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

米仓古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距今约3500年。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汉中古道。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达州),下重庆。

米仓古道南段,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全长500余华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


米仓道北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间,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

米仓古道走向

东段

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南段

米仓古道的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故此道为“巴岭路”,全长500余华里,这是米仓古道最早、最为原始的名称及线路。虽然今古书上提到米仓古道有几条线路,而“巴岭路”是有史可考的古老线路。

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间,武丁先后四次经褒斜道直达梁州,再经“巴岭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征集巴州 人到牧野会战仍经巴岭路出师北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并巴中仍经“褒斜道”、“巴岭路”南下,巴方被灭后,要消除巴方之意识影响,将巴方开通的“巴岭路” 更改为“大行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


大行道南端的“汉昌县”、“得汉城”等均为汉王命名,汉朝的强大昌盛靠的是汉昌人勇敢,汉朝天下的得来靠的“得汉城”的粮食,巴山背二哥们用铁的双肩将粮食背运到汉中,公元前200年左右,阆中人范目募巴中人为汉王平定三秦,都经大行道北上。公元215年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经大行道入巴中。

北段

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时期,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侧而上,经今南郑县郭滩、高台、新集、濂水、圹口、庙坝,越米仓山,到焦家河后,或溯焦家河东至大坝,再折南经关坝,沿难江(今称南江)而下至难江县(今四川南江县),或顺焦家河西去,到白头滩后折东南行,经中坝子、新民、杨坝亦至难江县。

西段

最西边的一条米仓古道是陕西联平关至旺苍的白水道。这是金牛道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宁强县的联平关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白水镇)至苍溪、阆中。南宋诗人陆游两次途经此道,有《题木瓜铺》一诗。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


巴陕高速通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

“大行米仓添新道,穿越秦巴变坦途。”,经过近9年艰苦奋战,破解千年米仓山屏障的宏伟工程、连接四川和陕西的第三条高速公路通道——巴陕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作为秦岭山系大巴山的一段,米仓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于川陕边界,沿途高峰丛集、万壑分流,先民依势开道,纵贯秦巴。米仓道古称大行道,自古以来就是通商、用兵的要道,也是古蜀道的主脉之一,至今遗迹仍存。由四川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巴陕高速公路,彻底打通了横亘川陕的千年米仓屏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千百年来,北向出川秦岭横亘,其中,米仓山便是一道艰险屏障。全长13.8公里的米仓山隧道作为巴陕高速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是目前已贯通的西南最长、国内第二长的高速公路隧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