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已成為歷史

米倉古道,始創於秦朝末年,興於漢代。 距今約3500年。米倉古道最東面的一線又叫做漢中古道。所謂漢中古道,即陝西漢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從漢中經通江過平昌(古稱江口),由水陸兩路抵綏定(達州),下重慶。

米倉古道南段,陝西段為巴嶺山鄧家埡之北,經古梁州到漢中段為北段;翻越巴嶺山鄧家埡進入巴江谷地,經玉泉、牟陽城、上兩、南江縣城、穿皇柏林進入巴州為米倉古道南段。此道經巴嶺山之鄧家埡進入四川,全長500餘華里。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已成為歷史


米倉道北端,險居巖側,陡臨深淵。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鄭、沔縣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間,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東3條路徑會於米倉道。

米倉古道走向

東段

現在殘存的道路痕跡還歷歷在目,不少題記佐證了古人開山劈石、修路造橋的豐功偉績。平昌西興鄉天堂村北1.5公里處,明萬曆乙卯年(1615年)鹹安袁雪庵書刻的高1.18米、寬0.7米、筆劃寬0.9米的“”和位於江口鎮的清光緒年間(1883年)廖綸題書的“群山開路讓人行”及《石峽頌》:“天開靈奇,重巒疊嶂,崗抱雙環,路開一線,樹老石懸,竹修煙暗,宿鳥晨飛,流螢夕璨,水匯岷江,雲連秦棧,劍閣夔門,東西相間,玉壘銅梁,秀分厥半,拾級連登,置身霄漢”均可佐證。

南段

米倉古道的陝西段為巴嶺山鄧家埡之北,經古梁州到漢中段為北段;翻越巴嶺山鄧家埡進入巴江谷地,經玉泉、牟陽城、上兩、南江縣城、穿皇柏林進入巴州為米倉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經巴嶺山之鄧家埡進入四川,故此道為“巴嶺路”,全長500餘華里,這是米倉古道最早、最為原始的名稱及線路。雖然今古書上提到米倉古道有幾條線路,而“巴嶺路”是有史可考的古老線路。

是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條軍事通道和糧食物資運輸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間,武丁先後四次經褒斜道直達梁州,再經“巴嶺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紂徵集巴州 人到牧野會戰仍經巴嶺路出師北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並巴中仍經“褒斜道”、“巴嶺路”南下,巴方被滅後,要消除巴方之意識影響,將巴方開通的“巴嶺路” 更改為“大行道”。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已成為歷史


大行道南端的“漢昌縣”、“得漢城”等均為漢王命名,漢朝的強大昌盛靠的是漢昌人勇敢,漢朝天下的得來靠的“得漢城”的糧食,巴山背二哥們用鐵的雙肩將糧食背運到漢中,公元前200年左右,閬中人範目募巴中人為漢王平定三秦,都經大行道北上。公元215年張魯為曹操所破,自南山經大行道入巴中。

北段

米倉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鄭、沔縣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時期,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東3條路徑會於米倉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側而上,經今南鄭縣郭灘、高臺、新集、濂水、壙口、廟壩,越米倉山,到焦家河後,或溯焦家河東至大壩,再折南經關壩,沿難江(今稱南江)而下至難江縣(今四川南江縣),或順焦家河西去,到白頭灘後折東南行,經中壩子、新民、楊壩亦至難江縣。

西段

最西邊的一條米倉古道是陝西聯平關至旺蒼的白水道。這是金牛道匯入米倉山道的重要間道。路線自寧強縣的聯平關始,在金牛道上潭毒關分路,越旺蒼縣天星坪、木瓜鋪,經白水場(今旺蒼白水鎮)至蒼溪、閬中。南宋詩人陸游兩次途經此道,有《題木瓜鋪》一詩。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已成為歷史


巴陝高速通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成為歷史

“大行米倉添新道,穿越秦巴變坦途。”,經過近9年艱苦奮戰,破解千年米倉山屏障的宏偉工程、連接四川和陝西的第三條高速公路通道——巴陝高速公路全線正式通車。

作為秦嶺山系大巴山的一段,米倉山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於川陝邊界,沿途高峰叢集、萬壑分流,先民依勢開道,縱貫秦巴。米倉道古稱大行道,自古以來就是通商、用兵的要道,也是古蜀道的主脈之一,至今遺蹟仍存。由四川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巴陝高速公路,徹底打通了橫亙川陝的千年米倉屏障。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千百年來,北向出川秦嶺橫亙,其中,米倉山便是一道艱險屏障。全長13.8公里的米倉山隧道作為巴陝高速的重點控制性工程,是目前已貫通的西南最長、國內第二長的高速公路隧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