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買彩票中獎的概率比闖紅燈被撞的概率要大得多,但是買彩票的人都覺得說不定就是我呢,而闖紅燈的人覺得怎麼可能偏偏就是我呢?

提起這個是因為我們經常會遇到對於拍攝一張X線片充滿極度恐懼的患者,大家會覺得X線輻射怎麼會小呢,誰知道會出什麼問題呢。但是,對於24小時在身邊的手機輻射卻視而不見,有人告訴我“出問題也是少數吧,大家不都用手機嘛”

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當然,大家沒必要對於X線、CT等醫學影像學檢測技術所帶來的輻射那麼恐懼,也沒必要對手機輻射杯弓蛇影,但是要了解手機確實存在的輻射性,以及想要減少手機輻射,我們能做點什麼?

最初,手機使用的是模擬蜂窩通訊系統,其工作頻率為450 MHz 和 900 MHz。 第二代為數字蜂窩通信系統,如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SM),其工作頻率為 900 MHz 和 1 800 MHz。 第三代手機使用的是3G或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MTS),其工作頻率為 1 900 MHz 或 2 100 MHz,目前廣泛使用的4G頻率為800 MHz或2600 MHz。

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手機輻射從本質上講是電磁波,屬於射頻輻射(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RFR),為非電離輻射的一部分,不會產生電離作用,主要生物效應為熱效應。手機使用時產生的射頻電磁場 ( radiofrequencyelectromagnetic fields,RF-EMF) 對生物體的作用一般靠特異性電磁輻射吸收率(SAR) 來衡量,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規定的局部暴露限值是2 W/ kg。

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對於手機輻射最恐怖的傳說是關於它的致癌性。關於這一點,沒有過多討論的必要,因為目前沒有任何研究支持這個說法。生活中明確有致癌性的東西有很多,手機輻射目前還沒有進入這個隊伍。其中比較權威的研究,譬如INTERPHONE團隊集結13個國家的16個研究中心,於2000 ~ 2004 年由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協調共同對手機使用和腦瘤風險的關係進行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於2010年發表,顯示手機的使用和膠質瘤風險並無聯繫。此外,近幾年 YOON教授在韓國,MOMOLI教授在加拿大,COUREAU教授在法國的類似研究也基本不支持手機的致癌性結論。遺憾的是,我們國內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系統的相關研究。

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其實,手機輻射最大的人體影響,是智力!

學術界,關於移動電話射頻輻射對神經行為的影響的研究有很多。科學家、醫學研究者不可能拿一個人去做實驗,所以相關的基礎研究都是針對大鼠的。但是,大鼠的研究意義也很大,因為它證實了手機輻射是能夠產生生物學影響的。譬如,研究證實長期暴露於移動電話的射頻輻射脈衝波可以對大鼠的長期空間認知和記憶產生損害。【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好奇大鼠的空間認知和記憶能力是怎麼判斷的呢,其實有很多辦法,最基礎的就是跑迷宮、找出口。變笨的大鼠找出口所需的時間會明顯邊長,有的就徹底迷路了,原地奔潰!】主要原因是射頻輻射干擾大腦膽鹼通道與空間認知相關的大腦化學膽鹼酶。有一項來自於瑞典、挪威等歐洲國家的人群研究,發現使用數字電話和模擬移動電話的時間、使用次數與頭痛、頭暈、乏力、記憶力減弱等有密切的相關性。

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我們國內有一項研究來自山西醫科大學,是關於手機輻射對大學生神經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結果是讓人深思的:隨使用移動電話次數的增加,青年大學生視覺記憶的能力在下降,說明移動電話的使用造成了神經行為功能測試方面短時記憶不良和神經行為功能方面操作速度及精確度的不良反應;而且使用移動電話時間越長,越容易發生情緒緊張與憤怒。

手機輻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變笨”

總而言之,長期使用手機是否會致癌,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長期的手機輻射對神經行為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我們建議:如果您的工作需要長期依靠手機通話,那麼準備一個耳機吧,儘量減少使用手機接聽、撥打電話的頻率,同時儘量使手機距離頭部保持在2.5cm以上。

最後,還有一個小提醒:在用手機撥打電話時不要急於接聽,待接通後數秒再通話,因為在電話接通的瞬間電磁波是最強的。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戴伏英.手機輻射對大學生神經行為的影響及影響因素分析[J].

2.羅健釗.手機輻射與膠質瘤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3.賈京花.手機微波輻射與偏頭痛[J].

4.覃山蘇.手機輻射分析與防護[J].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