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養殖綠色發展之路怎麼走?寧波給出了答案

良好的水環境和水資源是生活生產的重要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工程建設是實現生態高效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農業生產中,水產養殖是用水大戶。近年來,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是“五水共治”中關注度較高的一個問題。怎樣在保證養殖效益的前提下將水用好、用活,是當下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中一項艱鉅而緊迫的任務。

淡水养殖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宁波给出了答案

茭白田裡套養甲魚

寧波是水產養殖大市。據去年的數字統計,在全市近80萬畝養殖區域裡,淡水養殖面積近30萬畝。儘管淡水養殖年總產量不到7萬噸,僅為海水養殖的四分之一,但由於淡水養殖塘一頭連著村莊,一頭連著河道湖泊,其尾水治理水平的高低與當地水環境的好壞密切相關,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上週,筆者來到全市淡水養殖的重點區域餘姚市,實地走訪養殖場,探尋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漁業綠色發展的路徑。

淡水养殖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宁波给出了答案

淡水養殖尾水治理流程圖

茭白田生態套養嚴把治水關

金秋十月,河姆渡鎮的茭白迎來今年最後一波採收季,一塊塊茭白田裡枝葉如波浪湧動,“沙沙”作響。在核心產區的小涇浦村,養殖戶錢建強鑽進茭白叢,不一會兒就從塘裡摸上來兩隻肥壯的甲魚,“等到年末,就可批量上市銷售了”。

茭白田養甲魚的生態套養模式是河姆渡的特色農業,全鎮現有2000餘畝生態養殖塘,也是農戶的致富塘。

“因為要養甲魚,茭白在種植過程中禁止噴施農藥,而甲魚排出的糞便又成為茭白田的有機肥,由此形成農業特色生態產業鏈。這種生態種養模式非常安全。”河姆渡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諸鴻軍介紹,茭白田養甲魚,搞了近20年,不成想現在碰到尾水治理“關”。今年夏天,市有關部門到鎮裡暗訪,發現個別養殖塘的水比較混,存在茭白種植少、尾水未經處理就排放進河道的問題。

根據暗訪發現的問題,鎮裡對所有茭白田甲魚塘進行了排查,並請省水產養殖專家前來診斷。經過水樣檢測分析,養殖塘的水質與外面河道水並無大差別,“混濁”主要是夏天甲魚採食、活動活躍擾動塘泥造成的。

但專家也指出個別農戶存在養殖不規範的問題:有的塘投放的甲魚數量過多,平時投餵冰鮮魚蝦等,“食物殘渣會加重池塘水的富營養化,如果種植的茭白密度不足,水質就容易受到汙染”。

針對這個情況,河姆渡鎮立即採取措施,對養殖戶進行三次培訓,鼓勵他們用配合飼料替代魚蝦這類冰鮮飼料,或者投餵活的小魚小蝦,淨化水質。

“為確保茭白田甲魚這一品牌,我們不鼓勵過量投苗養殖。”鎮農辦主任王裕權說,因為養殖戶規模小、分佈散,這兩年鎮裡實施品質提升工程,推行嚴格的標準化養殖規定,每畝甲魚的放養不得超過100只,並加入了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全鎮有13家養殖戶作為示範戶,可以使用“七千年”商標來銷售,經濟收益和環保效益雙提升。

淡水养殖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宁波给出了答案

餘姚市冷江鱉業養殖基地尾水治理示範點

設施化養殖:“兩壩三池”淨化循環

根據新近制定的《餘姚市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實施方案》,力爭到明年年底,完成1萬畝的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目標。

這1萬畝主要是指規模化、設施化的養殖,其中甲魚養殖是大頭。位於陽明街道西街村的冷江鱉業公司是餘姚的農業龍頭企業。走進養殖場,彷彿進入了公園,好幾個養殖塘裡種有蓮藕和多種水生植物,岸上蔬果飄香。

公司生產場長黃章鈺介紹,幾年前,公司就注意到水質的管控,每畝只養三四百隻甲魚,有意降低養殖密度。去年,公司實施尾水治理改造,實施“兩壩三池”模式,將其中面積為6畝的兩個養殖塘改成了淨化池,尾水治理後可循環使用。

所謂的“兩壩三池”,就是在養殖塘邊挖一條深溝,中間設兩個過濾壩以及沉澱池、曝氣池、生態淨化池。生態淨化池裡投放大量水草,種植水生植物。如此,經過一級級的生態化處理,從養殖塘出來的尾水最後變成透亮的清水,可以在裡面養魚蝦。

餘姚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朱衛東說,其他如臺灣泥鰍、草魚、鱸魚等養殖品種,也是按這個模式進行尾水處理。日前,餘姚市出臺規定,將137家規模以上(30畝以上)的水產養殖戶(場)作為尾水治理重點,鼓勵實施智能化設施養殖、精準化清水養殖、生態化循環養殖等模式,加快潔水保水型池塘養殖先進技術的示範推廣應用,探索尾水治理的“餘姚樣板”。截至目前,已有10家完成尾水處理,總投資近160萬元,養殖面積1827.74畝。其中,僅明鳳鱉業公司一個項目,就完成尾水處理面積781.44畝。到今年12月底前,該市還將完成新增10家水產池塘尾水處理設施建設。

餘姚市農業農村局養殖業發展和管理科負責人告訴筆者,9月下旬,在原來已完成的137個水樣檢測基礎上,該局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全餘姚水產養殖場的150個水樣進行檢測。檢測分區域、分品種、分場戶,建立數據庫,對尾水治理效果進行科學評估。

淡水养殖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宁波给出了答案

尾水攔截溝

“牽手”景觀打造,堅持綠色發展

目前,我市各區縣(市)正在積極引入相關技術,借鑑外地成功經驗,探索破解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難題。今年夏天,海曙區兩家企業完成養殖尾水治理。在養殖週期的各個階段,區漁業與農機站和第三方檢測人員會對各排水口進行採樣,定期對尾水的主要指標進行檢測。

在很多人看來,水產養殖產生的尾水又黑又髒,跟“綠水青山”目標不合拍。但在今年的世界海洋科技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提出,“水產養殖業不是汙染行業,是高效、綠色的優質蛋白產出技術,在鄉村振興、小康社會建設中大有作為。”

“尾水治理不僅僅是個技術活,還是打造美麗鄉村的一個重要推手。”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副院長吳雄飛這樣說。國慶節前,該院與民盟寧波市科技總支部合作完成了《寧波市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模式選擇與路徑研究》,其中就對尾水治理進行了“聚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湖州的德清縣在全省率先開展全縣域漁業養殖尾水治理工作,通過“三池兩壩一溼地”的模式,完成20餘萬畝養殖水域治理,建成1533個尾水治理點,養殖尾水全部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開啟了漁業綠色發展的新篇章。在湖州的不少水產養殖區,尾水治理造就了一個個水清景美的溼地公園。當地的荻港漁莊塘裡養魚、岸上種桑,打造成為全國4A級景區。

吳雄飛說,借鑑德清、崑山的成功經驗,走綠色發展之路,養殖尾水也可以打造出美麗的生態“蓄水池”。水產養殖的綠色發展路徑,通過尾水生態治理、產業融合發展和園區整體推進,三股力量共同來帶動,成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淡水養殖以景觀提升為核心,建設生態溝渠和生態淨化池塘,實現水產養殖景觀價值和生態系統的統一;圍繞魚文化區域文化的培育,依託7000年河姆渡稻作文化,打造餘慈稻魚文化品牌,開創象山海濱漁業傳統文化,提高休閒漁業品位;以園區化系統改造為方向,藉助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化和“互聯網+”應用,發展新業態漁業。在象山大塘港,以生態循環為特徵打造現代漁業園區,在餘慈地區,以稻魚共生為特徵打造漁業產業園,形成多個綠色養殖產業示範區。(

本文轉自【寧波日報】。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綠色資源生態水產養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