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的評書,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單田芳的評書風靡全國,老老少少聽單田芳的評書個個都象著了迷一樣。他那略帶嘶啞的聲音,就像是一塊磁石,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讓人聽了這部想下部,似乎永遠也聽不夠。他的經典評書《白眉大俠》、《亂世梟雄》,竟有許多聽眾連聽了四五遍還沒有聽夠,仍在繼續聽。還有許多聽眾,竟因為聽單田芳的評書把生活習慣都改變了,不聽單田芳的評書,他們便睡不著覺。這都是發生在現實中的真人真事,聽起來都讓人感到非常的可笑。單田芳的評書不光有娛樂價值,而且還有“藥用價值”。不聽單田芳的評書就睡不著覺,單田芳的評書豈不成了“安眠藥”?

單田芳的評書,的確有很大的魅力。這種魅力究竟產生在哪裡?本文試對此問題作以分析和探索。

評書是一種很古老的曲藝形式,這種曲藝形式深受民眾的喜愛,即使在娛樂化多元的當今時代,評書藝術仍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這足以顯現出這一種藝術的生命力的旺盛。單田芳,是評書界的泰斗級人物,他的評書藝術,為億萬人所傾倒。他的魅力究竟在哪裡?我認為有下述四個方面原因。

單田芳的評書,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一,出身評書世家,受環境的薰陶與影響

藝術氛圍與家庭環境的影響,這是單田芳能夠成為評書藝術大師和他的評書能夠產生巨大魅力的基礎條件。單田芳的父親叫單永魁,母親叫王香桂。在東北地區,王香桂是個著名的曲藝名角,她的西河大鼓,在當時堪稱一絕。父親單永魁也會說書,但他的三絃彈得很好,主要是為王香桂伴奏。單田芳的伯父單永槐和舅舅王來軍也都是說評書的。生長在這樣一個評書世家,單田芳從小就耳濡目染,紮下了評書藝術的種子。

在單田芳父母交往的人際關係圈子裡,絕大多數人都是曲藝界人士,他們談論的話題,大多離不開評書,這種氛圍不知不覺中,便會對單田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單田芳從事評書藝術事業的授業老師叫李慶海,他與單田芳父親的交情很深,常去他家作客。正是這位李慶海,發現單田芳的藝術天分極高,是塊說評書的好料,所以在單田芳長大成人之後,才積極熱心地勸單田芳走上說評書這條道路上來。

對於單田芳能夠走上評書藝術這條道路上另一個重要人物,便是他的結髮妻子王全桂。王全桂原本是單田芳的母親王香桂的同事,也是個說大鼓書的。在單田芳全家遭難的時候,就是這個王全桂挺身而出,對單家百般照顧。出於感恩的心理,單田芳便與她結了婚。王全桂極力支持單田芳說評書,並積極做他的賢內助,每說一部新評書,王全桂都是單田芳的第一聽眾。評書界有一句行話叫“摘毛兒”,也就是挑毛病的意思。在單田芳初次登臺說書的時候,單田芳總是在家裡反覆演練,王全桂作為第一聽眾,指出了單田芳的許多不足之處。單田芳最終選擇了說評書這一行,王全桂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藝術氛圍的薰陶、家庭環境的影響,這是單田芳的從藝基礎。

單田芳的評書,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二,特殊的人生經歷,形成了單田芳評書語言的鮮明特色

評書是語言的藝術,這種語言藝術,是以生活化、口語化為主要特徵的。

單田芳從小就跟隨父母東奔西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先後在瀋陽、長春、齊齊哈爾、吉林和鞍山都生話過,整天竟與最基層的民眾打交道。是他最瞭解基層老百姓的生活,熟悉他們的語言,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在文革的十年間,單田芳因為政治問題被下放到農村改造。又因為有幾年逃亡在外的生活經歷,使他的人生閱歷十分豐富。雖然有十幾年時間他沒有再登書壇。但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他卻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有了對生活更加深刻的思考。這對於他後來重返書壇,可謂是因禍得福。他的評書語言,更加生活化,也更接“地氣兒”。

單田芳的評書語言非常生動活潑,有許多語言,幾乎沒有加工的成分,就是從原生態的生活中照搬過來的,甚至連一些方言土語也照搬不誤,但卻備受聽眾的喜愛,極大的增強了評書藝術的感染力。例如在多部評書中,單田芳常用的一句俗語“水賊過河,甭使狗刨”,這句俗語是“少來這一套”的意思。但把這句俗語用在評書裡,就顯得格外中聽。把竹竿的一頭削尖,他用“抹楂”這一方言土語來表述。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是造不出這樣的詞彙來的。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這也是一句俗語。是形容人在落難的時候,因為缺少錢而生出來的感慨之言。人在缺錢的時候是一種什麼心情?單田芳就有過這種生活經歷。他在走五七道路的時候,從駐地去縣城採購食物,中途大家休息時都在小賣部裡買一些餅乾、氣水充飢時,單田芳因為兜裡沒錢,只好躲在一旁抽悶煙兒。缺錢的滋味他是有深刻體驗的,因此他在說到秦瓊賣馬這段兒故事情節時,語言描述的非常傳神到位。在多部評書裡,每當說到“那是錢吶”這句活時,他的語氣都明顯加重,透出一種感慨。

獨特的生活經歷,就是單田芳評書藝術語言的素材庫。生活的底色,就是他評書的語言特色。

單田芳的評書,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三,博採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單田芳是個藝術上的有心人。他虛心好學,善於博採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評書藝術的傳承,靠的是口傳心授。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句話用在評書這一行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在他剛剛踏進評書這一行的門檻兒的時候,他的這一專長就得到充分的體現。當時,鞍山市是個說書的“大碼頭”,說評書出了名的就多達30幾位,共有七個說書茶館兒場子。有個叫趙玉峰的,是說書的老前輩。單田芳為了偷藝,就經常去聽他的評書。但在聽書的時候,單田芳卻發現了一個很反常的現象,趙玉峰是出了名的評書藝人,但聽他書的人卻僅僅就有十幾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經過單田芳仔細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人說書墨守成規,照老章程辦事兒,拿手的評書也就三兩部,說光了,再無新書跟進,因此也就失去了聽眾。單田芳是個有心人,從別人的教訓中他吸取了經驗。因此他不斷有新書問世,把聽眾牢牢地吸引過來。

趙玉峰的拿手評書是《三俠五義》,其藝術風格是大方、大氣、重情節。單田芳還有一個師兄弟兒叫楊田榮,也說這部書。楊田榮說這部書的風格是細膩、風趣、幽默、語言生活化。單田芳把兩個人的特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四,不斷創新,勇於突破自我

藝術貴在創新,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單田芳的評書藝術之所以魅力無限,能夠牢牢地吸引住聽眾,就在於他的創新精神。單田芳的創新精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題材創新。單田芳家的評書“底活”是“長袍書”所謂“底活”,就是最拿手的或者是最擅長的意思,如《呼家將》、《楊家將》等。為了拓寬自己的說書路子,單田芳極力補上自己的“短板”,說了大量的武俠類評書,如《三俠五義》、《童林傳》等等。
  2. 在題材創新上,單田芳後期所錄製的評書,打破了以播講傳統評書為主的格局,增加了大量的歷史和現代評書,如《林則徐》、《清末風雲錄》、《亂世梟雄》、《少林將軍許世友》、《賀龍傳奇》、《大河風流》、《破曉記》等等。
  3. 語言和表現形式上的創新。堅持不斷創新,貫穿於單田芳評書演播事業的整個生涯。關於語言創新,前文我們已經講了許多實例。這裡著重說一說他的形式創新。評書的演播形式創新,對於能否吸引聽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演播技術的日漸成熟,單田芳在演播形式上也做了大膽的創新嘗試。表現為增加與聽眾的互動,運用了許多設問、代替聽眾提問以及嘮家常嗑兒式的新形式。這些形式的創新,給聽眾以耳目一新的全新感覺,產生了讓人百聽不厭的效果。

聽單田芳的評書,瞭解單田芳評書的藝術特色,探尋他評書藝術魅力產生的原因。本文只說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期待大家給予補充和完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