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醫院的超級“偵察兵”華揚:20年來靠吃藥堅守血管超聲第一線

“當年他們都叫我‘維納斯’,現在變成‘毛孩兒’了。”說這話的是華揚——宣武醫院血管超聲科主任。“維納斯”是多年前同事們形容她長得白白淨淨的用詞兒。

如今,已經58歲的華揚依然長得白皙清秀,但細看會發現她的臉龐上細細的汗毛明顯比別人更長、更黑。這是服用激素帶來的副作用——華揚是一名腎移植患者。

20年前,因為腎衰竭,華揚不得不做了腎移植手術。從此,她天天服用各種藥物。現在,華揚每天早上吃6種藥,晚上吃5種藥,其中的激素讓她長得“毛茸茸”的。沒有人再用“維納斯”稱呼華揚,取而代之的是“拼命三娘”。在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記者來到宣武醫院,見識了這位血管超聲科超級“偵察兵”的偵察能力。

宣武醫院的超級“偵察兵”華揚:20年來靠吃藥堅守血管超聲第一線

從“福爾摩斯”推斷法 到創立業界“金標準”

血管超聲,顧名思義就是給血管做超聲。這種檢測方法,患者不吃放射線,花錢不多,檢查的結果還可以重複。近些年,年齡稍長的人都知道要做個頸動脈超聲,看看頸動脈的管道是否通暢;如果有堵塞,程度如何。然而,這項被公眾熟知的技術,30年前還是一片空白領域。

30多年前,年輕的華揚來到宣武醫院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一位外國專家關於血管超聲的講座。這場一個小時的講座觸動了華揚,令她決心在宣武醫院開展血管超聲服務。靠著外國專家留下的幾份文獻,華揚反覆研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她就一根血管一根血管地開始摸索。由於設備所限,早期的血管超聲只能一維成像,沒有二維結構圖像,醫生看到的就是一張波形圖。華揚從波形圖上結合血流阻力、流向、流量,以及患者體徵、病史等推斷得出診斷結果。華揚對記者說,當時的診斷堪比“福爾摩斯”推斷法。

“福爾摩斯”推斷法推斷出的結果,還需要得到臨床認可,這個難度也不小。“30年前,血管超聲還屬於新生事物,剛剛問世時並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廣泛接受。”華揚說道。當年,有一個病人通過血管超聲檢查,被診斷為大腦中動脈狹窄,但臨床醫生不認可。華揚堅持說:“如果做血管造影,一定能證實我的判斷。”血管造影結果證明華揚的血管超聲檢查是對的。從此以後,臨床醫生越來越重視血管超聲的作用。

經過30年的發展,華揚已經在血管超聲領域創立了規範的腦、頸血管超聲一體化評估模式,打造了業界“金標準”。她帶領的團隊創造出年檢患者超過15萬人次,準確率高達98.59%的成績,被同行譽為“中國血管超聲第一人”。華揚說,所謂的秘密就是“三個定”。首先是定性,腦頸動脈病變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是非粥樣硬化,這決定了今後應該選擇何種治療方法。其次是定位,“累及病變的血管到底在哪兒?”第三就是定量,同樣是頸動脈狹窄,就要確定是堵塞低於50%的輕度狹窄、50%至69%的中度狹窄,還是堵塞70%到99%的重度狹窄?結合病史以及“三定”的診斷模式,華揚手中的探頭指向哪裡,病變就會“曝光”在探頭之下。

腎移植術後三個月上班 坐著高腳轉椅超聲檢查

練就過硬的技術,離不開紮實的基本功。當年,在首都醫科大學讀書時,華揚最喜歡的一門課程就是解剖課。那些年的夜裡,總會有一名女生走進首都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反反覆覆、一根一根地擺放著人體骨骼,一直琢磨到很晚才回宿舍。她就是華揚。回憶往事,她對記者說:“一點不怕,一點也不煩。”

華揚最終走上從醫之路,源自自己的堅持。當時,父母建議她學工。不過,華揚自己執著地喜歡醫學。那份熱愛讓她對工作分外執著。“畢業之後,我就想去超聲科,因為超聲能把一切都‘看’出來,找出病人的病因。”

超聲科對醫生的考驗很高,不僅要求腦力、手力,對眼力和體力的要求也很高。“我原來的視力是2.0,這麼多年天天盯著超聲機器的屏幕,現在竟然近視了。”超聲科對醫生的體力更是挑戰。1998年,本以為自己是“硬漢”的華揚突然病倒了。高燒,反覆高燒……經檢查,竟然是腎衰竭,根治的辦法就是腎移植。手術很成功。術後3個月,她就回到了宣武醫院,繼續自己的工作。

“移植的腎在我的右腹部。”華揚給記者指了指大致部位,“剛移植的時候,腹腔裡突然多了一個腎臟,坐久了很難受。”偏巧給患者做超聲檢查的時候還需要窩著右腰。一天下來,華揚特別難受,腿也腫了起來。怎麼辦,她想到那種高腳的轉椅或許可以減少對右腹部的壓迫,於是向醫院申請了一把高腳轉椅。坐在高腳轉椅上,那個“拼命三娘”又回來了!腎移植術後20年,華揚依然需要天天服用各種排異藥,但她撲在工作上的熱情和樂觀卻分毫未減,大家都說她是“半條命當一條半用”。長期用力抓探頭,造成了右手食指的腱鞘炎,華揚覺得“這是小病”,食指沒勁,擰不開礦泉水,就讓別人幫個忙。回家炒菜拿不起大鏟子,她就改用小鏟子。

跪著監測患者腦血流 半條命要當一條半使

李師傅是一名公交車司機。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載著滿車乘客行駛在公路上。突然,右手一陣痠軟,李師傅下意識踩了剎車,卻發現右腿也不聽使喚了。他拼盡全力用左手扶穩方向。幾秒後,右手右腿才恢復了知覺。找到華揚主任後,華揚發現李師傅頸部一根原本應該5毫米寬的血管,竟擴張到了9毫米,中間有一個直徑達8毫米的腫塊,像海綿一樣堵在血管裡,僅留下“頭髮絲”那麼細的空間。這是不是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狹窄?多年的工作積累在這一刻發揮了作用:華揚認為這絕非普通病變!李師傅住院後,醫生再度檢查,發現他患有心臟黏液瘤,隨後李師傅接受了手術治療。頸動脈黏液瘤非常罕見,全世界僅有兩例報道,而術前就明確病因的這是第一例。

科室的年輕人非常佩服華揚。但是,在為她感到驕傲的同時,他們也特別“怕”華揚。“她太嚴格了!”華揚對每一張超聲報告的要求都非常高,科室裡實行三級質控,層層把關。華揚經常說,“醫生一定要有仁心,要為患者盡力做出精準的判斷。”她對科室醫生要求高,對自己的要求更高,甚至近乎苛刻。華揚可以一小時圍著一個病人轉,對腦頸22根血管反覆偵察,核對100到150個數據,再給出一份近千字的檢查報告。2015年之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中需要做持續血管超聲監測。有的患者顱骨較厚,不能通過常規的顳骨窗對腦血流進行檢測或監測,華揚就手持探頭,跪在地上通過眼窗為患者監測腦血流變化,一跪就是三四個小時。對人對己的嚴格要求,對業務精益求精的追求,對新技術持續不斷地跟蹤,讓宣武醫院血管超聲科在國內遙遙領先,在世界上也達到先進水平。

現在的華揚,依然每天早上不到7點走進科室,晚上7點左右才會離開醫院。回到家裡,她還要幫科室醫生和研究生們修改論文。華揚還兼任國家衛健委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血管超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利用休息日,她還要到全國近400家基地醫院或高級卒中中心醫院進行督導、現場培訓和指導。現在,華揚組織了近30期全國性腦頸動脈超聲規範化篩查的培訓班,培訓的血管超聲專業醫師超過5000人。

20年前,華揚可謂經歷了一次重生。重生之後,她彷彿把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刀刃上,“雖然只有半條命,但要當一條半使!”血管超聲已經融入華揚的生命。一雙妙手,一顆仁心,還有一把把的藥片,支持她在醫學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記者:賈曉宏 胡誠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