“零油耗,零污染,零排放”。当动力电池的SOC值下降到某一设定下限值后,车载发电机组(增程模式)开始工作,继续延长其续驶里程。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5、BEV(BATTERY ELECTRICVEHICLE):纯电动汽车,核心部件是电机、电池、电控三大系统,不再依靠内燃机提供动力或电力。基本可以做到零排放,没有了发动机的震动,舒适性也有很大提升。但目前冬天续航里程受影响、充电时间长、充电桩本来就少,车位还被占用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6、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同样作为纯电动车,它也是靠电机驱动。只不过它的电池不再是普通的化学电池,是氢氧混合燃料电池,不再需要充电,而是需要补充燃料:氢气。直接将氢转化为电能。相比化学电池纯电动汽车它具有罐装电池燃料更快捷,续航里程更有保障的优势。目前未引入国内。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各种混动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

什么是增程式电动汽车?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增程式”顾名思义就是增加续航里程,大家可以把增程式电动汽车看作是一辆小容量的纯电动汽车,在额外增加一台发动机让车辆边行驶边充电,当电池电量不足时,车辆通过增程发动机工作来发电,将所发出的电能一部分用于直接驱动电机,另一部分为蓄电池进行充电。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当蓄电池的电能达到某一上限,增程发动机停止工作,由电池来直接驱动电机;随着行驶时间和行驶里程的加长,蓄电池的消耗越来越大,蓄电池的电能低于某一下限,增程发动机再次开始启动工作。如此往复,增程发动机将一直处于循环工作状态,而发动机的启停,完全取决于蓄电池的电能供给。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与“混合动力车既有燃油系统,又有电动系统”不同的是,增程式电动车虽然在长途行车时也需要汽油等燃料的配合,但汽油只用于发电,用电力驱动汽车,而非像混动那样在电力耗尽的情况下用汽油直接驱动汽车。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这种驱动方式也就造成了在高速路况下,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油耗相对于其他车型来说会偏高,因为高速路况下,如果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辆,发动机会一直保持在最佳的工作模式。而增程器多了转换过程,转换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油耗相对来说会偏高。

目前的主流车型有哪些?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增程式车型并不是很多,理想ONE、别克VELITE 5、宝马i3……屈指可数,那么我就给大家举三款不同价位的车型进行一个对比。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1、理想ONE,定位中大型SUV,搭载1.2T涡轮增压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前后双电机,四轮驱动,电池容量40.5 kWh,定价32.8万元。理想ONE从亮相之初就伴随着话题和争议,但是貌似却圈粉无数。采用相对简单但实用的技术策略,用大空间、高配置和智能化打动消费者,即便定价不菲,依然有人认可。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2、宝马i3,定位小型车,搭载0.65L自然吸气2缸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发动机输出功率28kw,配备了33kwh电池组,定价40.58万元。碳纤维车身是宝马首次在i3新能源车型当中使用,合理的锂电池组车底布置,在不占用内部乘坐储物空间的同时,保证了足够的车身强度。但由于i3较高的售价,还是令不少喜欢它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3、别克VELITE 5,定位紧凑型车,VELITE5的售价为26.58-29.58万元,只有两个车型,没有进入国家新能源补贴目录,不能享受新能源补贴,但别克自掏腰包搞了一个别克蓝补贴,每台车补贴3.6万元,再加上可以免费上新能源沪牌,可以这样说:别克为了拿下市场,可谓是“下了血本”。

国内增程式电动汽车代表“理想ONE”怎么样?

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汽车媒体对理想ONE进行了试驾,也对车辆的外观,配置,性能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这里小编就不再进行重复,我就说一下本人对于这辆车的一些看法。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其实在增程式的产品中,理想one并不是第一个,宝马在这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不过,对于理想one来说,它并不能和宝马形成对抗,但是,对于理想one来说,它最大的敌人很可能是比亚迪唐DM,毕竟,对于它们来说,都属于没有里程焦虑的中大型SUV。

不同的是,虽然二台车都可以插电混动,但是技术路线却完全不一样,比亚迪唐DM运用的是双模混动模式,而理想智造是增程电动,两台车都可以用纯电行驶较长的距离,也都可以应付日常纯电出行的使用,但是,比亚迪作为传统车企,在产品和市场以及三电合一等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所以,对于理想one来说,增程式不管是噱头也好,是炒作也罢,都是它的卖点,但同样这也是它的通点,因为对于增程式来说,市场的接受度并不是很好。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而在价格方面,理想one高出比亚迪4-5万元的价格,同时在多场景来说理想one的品牌也没有优势,所以,理想one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比亚迪构成威胁。

对于消费者来说,增程式其实也只占了一个解决里程焦虑的痛点,但如果只是因为这一点去选择一台增程式的车型,或许有些得不偿失,毕竟在市场上,有很多插电混动车型可以去选择,包括丰田、本田等产品,它们不但在产品层面上更加可靠、稳定,同时在市场和口碑方面也都要超过理想one,所以,对于理想one来说,其实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能代表解决了全部,也就是说,这样的价格,有太多的车型可以选择。

而在大城市里,其实增程式和混和动力车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型,毕竟对于增程式的定义来讲,目前还是比较模糊,因为在北京,增程式的车型和混动车型并不能享有新能源政策。

在文章的最后,小编也想和大家谈谈自己对于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看法

补贴已经退坡,车企的目标必须从补贴驱动转向产品驱动。在新能源技术尚未发生变革性突破、动力电池成本高居不下的情况下,顺应政策环境,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发展,似乎是车企自保加突围的一个方法。


既然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为何增程式电动汽车还不“火”?



增程式电动车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至少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将来电池成本一旦降到合理的价位,车企还能够快速低成本转向纯电动路线。如果理想能够得到市场认可,无疑会形成比较好的示范作用,会刺激更多车企跟进。

当然,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很多,不完全是技术路线和产品价格,因此未来到底是什么走势,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