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粉彩描金壽字盤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嬌奪目,工緻殊常”——清 寂園叟《陶雅》


何為粉彩


在前面的《釉上彩之五彩瓷》中提到,五彩瓷紅極一時,卻慢慢沒落,讓位給了後來的粉彩,那麼粉彩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夠奪得帝王的青睞?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清乾隆 粉彩觀音像


粉彩始創於康熙晚期,極盛於雍正時期。粉彩瓷是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之一,向來以其線條纖細、色彩豐富、粉潤雅緻、光澤瑩亮而風靡於世,備受人們的賞識和鍾愛,在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粉彩由於顏色因滲入玻璃白而產生粉質,燒成溫度也比五彩低,故而粉彩的色彩從外觀上比五彩更為柔和,所以也被稱為“軟彩”。


粉彩出世,光華初顯——康熙時期


因為粉彩的發明吸收了五彩瓷與琺琅彩的燒製經驗,所以它出現在康熙晚期。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清康熙 粉彩花蝶紋盤


琺琅彩技術的引入對粉彩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尤其是金紅彩料與砷白彩料的應用,使粉彩更加豔麗多姿;在粉彩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它僅僅用於紅花的花朵中進行點染,其他紋飾仍然沿用五彩的製作工藝。粉彩主要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


釉上彩主流——雍正、乾隆時期


在雍正、乾隆時期,粉彩是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但雍正與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也存在著風格上的不同。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清雍正 粉彩過枝“群芳祝壽”紋大盤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紋飾明顯疏朗、規整。這時和康熙朝一樣,較多地使用"金紅彩",精細之作還在紋飾上方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並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清乾隆 粉彩開光攜琴訪友圖罐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佔此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豔麗紋飾的特點,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

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


榮耀的延續——嘉慶、道光時期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清嘉慶 粉彩乘槎圖四方委角碗


嘉慶朝彩瓷以粉彩為主流,陳設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兩件香罐、兩件花抓及一件香爐組成)和法器等都屬常見。嘉慶早期的粉彩還有乾隆朝的特點,比較精細,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軋道開光的。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內壁和底部施豆瓣綠釉,壓鳳尾紋粉彩器則仍多見各種色地,如黃、紅、綠等。這一時期描金工藝的採用也較為普遍。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清道光 粉彩過枝癩瓜紋碗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見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藝結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盤等日用器皿,圖案以荷花、癩瓜和嬰戲圖、清裝仕女以及各種花蝶蟲草為突出。亦常見"吉慶有餘"、"麻姑獻壽"、"太平有象"等吉祥題材,其中凡屬"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種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較精緻。


涅槃重生——民國時期


1911到1949年被稱為民國時期,官窯粉彩相繼倒閉或停產,民間的私窯走向了繁榮,大量的官窯制瓷名匠和繪瓷藝人紛紛來到民間手工作坊,為以後的粉彩工藝傳承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民國 粉彩鍾馗嫁妹瓶

在民國期間,仿古風盛行,這一時期,景德鎮出現了大量並且十分完整的出現了官窯的高仿製粉彩瓷,對傳統工藝的延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無論任何年代,任何窯口在瓷質,材料、釉色及彩繪技法和工藝等多方面進行恢復,使得一些失傳的明清器形得以恢復。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民國 粉彩喜鵲登梅大天球瓶


在恢復粉彩藝術風格上,民國時期也有所創新,無論是何種傳統題材都表現得簡潔疏朗,打破了清代那樣繁重的畫面。再就是隨著審美的改變,民國粉彩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在瓷繪藝術風格上重在體現是虛實關係、無論是雲霧繚繞的高山流水人物山水畫,還是是林中花香鳥語的花鳥畫,都給人們帶來無限想象的空間,自然舒展,意境遐邇。


小結


釉上彩工藝 | 粉彩:釉面上的絕代風華

清雍正 粉彩博古圖繡墩


粉彩這一裝飾手法是在五彩、琺琅彩後陶瓷史上的又一大創舉,即便粉彩走入當今時代,其藝術魅力也依舊迷人。粉彩是中華文明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特有元素,它的發展歷程,充分教導人們不僅要傳承陶瓷文化,還要中外結合,更要與時俱進。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