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超級育兒師”你到底還要坑害多少家庭

孩子身體爛了個洞,家長自己簡單處理創面不見好,就去醫院找醫生,希望能找到病因,得到療愈。醫生一看孩子身上的洞說:“孩子有洞,這不對。”

他命令爸爸把孩子的身體按住,直接用白布塞住身上的洞並緊緊的裹上,說:“看不見就是好了,我和你以前做法的區別是——我才是內心真正想幫助孩子的人。”

實際上,孩子不僅當時痛得死去活來,而且由於病因未除,創面被堵,爛得越來越深直到壞到神經,此處失去感覺。

我們從表面看不出來,因為實在被裹得太牢了。

也許你會說世界上沒有哪個醫生會幹這樣冷酷愚蠢的事。是的,沒有。但某些育兒師會幹這樣冷酷愚蠢的事,還獲得了無數的稱讚,甚至媒體還推波助瀾、廣而告之。

最近一段《超級育兒師》的片段在網上流行開來,點擊量近300萬次。

尹建莉老師在微博上痛批了這個視頻。而我每每看見這些視頻整個心都會糾起來,這哪裡是在育兒,明明是虐兒!

我不禁想問,讓成人光是看著就難受的東西,為什麼讓孩子親自去承受就可以變得光明正大還理所當然?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


尹建莉父母學堂輔導員 菜菜


孩子怎麼了?

事情是一個東西引發的“血案”,由孩子想動東西而不讓引起,直到孩子的心在“滴血”。對孩子來說是不知道在拍片的,實際上現場還有攝影師等其他人,他只覺得有很多人都盯著他,一個陌生育兒師表情冷漠,動手動腳來治服自己,爸爸卻聽她的指揮,爺爺奶奶乾著急,媽媽變得無動於衷,孩子得有多恐懼我不敢想像。孩子開始的情緒是玩不到東西而生氣傷心,並且沒有被大人接納。後來的情緒升級到憤怒恐懼絕望五味陳雜,完全是因為大人們夠“作”,給“作”大的情緒 。

我看見有人在朋友圈支持育兒師的做法說:“孩子違背三原則之一——不能傷害他人。育兒師的做法對。”好吧,先不說父母對孩子來說並不屬於“別人”一列,就這裡的大人違背了幾原則?一個三歲孩子的幾下小拳頭,能把大人嚇得把孩子當殺人犯一樣對待!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常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表現,反抗代表孩子心智正常。他們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某些發達國家是構成了報警條件的,警車都已經來了。如果父母以後沒有成長,一直都實施強權養育,則二十年後,表面上被白布裹著,實則心理潰爛的孩子變成了冷酷無情的“瘋子”或麻木不仁的“呆子”。

孩子的問題,都是家庭養育環境出了問題,即父母自身的問題。接納孩子的現狀,消除養育環境中的病因,提升養育環境的品質才是正確療愈之路。而他們一樣都沒做,只使用了強制“裹白布”技術。

孩子一直有哭鬧打大人的問題代表孩子很憤怒,憤怒背後藏得更深的情緒是無助。尤其男孩子更容易用憤怒來表現內心的無助而顯示自己的力量。哭鬧和打只是用行動表達這種憤怒情緒。情緒和情緒下的行動都是孩子的語言。他在不停的吶喊,“我心痛,我需要通過自由探索發展自己,我需要獨立自主成長自己,我需要父母的愛,需要自由。”父母總是看不見、聽不見的這種無助的吶喊。可以看得出這個孩子平時連最基本的自由探索玩耍的需求都沒被好好滿足。盡最大能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物質、成長、精神、心理的需求——才是保證孩子情緒穩定的基石,如果說沒有這個基石,只去關注什麼情緒管理那都會成為某種形式的強權。就算是溫柔而堅定的共情也變成了隱蔽的強權。

我知道很多家庭即便巳經過上了富裕生活,但仍然捨不得孩子玩捲筒衛生紙、沐浴露、鍋碗瓢盆、窗簾、沙發等等生活用品,這中間主要存在著觀念問題。

玩具不能完全替代真實事物,比如說捲筒衛生紙,小孩就特別愛玩,而且能玩出很多花樣,我們就不能把衛生紙看成玩具嗎?

也許很多家長認為那怎麼可以?東西該做什麼用就做什麼用,玩具就玩,而且要好好玩,不該損壞,捲筒衛生紙該擦屁股。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又怎麼能要求孩子有想象力、創造力、思考力、高智商、好奇心?而這些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幼兒自由探索玩耍是發展這些能力的關鍵。三四歲以下孩子對家裡的所有東西都感興趣,不可能要碰東西時,時時刻刻的報告一下家長,問下可不可以,何況已經有這樣的強權經歷,孩子迫於壓力寧可選擇呆呆坐著。難道這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我家幾乎所有的東西孩子都可以自由玩耍或陪著一起玩,他跟大人是完全平等的。兩歲多的兒子插頭插插座、菜刀切菜、廚房真洗菜,真炒菜等都玩過了,只要我們大人肯花心思為孩子創造環境並作有效監護,所謂的安全問題絕大部分都能解決。有些危險的東西孩子體驗過反而不會魯莽行事,自我保護能力更強。

他們家有這麼多人看護,什麼樣的東西能使之上演一場“血案”?其本質上他們只想培養一個完全聽話沒有獨立思想和感受的機器人(而且不是智能的)。以此“聽話”為目標培養孩子,幾乎不能如願以償。

好點的結果是:孩子到青春期會嚴重叛逆,反抗家長,如果家長這時有所覺醒,孩子可以走上自我療愈之路,這是最好的。如果父母仍執迷不悟並加大控制力度,則到時將兩敗俱傷。

壞點的結果是:由於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孩子最後聽了壞人的話,傳銷頭子的話,大騙子的話,其他冷酷權威者的話,成為他們幹壞事的工具。

最壞的結果就是:自毀自殺或殺人,這樣的例子還少嗎?因為他的精神早被父母絞殺了,是不會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肉體了。

孩子的情緒宜流動,不宜冰凍;宜疏不宜堵。你控制孩子千百次,現在被孩子打一下又如何?不是之前那種一邊控制一邊糾結無奈,嘴上又說一些威脅的話的狀態,是真誠的讓孩子打,把一些關鍵部位保護一下即可,這麼小的孩子又傷不到什麼。

我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就被兩歲多的兒子打過三次,不包括他幾個月時好玩式的那種敲打。他總體是個非常快樂的孩子,但不管怎麼,哪個小孩都會有負情緒的時候,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有次我沒在意把孩子的最喜歡的紅色小車順手用水衝了一下,他很傷心很氣憤地哭了。我蹲下跟他處於相同高度,並道歉:“寶寶對不起,媽媽把你最喜歡的紅色小車弄溼,寶寶很傷心很生氣,是吧?那我們幫它擦乾好嗎?”兒子用拳頭不停敲打我,因為我一直處於情緒平和穩定的抱持狀態,並說出了他的感受,這個打的過程其實並不會太久。等他發洩了,馬上又重新開心起來了,自己動手擦乾小車。我不是鼓勵孩子通過打父母來發洩情緒。我的意思是對於幼兒,他有情緒並打父母了,在你能承受的範圍內,是可以選擇允許的,不必有什麼思想負擔,也不用上綱上線到道德問題。另外,用哭來表達情緒既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的福利,這是極為正常的現象。

孩子也在學習管理情緒的努力過程中。我們說要給孩子試誤權,也包括給孩子管理情緒的試誤權。我6歲的女兒就說過,媽媽,我自己就會主動學著你的榜樣。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只要大人給出情緒管理的好榜樣,孩子會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通過更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

家長怎麼了?

有一個人,不知道魚是生活在水裡的,第一次見到時,他把魚撈出來,見魚兒在岸上跳啊跳,看起來好像極不舒服。但他想著自己不會錯,因為我們人都是生活在空氣中的,魚兒肯定也是。他一直堅持這個想法而最終感受不到魚兒的痛苦,直到魚兒死亡。

第二個人起先也不知道魚兒是生活在水裡的,也把魚撈出來了,但他看魚兒似乎不舒服,他感受到了魚的痛苦,最終把魚放回水裡了,魚兒又開心自由自在地遊了。然後他通過這一體驗去開啟思考,後通過學習,原來魚兒是生活在水裡的。

還有第三個人,第四個人,這裡不列了。

視頻中的父母現在就屬於第一個人,處於低認知水平和低感受力狀態。媽媽也曾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心生些許悲憫,但這些微弱的感受很快就被她有限的頭腦認知水平和她所信任的所謂權威打敗了,直到逐漸變得麻木。

我自己其實也曾做了第二個人。在我女兒出生時,我完全沒有接觸任何一本育兒書籍,一位未婚的同事送了一本《超級育兒通》給我,是90年代英國的一位保姆寫的,據書上介紹保姆非常權威。我女兒幾個月大時,白天睡覺喜歡抱著,躺床上沒多久就醒,原本我一直都抱著睡的,她睡的很香。有一次,我嘗試了書上的睡眠訓練,把想睡覺的女兒放床上任其哭,訓練讓她自己躺著睡著,我分分鐘都在煎熬,最後還是母愛的直覺打敗了我的頭腦認知,終止這種殘忍的訓練。當我手一接觸到小傢伙抱起的時候,她馬上就不哭了,可見她哭泣時是多麼絕望。後來接觸愛和自由以及一些心理學,知道這種殘酷的訓練原來早就被心理學證實是損害兒童心理健康的最大元兇之一,而我當時差點誤入歧途。

如果一種教育信條讓當下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感受到不舒服,感受到痛苦,真的要好好引起重視,肯定隱藏著某種錯誤,要不就是方向本身就不對,要不就是方法有問題。相信自己的感覺,去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有勇氣去結束這種錯誤的行動。孩子是動態變化的,看見孩子的當下,尊重孩子的當下,他們的未來反而能真正的朝良性方向發展。

媒體怎麼了?

在一百多年前播放這種東西我不會奇怪,而當今媒體肯策劃和播放這些東西,我很奇怪,說明媒體的育兒觀念和育兒認知水平也是很低的。只能說愚生惡,也許他們以為在行善。

又或者是利益當先,利用人們育兒心切,明知不大妥,為了收視率,搞這些短期效應,以短期控制住了孩子為有效來糊弄家長。

除了以上兩種情況,我想不出媒體為什麼要播這個。也是還有第三種社會文化原因吧。

怎麼辦?

如果我們不曾從原生家庭中獲得過很好的愛的能力,就更加需要成年後不斷的學習並自我成長。

第一,要刷新觀念提升認知,學習經典育兒理念,不再被一些低俗的育兒觀念左右思想。可以系統的看幾本口碑好的經典育兒書,而不僅僅是東看一篇文章西看一篇文章。

第二,在實踐中不斷覺知、體驗、思考。理念通過親身體驗、覺知沉澱下來會形成自己的思考,並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