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位54年,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刘彻揪着匈奴不放?

LosAngeless


匈奴,秦末汉初称霸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自汉兴以来,匈奴就一直与汉朝为敌,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单于亲率10万铁骑兵围韩王信的王都马邑,韩王信不敌,只得派使者在与匈奴议和,但因这次议和韩王信并未告知刘邦,而是私底下的行为,所以刘邦在得知此事后,就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有谋反的嫌疑,于是就致书责问韩王信。



韩王信在收到刘邦的责问后,深怕刘邦会在不久将自己罢免,甚至是株连。所以韩王信索性就以马邑之地请降于匈奴,并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打汉朝,随后韩王信就与匈奴一起挥师南下,攻下太原郡。

公元前200年冬季,刘邦亲率30万步骑(多数为步兵)出兵平叛,不久就击溃了在太原郡的韩王信叛军,韩王信也逃往匈奴。随后刘邦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北方匈奴之地,先后击溃左、右贤王等匈奴部。但因胜利的太轻松,刘邦开始对匈奴起了轻视之心,他不顾刘敬的劝阻,执意带着先锋部队先行进攻匈奴。



最终刘邦为自己的轻视与鲁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达7天7夜。最后在陈平建议用重金贿赂冒顿爱妾阏氏的计策下,再加上韩王信的部队未按时会师,冒顿怀疑他与汉军已和解,所以冒顿终与汉军议和,放出刘邦。

此战过后,侥幸逃生的刘邦在见识了匈奴强大的军事能力后,自此再也不敢与匈奴争斗,随后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就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御,同时开始被迫采取“和亲”的政策来缓和汉匈的矛盾。



之后惠帝、文帝、景帝等数代君主都遵循着对匈的“和亲”政策。可无论汉朝对匈奴如何的“讨好”,汉初所面临的“匈奴问题”是自先秦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没有之一。

从惠帝到武帝初期,西汉所面临的“匈奴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威胁。

军事威胁是汉初面对来自匈奴的最直接的问题。自匈奴诞生以来,匈奴就是一个十分好战的民族,《史记》言匈奴“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匈奴人一生下来就要学会如何打战与打猎,再加上秦以来匈奴接连丢掉河南等富庶之地,匈奴常年面临着缺衣少粮的窘迫局面,所以此后匈奴人就从未停止过对外征战。



之后随着匈奴第一位雄主冒顿单于的出现,匈奴更是频繁发动对外的战事。而后在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匈奴相继征服了北方如东胡、楼烦、白羊河南王、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的游牧民族,自此匈奴雄霸北方之地。

如此,在匈奴稳固了对于北方的统治后,中原这块富得流油的繁华之地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匈奴人接下来要征服的第一目标。因此,自汉建立以来,匈奴就经常袭扰汉朝的边境地区,更是时常重兵压境。



前177年,《史记.匈奴列传》载:“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匈奴右贤王率数万骑大举入侵汉北地、上郡等数郡,并大肆杀戮汉百姓。前158年冬,《汉书.文帝纪》载:“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三万骑入侵云中。前144年六月,《汉书.景帝纪》载:“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匈奴入侵雁门,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

可以说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汉在面对匈奴的军事威胁时,大多都是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且即使派兵前往抵挡,匈奴多数也不是被击败而退,而是在尽情劫掠后,在无利可图时才主动撤退的。如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入侵上郡,文帝派兵抵挡,但是汉军还未到,匈奴军见无利可图,就主动退出上郡。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是因为此时汉朝的军事实力绝对是要弱于匈奴的。如白登之战,汉朝虽有32万大军,但大多数都是步兵,作为那个时期的“重武器”骑兵却并没有多少,而反观匈奴的40余万大军,几乎全都是骑兵,这等差距自然就让汉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始终都是落入下风。也就是如此,汉初对于匈奴的军事威胁,往往就都只能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

二、地理威胁。

刚才也说了,匈奴自从出了冒顿单于这位雄主后,就“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史记.匈奴列传》),先后击溃月氏、东胡等强国,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等部落,同时收复被秦所占的河南等地。



如此匈奴在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后,疆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此时“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史记.匈奴列传》)。这个时候,极盛时期的匈奴的疆域囊括今蒙古高原、陕西北部、甘肃大部以及辽宁、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

而这个时候如果从地图看,我们就会发现此时匈奴已经将汉朝的北面团团包围住,此时汉朝若想往北发展,都必须要面对匈奴的兵锋。同时匈奴也经常借着这等地理优势,时常就派重兵对汉朝发动深入境内的军事行动。



如前166年,《汉书.匈奴传》载:“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要知道甘泉县(今陕西省延安市中部)可是西汉最为核心的地带,绝对是属于腹地中的腹地,而匈奴都率兵打到了这里,可想而知对于汉朝的威胁有多大。

此外,此时的西汉不但要时刻防备着匈奴直接从北方一拥而下,还得时刻面临着匈奴欲图与西北的国家夹击西汉的意图。当时匈奴在进攻西汉时,就经常联合西北的少数民族如氐、羌等部落来联合进攻汉朝,并借着跟他们的联盟来阻碍汉朝向西发展,以此来限制汉朝的生存空间,从而保障自己的安全。



三、经济破坏。

西汉时期,北方绝对是全国的中心地带,不但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中心。而匈奴无论是袭扰,还是南下,恰恰就必须会经过北方。“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阳,捕生虏口,言匈奴远去,即上言方佃作时,请且罢屯,罢屯日馀,匈奴大入渔阳、上谷”,当时汉廷为了防范匈奴对于北方的迫害,汉朝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派重兵驻守北方要地。而常常这种驻扎就是长时间的,因为一旦汉朝撤兵,匈奴就会立刻派兵南下,所以为了让匈奴忌惮,汉朝只能是一直都在边境驻扎重兵。



而这样的局面,势必就会破坏汉朝的经济发展,此时的汉朝因为刚刚建立不到百年,国内的经济还处于新兴阶段,因此汉朝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维持这种长时间的驻扎,但是不驻扎又不行,所以强撑下去后就造成了“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史记.匈奴列传》)。到最后汉朝显然以维持不了这巨大的开支,最终逼得汉朝只能靠卖爵位来维持驻兵的费用,《史记.平准书》载:“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从汉朝只能靠卖爵位来维持军事开支,我们可以得知匈奴对于汉朝的北方压力,的确是对汉朝的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再是匈奴对于北方的骚扰,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北方边境郡县的经济开始陷入停滞状态,并严重影响到边境郡县的生产活动。但是匈奴每次入侵都会掠夺各郡县大量的粮食、牲畜、人口,秉持着“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思想的匈奴人,在掠夺的过程中往往是执行“三光”政策,即杀光、抢光、烧光。如此,每次匈奴大肆入侵的时候,汉朝边境地区就会出现大量的“无人区”,而匈奴这般作为对于汉朝边境地区的经济破坏绝对是致命性的打击。



此外,汉初因汉朝实力的不允许,导致汉朝只能是被动防御匈奴,同时为了让匈奴能够消停会,不要每年都对汉朝的边境地区发动频繁的入侵,汉朝除了用军事来应对外,还有的就是采取“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史记.匈奴列传》)的重金贿赂政策,就是每年都将征收上来的大量物资、财宝赠送给匈奴,以此来达到和平相处的目的。想想看如此做,自然就是在极大的削弱汉朝自身的经济实力,汉初赋税本来就少,现在还要时不时的给匈奴送一半过去,这样做不就是削弱汉朝自己的国力吗?

四、插手中原事务。

汉朝初期,匈奴为了达到占领汉朝中原之地的目的,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办法都用,这其中用的最多的无疑是军事征伐。但是汉朝实在太大,而且实力也没有弱到哪里去,所以匈奴始终没能在军事上达到完全征服汉朝的目的。



当然无论如何,匈奴也绝不会放弃对于中原的觊觎之心的,那在军事不能完全征服汉朝的情况下,匈奴就另辟蹊径采用或用武力,或用武力来支持汉朝内部叛乱势力,以此来达到削弱汉朝的目的,从而让汉朝毁于内讧中,这样匈奴就有可乘之机。

众所周知,刘邦自建立汉以来,他认为秦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与自己亲近的诸侯王的帮助,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刘氏王朝能江山永固,他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和异姓诸侯。



最初这些诸侯王的确是在稳定大汉江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诸侯王一代代的传承,诸侯王与中央皇帝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个别诸侯王已经有了蠢蠢欲动的篡位之心,再加上少数诸侯王借着封地的富饶已经开始有了跃居中央政府的实力,如此,西汉皇帝开始忌惮诸侯王的存在。

为了防止诸侯王对西汉造成真正的威胁,西汉皇帝纷纷开始或明,或暗的推行“削藩”之事。当然这件事显然是那些诸侯王所不能容忍的,他们绝不会坐视自己的权力被皇帝所剥夺,所以一些有实力的诸侯王纷纷开始抢先下手,即起兵造反。可是无论如何单凭诸侯王自己一人的实力是不可能击溃中央政府的,所以他们要想赢就得借助外力,而当时唯一能借助的力量无疑就只有自匈奴。



而匈奴本就有削弱汉朝的心思,他一看到能有机会削弱汉朝自然是不会错过的。所以每次诸侯王向匈奴求助,匈奴都会答应派兵助之,帮助那些造反的诸侯王抵抗汉中央的进攻。如前201年,韩王信叛乱,韩王信就“与匈奴约共攻汉”(《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再如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赵王刘遂就“北使匈奴与联合”(《史记.楚元王世家》)。

可以说汉初几乎大部分的诸侯叛乱其中都有匈奴的影子,甚至还有许多是匈奴人蛊惑造反的,而匈奴这般插手中原事务的做法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朝的国力,时常的战乱让汉朝不能安心的发展民生和经济,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朝的发展。



综上所述,汉初所面临的匈奴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匈奴为了占领汉朝,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但时常肆意侵扰汉朝的边境,更是大肆屠杀汉朝百姓,对汉朝边境郡县更是奉行“三光”政策,同时他们还时常资助汉朝国内的叛乱行为,让汉朝不得不疲于应付国内的内讧,从而不能安心的发展国内的经济。

此外,匈奴还借助着地理优势,联合其他对汉朝有敌意的国家对汉朝行封锁一事,如此让汉朝没有向外发展的机会,让汉朝成长不起来。可以说,匈奴人对汉朝的种种做法无疑是想在经济、军事等全方面对汉朝进行全面压制,然后等待着汉朝的衰落,就对汉朝实行全面的占领。

也就是说,只要有匈奴在一天,汉朝就没有壮大的机会,就不可能成为强大的王朝,也不可能雄霸四方。只有消灭匈奴,汉朝才能成为真正的“强汉”,正所谓“匈奴必须灭,因为汉朝需要生”。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武帝为何要揪着匈奴不放啦,因为实在是没办法,匈奴不灭,汉朝将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只有匈奴消失,这天下才会是属于汉朝的天下,四夷才能真正臣服于大汉,大汉才能成为真正的“强汉”。


澳古说历史


汉武帝几乎是耗费了毕生精力来与匈奴进行决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忍无可忍,不需再忍。众所周知,汉朝初年对匈奴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亲政策,这都是因为汉朝不得已。首次和亲是在著名的“白登之围”后,刘邦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根基未稳的汉朝根本就无力与匈奴对抗,所以采取了刘敬(即娄敬)的建议,开始与匈奴和亲。吕后时期,冒顿单于给吕太后写了一封充斥着羞辱性的“求爱信”,樊哙当即表示自己要率领十万精兵“横行匈奴中”,但吕太后最终听取了季布等人的建议,忍受屈辱,继续和亲。和亲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执行下去,但是汉朝初年的和亲政策,完全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匈奴根本就不会因为和亲而停止南侵!汉朝嫁过去十几位公主,只是白白的助长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而已。

屈辱求和的局面总会被打破的,而汉武帝正好是这么一个人。

第二、汉朝的确已经有了与匈奴争衡的资本。汉朝刚刚建立之时“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经过前面几任领导人的休养生息以及鼓励生育、鼓励养马政策的坚决执行,汉武帝即位之时已经是“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有马就意味着可以发展骑兵,有了骑兵就意味着可以长途奔袭,也就意味着防御可以转变为进攻。

第三、汉武帝不只是和匈奴过不去,他是和一切与大汉对抗的政权过不去。汉武帝在位期间与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楼兰等国都有战争,但是这些小国基本上都比较容易臣服,只有匈奴是打了还要打,那只能奉陪到底了。


国史通论


不是汉武帝刘彻揪着匈奴不放 ,而是匈奴揪着大汉朝不放,刘彻打匈奴是被迫反击的 。

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开始,匈奴就屡屡南下骚扰边境,抢掠大汉朝的物资和人口,公元前200年,刘邦还被匈奴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还是靠陈平花重金收买了匈奴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脱身。

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经过七年的战胜,国力衰弱,而当时的匈奴却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刘邦时期的匈奴单于叫冒顿,是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首领,冒顿单于在世时,也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

为了保证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刘邦在娄敬的建议下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也就是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同时每年赠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财物,并开放若干过境城池让双方进行贸易。

和亲政策其实是一种不平等政策,是一种屈辱的政策,但是对于汉朝来说,实力不如匈奴,再加上刚刚建立的政权,国内也不稳定,只能采取和新的政策,攘外先安内。

刘邦采取和亲的政策对待匈奴,估计也是这个意思,先应付着匈奴,等到汉朝强大起来,实力超过匈奴,再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问题。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吕后在收到匈奴冒顿单于的一封调戏信后,在樊哙等人的附会下,差一点就不理智的发兵与匈奴开战,还是季布清醒,劝阻了吕后,要不然大汉朝早就亡在匈奴手中了。

吕后去世后,汉朝掌权的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了,两人统治下的汉朝被称为文景之治,仍然是继承了刘邦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同时在国内埋头搞发展、韬光养晦。

虽然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实际上匈奴并不守信用,仍然经常纵兵南下抢掠物资和人口。

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7年,匈奴入侵河南地上郡,烧杀抢掠物资与百姓。公元前169年,匈奴入侵狄道。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人侵入那肖关,杀汉朝北地都尉,抢掠百姓牲畜,匈奴前锋部队已经进至雍地、甘泉附近,离长安不远,并且烧毁回中宫。公元前158年,匈奴三万骑兵入侵上郡,三万骑兵入侵云中郡。

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48年,匈奴入侵燕国。公元前144年,匈奴入侵雁门郡,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公元前142年,匈奴入侵雁门郡,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汉武帝即位之后,匈奴南下扰边的情况仍然持续,虽然汉朝仍与匈奴在进行和亲的政策,但是匈奴丝毫不遵守协议,可见和亲政策并不是解决匈奴问题的根本。

汉武帝16岁即位为皇帝,首先考虑的就是稳定统治,当时的大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盛世,国库充盈、百姓富足,仓库的粮食多的都开始发霉了,穿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而汉朝国内稳定,威胁只有外来,当时的外来势力能够对汉朝形成威胁的只有匈奴。

但是当时的汉武帝也没有底气对匈奴动武,毕竟经过汉初的几代人都不敢对匈奴主动出击,而只是被动防御,而且朝廷上的大多官员都反对与匈奴开战,也让汉武帝投鼠忌器,公元前134年,匈奴又派人向汉武帝和亲,当时的朝廷有人建议继续和亲,也有人建议不要和亲,但当时23岁的汉武帝最终没敢对匈奴开战,而是选择了和亲。

到了第二年,发生一件事,当时的大行令(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王恢与马邑当地的商人聂壹商量一个引诱匈奴大军进入马邑,然后由汉军包围消灭的计谋,汉武帝终于同意了这个计策,并开始实施。

结果事与违背,当聂壹引诱匈奴单于率领十万骑兵正一步步进入汉军包围圈时,匈奴人起了疑心,抓了一个汉军的雁门尉史,结果这个雁门尉史把整个计谋讲给匈奴人了,匈奴人一听立即退军,马邑之谋就白费了,同时匈奴与汉朝也正式撕破脸皮,进入敌对状态。

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真正开始下定决心与匈奴全面开战,可以说汉武帝的决心,是被马邑之谋的失败坚定出来的,双方关系已经破裂,没有任何缓和余地,战争是唯一选择,也可以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是被动逼迫的。

接下来汉朝就正式与匈奴开战了,一直到汉武帝去世前2年,汉武帝下达《轮台罪己诏》,对自已的罪过自我反省,同时停止对外战争,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89年,汉朝与匈奴在汉武帝时期一共打了44年才暂时停止。

之所以打了44年,是因为匈奴一直没有被打垮,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试探阶段;

从公元前133年开始,汉朝与匈奴开始进入敌对战争状态,这个时候双方互有攻守,更多只是试探实力阶段,互有胜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期;

由于汉武帝重用卫青与霍去病,汉朝开始对匈奴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这一时期从公元前129年卫青第一次领兵作战开始,到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为止,有12年的时间。

这12年的时间,是汉朝对匈奴作战取得辉煌胜得的12年,基本上每战都能击败匈奴人,尤其是霍去病,不仅封狼居胥,而且横扫整个漠南匈奴,从此匈奴漠南无王庭,逃到更远的漠北苦寒之地。

这一阶段,汉朝对匈奴作战取得全胜,斩首匈奴人近20万,沉得打击了匈奴实力,匈奴一下子由盛而衰。

而在这个空档期,汉武帝觉得匈奴被打残了,还一度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比如征西南、南越国和朝鲜,匈奴在这一个空档期迅速恢复了一些实力。

3、李广利对匈奴作战失利时期。

卫青、霍去病都去世后,匈奴卷土重来,汉武帝重用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对匈奴作战,由于缺少名将,李广利才能又不行,这一时期,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基本上是失败,汉朝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主帅李广利还投降了匈奴。

本来匈奴转弱的实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匈奴与汉朝形成了对峙阶段,一时之间,谁也吃不了谁,到了公元前89年,汉武帝就罢兵了。

不是汉武帝一直揪着匈奴不放,而是在汉武帝一生,就没有完完全全的击败匈奴人,最终打成对峙阶段,战争都没有真正胜利,怎么可能放任匈奴不管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要正确的描述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匈奴是绕不过的一道坎,汉武帝在位54年期间,整整花了44年去打匈奴,可以说,为了抗击匈奴,消弭北方的大患,汉武大帝整整耗费了两代人的青春。

汉武大帝为什么留住匈奴人不放呢?这主要有国仇家恨两方面的因素。


匈奴人在秦朝的时候被蒙恬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秦梦农民大起义的时候由于,实力强劲的九原秦军,进入内地,讨伐起义军,这才使得被打出翔来的匈奴人缓了一口气,并且趁着秦军调防逐渐做大。到了大汉帝国建立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汉朝边境上的心腹大患。

白登之战,刘邦率领大军被围,要不是中华计王陈平的妙计,很有可能,刘邦就交代在匈奴人的手里了。这一战也让刘邦正视了匈奴人的威胁,认识到汉朝现今的国力不足以抗击匈奴,他们只能采取和亲的方式,通过嫁公主来换取廉价的和平。

可是区区一个公主就能填满匈奴人的贪欲吗?明显不能。虽然汉朝人愿意俯首做小低三下四,但是匈奴人可没有什么契约精神,每年该打的秋风还是一次不少。


更有甚者,匈奴单于曾经写过一封挑衅意味极重的信件给当时值汉朝国柄的吕后。刘邦去世以后,他的遗孀吕后就成为了太后,成为了这个大汉帝国真正的掌权人,整个大汉帝国都是这个女人说了算。对于汉惠帝刘盈,几乎就不存在的。

然而,当吕后权势滔天之际,来自北方的匈奴冒顿单于写来了一封求婚信,他表示,自己是一个寂寞的君主,吕后也是一个寡妇,肯定也很寂寞空虚冷,双方都无法取悦自己,那不如交换资源,互相满足。

这封信写得极其粗鄙不堪,满朝文武皆以此为耻,但是吕后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她知道汉朝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休养生息,培养国力。

如果为了一时之气和匈奴大打出手,对于整个国力的培养不利,最后她不得不用低三下四的口气回复了这封极具挑衅色彩的求婚书,虽然两国没有因此爆发战争,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汉武帝刘彻每次听到这么一个屈辱的故事,他都恨得牙痒痒,这让他在心中下定决心要收拾匈奴。


另一方面,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大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甚至马匹也不缺。在文景之治时,如果长安人骑一匹母马出游是会被看不起的,后来经过汉武帝的马政政策,汉军拥有了大批合格战马,所以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汉朝具和匈奴打大仗的实力。

有了实力,正是可以一雪前耻!汉武帝刘彻刚刚登基的时候年轻气盛,他一心想报仇!他打算对匈奴动手,而且汉武帝的作战思想和以往的汉家皇帝不同,他主张彼能往吾亦能往,他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这在以往处于弱势地位的汉军是不敢想象的。

汉武帝是幸福的,他的时代拥有两位能够最大程度契合他战术思想的天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在这两位天才的指挥之下,打的匈奴人节节败退,随着汉军实力的逐步增强,在草原上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汉军成为了猎手,而匈奴人成为了被汉军撵的到处跑的老鼠。

辉煌的战绩,又给了汉武帝无穷的信心,能够下决心一次又一次的征讨匈奴。匈奴人在汉武大帝的打击之下, 从当初那个强大的草原帝国逐渐衰弱,最终,在后世被分化瓦解,汉武大帝功不可没。


历史评说


前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刘彻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用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汉武帝在位的54年,居然花了44年去攻打匈奴,连年的战争,劳民伤财,可是刘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匈奴的崛起对大汉边境危害极大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他自己的死敌,诸如:秦汉与匈奴,晋朝与鲜卑,隋唐与突厥,两宋与辽金,明朝与满清,满清与列强,随着秦末汉初,连年的战争,使得匈奴得以趁机崛起,东征东胡,西破月氏,挥师北上征服漠北诸民族,等大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已经成了超级草原帝国。由于游牧民族资源有限,因此,便经常肆意骚扰我大汉边境,由于匈奴大多数是以骑兵为主,经常席卷一个地方之后,洗劫一空,牛马,人口一并抢掠,等到大汉军赶来,匈奴骑兵早就撤回草原,因此匈奴的存在对大汉边境危害极大。

第二,匈奴与大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打完和亲和亲再打反反复复

1.匈奴与大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朝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大军一度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还是刘邦手下谋士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妃才解围脱困,西汉早期一直对阵匈奴人都为守势,只能通过和亲政策进行笼络,以保持汉朝北方边关的安宁。之后,经过汉朝几代皇帝的努力百姓得以修生养息,因此大汉国力日盛,自汉武帝登基上台后,立即改变了这种以女人与钱粮换取和平的软弱外交政策,进而使用强力手段。最后,大汉政策的改变,而匈奴由于游牧民族资源匮乏,既然你大汉不再上贡,那么,匈奴又只能再回到原始办法,抢掠,打一枪换一地的战略,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整整44年的战争,汉武帝:“不再妥协,有足够资本打赢”

1.促成汉武帝刘彻下定决心与匈奴对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经过前任几代皇帝的努力,虽然采用了和亲进贡的方法,但是毕竟百姓结束了秦汉末年战争之苦,得以安居乐意修生养息,此时的大汉日益强盛,兵强马壮,自身强了也就不会再对匈奴示弱。

其二:匈奴越来越过分,胃口越来越大,由于之前和亲进贡,匈奴尝到了甜头,因此匈奴对大汉索要的越来越多,女人,牛马,生活器具等等,稍微不满意或者没有达到预期,就派出起兵在边境肆扰抢掠百姓。

其三: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与西域强大的乌孙国国王猎骄靡和亲联姻,有了乌孙国在背后的相助,大汉王朝即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有乌孙国在匈奴背后钳制,大汉可以正面攻击匈奴,无疑,这次的和亲大汉是成功的。

第四,为什么这场战役会打的如此之久,需要整整44年?

虽然汉武帝刘彻决定向匈奴用兵,然则匈奴并不是那么的好打,毕竟,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而且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大汉每次纠集重兵,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最后还不了了之。

汉武帝发动长达44年对匈奴的战争无疑是失败的,连年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决定停止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修生养息,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


唯恋无名


草原民族对中原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匈奴不可能因为汉朝和亲,就不打汉朝。如果汉朝在强盛的时候不打匈奴,那就会像后来的金朝那样,强盛的时候不打蒙古,等到衰败的时候就只能挨蒙古的揍了。

西汉早期,匈奴对其的威胁非常大。楚汉战争期间,匈奴趁着中原内战,统一了整个漠北草原,而且还占领当年秦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朝那、肤施(现宁夏、陕北地区)等郡县。直接威胁到汉朝北部的统治。

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和韩王信勾结,匈奴的前锋部队一度杀到了太原,席卷了整个山西北部。如果不是后来刘邦起倾国之兵把匈奴又给推到了长城以外,冒顿单于会不会像吞并河套地区一样,把代国也吞并掉,都很难说。

白登山之战后,汉匈开始和亲,双方表面上维持了大体上的和平局面。

说到和亲,很多人都给予了极高评价,甚至把汉初的安定局面,都归功于和亲。比如当年的御史大夫韩安国。


然而,这是一种很扯的观念。

因为,和亲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就好比两个小孩子拉钩,是否守信,全看人品。匈奴人不守信,汉朝拿匈奴一点办法也没有。

就拿公元前166年的汉匈战争来说。汉文帝在陪嫁了宗女和大量物资后,匈奴军依然无端入侵,出动14万骑兵,一边杀人,一边抢劫,一边放火,干着比强盗还强盗的勾当,把边境上的人和物都被抢得差不多了。甚至于,匈奴的前锋军一直压到了甘肃泾川县境内,距离长安只有200多华里。大有进攻长安之势。

匈奴欺负到了家门口,刀驾到脖子上了,此时此刻,汉朝能怎么办?除了整军备战跟匈奴玩命,还能怎么办?

因此,汉武帝选择对匈奴开战,原则上没有问题。因为汉朝不反击,匈奴也会入侵。与其被动的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造成的边患问题。


另外,汉武帝作为西汉的第六位统治者,他身上是背负了使命感的。

何为使命感?

前面说了,和亲就好比拉钩,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匈奴没吃没喝了,就会打汉朝。不会因为和亲就不打汉朝。

在武帝之前,汉朝之所以坚持了70年没让匈奴进入中原。一方面,是匈奴基础差,没有入主中原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汉朝高惠文景四位皇帝和吕后,都是圣主明君,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没给匈奴浑水摸鱼的机会。

但是,谁能保证汉朝出了一个昏庸皇帝,把国家搞乱了,不会让匈奴浑水摸鱼呢?就好比后来的北宋一样,与辽缔约,维持百年和平。然结果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小小的女真就能把宋辽一起横扫。


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文帝就想干这事,替后世子孙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他当时点军十多万,打算亲征漠北。只不过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后,坚决不让他去,文帝才很不甘心地放弃了亲征的打算。

既然,当年的文帝都能有这种觉悟,享受了高惠文景“福利”的武帝,又有什么资格推卸这种使命感呢?

老话说,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武帝这代人该干的的事,就是打匈奴。他不打,难道要留给儿子打?


总的来说,汉武帝坚持要打匈奴,跟秦始皇打匈奴,隋文帝打突厥,唐太宗打突厥,清朝康雍乾三代打准嘎尔是一样的道理。有能力,有实力,当然要赶在自己还提的动刀的时候把边患问题解除了。

如若不然,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自己落一个“仁君”的空头名号,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Mer86


提到汉武帝刘彻,世人给予他的评价都很正面,刘彻也用自己的实际努力缔造了王朝霸业,但是有一点一直被世人诟病,就是刘彻征讨匈奴这一壮举,之所以这一壮举会引起非议,就是因为耗时太长,这场战争耗时四十四年,而刘彻在位期间其实只有五十四年,就是说刘彻一生基本上都在打仗。国家打仗倒霉的自然是百姓,所以在汉朝和匈奴征战的这几十年间,让百姓苦不堪言,那么刘彻为什么对攻打匈奴这件事如此执着呢?

1、 匈奴是汉朝的大敌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敌人,这些敌人即便不是很强大,也可能会危机国家的稳定,而匈奴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匈奴经过了长期的成长,在汉朝建立后也渐渐崛起,当时匈奴十分强势,也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所以他们有资本和汉朝叫板,经常骚扰汉朝的边疆,让汉朝的统治者十分头疼。匈奴以骑兵为主,所以他们在烧杀抢掠时动作十分迅速,所到之处会将财物洗劫一空,长期以来对汉朝的稳定统治带来了巨大的烦忧,所以汉朝的统治者是不可能放过匈奴这样的大敌的。

2、 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不可调和

其实在古代,很多统治者都会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缓解矛盾,和亲比起打仗来说要轻松很多,只要可以舍出去一个公主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潜在的问题也不少,一个王朝如果只能依靠女人来摆平矛盾,那也意味着这个王朝是在示弱。另外匈奴其实并不好安抚,十分善变,和亲只能算是一种暂时缓解矛盾的方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汉朝在建立之初,确实因为根基不稳,不可以随便打仗,因此当时只能依靠和亲来安抚匈奴。但是到了刘彻登基之后,汉朝已经休养生息多年,算是有足够的钱财和匈奴对抗,所以刘彻不想要再通过牺牲女人来换取和平,而是要通过和匈奴正面较量将其拿下。

刘彻征讨匈奴这一壮举其实无可厚非,只不过这场仗打的时间确实很长,到了后面就连刘彻也认为不得不放弃,不能看着百姓们继续受苦,所以这场仗汉朝并没有占上风,但是赢在了骨气上。


历史课课代表


有的人说汉武帝在位一直在打仗,劳民伤财,苦了老百姓,把国家掏空。我对这事有自己的看法:

1 西汉在汉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帝都很不错,文景之治把国家治理的强大,经济基础也非常不错,老百姓也非常信任中央政府。

2 其实匈奴一直在北边骚扰老百姓,烧杀掠夺一直不断,并且一直向南迈进。匈奴的实力一直在壮大。

3 汉武帝当时的威望非常高,是一个有能力有胆识的人,他意识到如果匈奴还这样下去,迟早会被他们吃掉,苦的就不知是老百姓了。

4 后来的南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政府领导人没能力没胆魄,看不清当时的情况,到后来明白了已经为时已晚,汉武帝当时看的非常清楚。并且汉武帝打击匈奴并不是侵略,不是一味的扩张领土。元朝时也是个例子,一味的侵略他国领土,最终还灭亡。

5 所以综合各种情况和原因,这个仗不打不行。既然打就大车店。汉武帝非常坚决,再加上全朝文武百官服从,老百姓支持,又加上几个得力的武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最后的上等兵战狼


汉武帝从上台不久就开始打匈奴,一直打到晚年时期还在和匈奴作战,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而且他的将军也换了几拨,从前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到后期的李广利、李陵,都已经是两代人了,汉武帝还在和匈奴打仗。

如果说,匈奴对汉朝一直存在威胁,汉武帝与匈奴作战,也说得过去。但实际上,自从卫青、霍去病多次打击匈奴后,他们对汉朝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汉武帝还要继续和匈奴作战呢?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汉武帝长年累月与匈奴作战,让汉朝的国力受到了巨大的损耗,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点,汉武帝自己也意识到了。他在晚年的时候,曾下过一道《轮台诏》,后世普遍认为这是汉武帝下的“罪己诏”。在这份“罪己诏”里,汉武帝对他的西域政策进行了反省。这说明,汉武帝也对他一直与匈奴纠缠不休有些后悔。那么,当初汉武帝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汉武帝剧照)

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古人的角度来思考。

一、开疆拓土是国家主题。

我们现在非常肯定“文景之治”的政策,包括“文景之治”时期对匈奴的政策。实际上,古人并不是这种观点,他们并不认为“文景之治”外交政策是好的,是讲和平的,而是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的匈奴政策是懦弱的,是因为打不赢,才勉强那样。如果打得赢,他们一定会打。

汉文帝曾经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你没有遇到打仗的时候,要是遇到了,封一个万户侯太简单不过了。汉文帝说这个话,其实就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没能力和匈奴打仗,要是有能力,肯定也是会打的。

汉景帝曾经把五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封为侯,为此,还和周亚夫闹了矛盾。其实,他们的核心问题是,周亚夫想打仗,但是汉景帝不想打,只想招抚。也不是汉景帝不想打,而是他知道打也打不赢。如果打得赢,他一定会打。

到了汉武帝时期,有这个打仗的国力了,因此,他也就要坚持不断地打。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征伐是古人的一个主题。让国家的地盘变大,让国家的臣民变多,是作为一个君王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看国家当时的实力强不强。如果实力强大的时候,他一定会对外征伐,绝对不会停顿下来的。

(周亚夫剧照)

二、建功立业是人生理想。

在古人的价值观里,人一生下来,就应该建功立业。作为大臣,就是要通过建功立业封侯。作为君王,就要通过建功立业让四海归附。

但什么样的作为才叫建功立业呢?我们今天所讲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但是古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并不认为富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认为富裕是祸害,重要的是“安贫乐道”,也就是说安于贫困,还要顺服统治。

古人所谓的“建功立业”,就是要打仗,要征服别的国家。刘邦曾经和大臣们立下一个“白马之盟”,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非建功,不能封侯。也就是说,封“王”,那是血统问题,是没办法改变的,追求也追求不过来的。但是封“侯”,则是大家都可以想法实现的。而封侯,就要建功。要建功,就要征伐。

这种思想,既是一般大臣的,当然也是君王汉武帝的。对于汉武帝来说,打击匈奴,扩大疆域,那就是莫大的功绩。

(攻打匈奴,图取其意)

三、光宗耀祖是君王道德。

古人认为,祖宗创建了一片基业,作为子孙后代,必须把这份基业守住。守不住,将来百年之后,是无法前去面对列祖列宗的。

如果不但能守住基业,还能够扩大基业,那将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也就是说,你这样做,是在给祖宗长脸,是在给整个家族长脸。这在作为家族社会的古代,显然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虽然汉武帝已经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但是,他还需要光宗耀祖,而把匈奴打出去,把西域那一块纳入大汉的版图,那就是汉武帝建立的不朽功勋,是最为体面光彩的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汉武帝对匈奴持续用兵个人持正面评价!楚汉争霸后,汉灭楚,刘邦夹战争胜利余威讨划匈奴,可谓是大败!靠走后门😊才得以幸免于难!匈奴时有呈强,经常骚扰我们大汉,汉以和为贵又是送美女👩又是送礼物🎁,也保不了真正太平,虽然大战没有小战还是有的,文景之治,也算韬光养晦吧!国力渐渐强大!能知彼知已,家有养🐴,当时战争,匈奴骑兵优势大!汉武帝待时间成熟派卫清小试牛刀就收回河套地区!由于战争的胜利激励才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御驾亲征匈奴,基本把匈奴打趴下,或逃之夭夭八百里之外!或投降汉化! 汉武帝长期用兵匈奴,一、有政治上的原因,建立功勋,巩固地位使自己合法化。二、匈奴自以为是,步步紧逼,以游牧民族的特性,骚扰大汉。三,通过文景之治、韬光养晦,国力增强,有了作战的本钱。四、人才辈出,特别是卫青、藿去病……,主战派占优势。五、战争的节节胜利鼓励士气,有了打持久战的信心。六、汉武帝性格刚毅,有雪耻的决心!七、匈奴此一时彼一时,国力相对较弱!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使汉武大帝持续用兵。但是到最后英武的汉武帝也明白过度用兵不利国家的生产发展,安心搞建设,提高子民的生活水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