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如此羨慕樂毅?樂毅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名將

自是君王不永年——諸葛亮的偶像樂毅(7)

公元前284年,從濟西戰場逃回國都臨淄的齊閔王驚魂未定,狠狠咒罵著導致齊軍大敗的主將觸子,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的招來眾臣,討論下一步的對策,順便商討下談判桌上要交出什麼樣的籌碼。

(一)混亂的縱橫家

在這次五國合縱之中蘇秦這些縱橫家起了多少作用實在說不好,本人之所以沒有將蘇秦他們寫進本文系列,實在是因為關於縱橫家的史籍過於雜亂,無論是時間或是事蹟,無論是《戰國策》或是《史記》記載本身就有矛盾之處。

比如戰國策中《蘇秦死其弟蘇代欲繼之》,蘇代見的是燕王噲,燕王噲的死亡時間是在公元前314年這點沒有爭議,那麼按照戰國策這篇文章的說法蘇秦應該死在公元前314年之前,但戰國策中又有《蘇秦說齊閔王》,齊閔王即位卻是在公元前301年,《史記》中的蘇秦列傳的記載也存在各種時間空間上的混亂。

《戰國策》《史記》本身已經是研究戰國縱橫家最權威的資料,但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又與這些史料互相矛盾,誰更真實至今仍是史學界爭議的話題,本人才疏學淺實在無法判斷該用誰家之言,只能將他們擱置(閒樂生倒認為《戰國縱橫家書》還是比《戰國策》《史記》更可信些,總體沒有什麼邏輯漏洞,反而解決了傳統史料中很多矛盾處)。

諸葛亮為何如此羨慕樂毅?樂毅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名將

(二)賭氣的齊閔王

觸子的副將達子在撤退途中一路收編齊軍殘部,重新編排進部隊,而後駐紮在臨淄的門戶秦周,齊軍雖然是場潰敗,聯軍也沒有殲滅齊軍的機會,而且好在是在自己主場作戰,潰敗的士兵都被沿途的百姓收留,一路上歸隊的士兵相較之前十有七八,雖然損失了些裝備,但軍隊建制還算完整,對家大業大的齊國來說回到臨淄裝備很快就能補充上。

主帥失蹤,達子升任主帥,剛剛經歷一場潰敗,軍隊士氣低落,不知聯軍是否還會有下一步動作,此時需要刺激刺激大家的士氣,光喊保家衛國這種口號是沒用的,俗話說吃保持好當兵的不跑,普通士兵都是平民階層甚至還有奴隸,他們不懂什麼叫作士為知己者死,作為主帥你得拿出點實際的東西來刺激他們的神經。

實際的東西無非就是錢,達子深知這一點,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寫了一封上書,大致意思是:“齊軍雖然敗了,但是建制完整,還能與聯軍一戰,但部隊新敗士氣低落,需要點實際的刺激刺激士兵,這些士兵這麼多年跟著大王南征北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請大王拿些錢出來犒軍。”書畢,派了使者帶著請賞的文書前往臨淄面見齊閔王。

諸葛亮為何如此羨慕樂毅?樂毅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名將

圖:齊閔王

此時齊閔王還在氣頭上,即位十幾年,什麼時候吃過這種虧,看見達子請賞的文書氣就不打一處來,把達子的請示往地上一摔,惡狠狠地說道:

“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這些殘兵敗將,還好意思要賞賜?就這麼一句話把達子的使者打發走了。

(三)解散聯軍

濟水河邊,聯軍分完戰利品,打算各自回家,燕國的將士們互相吹噓著繳獲的戰利品,同時也討論著回國以後能得到燕昭王什麼樣的封賞。

樂毅獨自在大帳中看著齊國的地圖,盤算著自己想了多年的計劃,等著探子來報告濟水河對岸的情況,就這樣過了好幾天,探子來報,濟西之戰後齊軍殘軍十有七八歸建,目前在秦周駐紮。

得到消息的樂毅立即召來聯軍中各國總指揮。

諸葛亮為何如此羨慕樂毅?樂毅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名將

“我要打臨淄,你們去不去?”樂毅問道。

“臨淄高壘深溝,防守嚴密,以我聯軍之力恐難攻下。”

“對啊,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而如今我聯軍兵力並不佔優,如果攻打城高牆固的臨淄城。”

秦、趙、韓、魏主帥紛紛表態,表示不去~不去~樂帥我們不去。

既然如此“我們各自行動,趙軍你們去收復河間,魏軍你們去攻略宋地,秦軍韓軍你們各自回國。”

為什麼這麼安排,我也不知道,這是《資治通鑑》上記載的。

“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

——《資治通鑑·周紀》

或許是因為後勤的問題,既然合縱目的已經達到,下面就是談判桌上的事情了,各國軍隊自己行動那麼燕趙不可能再向他們提供後勤保障,所以各國聯軍後面的行動要吃自己家的餘糧,宋地位於淮北,與秦韓兩國並不接壤,但與魏國接壤,魏軍在此地行動自己就能供給軍隊,而秦韓兩家顯然是做不到的,齊軍此前在宋地的部隊調往了濟西,宋地防守薄弱,攻下宋地後大家分贓就好了,韓國不好說,但是以秦國的實力,魏國不敢不給,秦相魏冉要的就是陶邑,這也是他出兵的理由。

諸葛亮為何如此羨慕樂毅?樂毅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名將

關於魏冉的權力在這裡可以多說一句,《史記·韓世家》的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公元前273年,趙、魏兩國進攻韓國的華陽,韓國向秦國求救,秦國不救,韓國的陳筮到了秦國見到魏冉,一通陳述利弊,最後魏冉說了一句話:“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不用見秦王了,我這就發兵救援韓國。這個故事說明魏冉權力之大,調動秦國軍隊由他一人就能說了算,不需要通過秦王,秦國軍隊的調動只需由他告知秦王一聲。

四國軍隊都安排完畢,濟西駐地也只剩下傾巢出動的燕軍,什麼時候回國?大家都在等待主帥樂毅。

但樂毅給出了回答,全軍輕裝從簡,目標,臨淄!

(四)力排眾議

燕軍中軍大營,高級軍事會議,對於樂毅的命令,眾人愕然,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應對,這時候劇辛站了出來,說道:

“齊大而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於齊,無益於燕,而結深怨,後必悔之。”

——《資治通鑑·周紀》

大概意思就是這次大破齊軍靠的是聯軍合力,以燕國目前的兵力應該拿下一些邊陲城市然後鞏固防守這才是長久之計,如果一路深入齊國境內不去攻城略地而直達臨淄,對齊國造不成什麼損害,對我軍也沒有好處,而且雙方還會結怨,以後肯定會後悔的。

從當時的時局來說,這一戰略雖然保守,但是實用,而且也很符合當時眾人的心態和常規的做法,燕昭王的想法大抵也是如此。

眾將也紛紛表示反對,這是賭博,拿我整個燕國在賭,賭贏了也沒什麼好處,賭輸了我燕國就要亡國了,樂毅回答:

“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戾虐,百姓怨懟。今軍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禍亂內作,則齊可圖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過恤下而撫其民,則難慮也。”

——《資治通鑑·周紀四》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齊閔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做事情我行我素從來都不與下屬商議,又罷黜賢良人士,專門信任諛諂小人,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憤。現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百姓必然反叛,齊國如果內部發生動亂,攻下齊國就很容易了。如果不抓住時機,等到齊閔王痛改前非,體貼臣下而撫卹百姓,我們就難辦了。”

樂毅策略的高超之處在於充分領略了上兵伐謀的核心,利用心理戰獲得平民大眾的支持,將齊國推入人民鬥爭的汪洋大海中,兩千多年後,中國的一場內戰的勝利方也體現了這一重要戰略思想。

眾將還想再勸,但樂毅主意已定,燕國帶上乾糧,樂毅親率騎兵軍團先行出發,步兵輕裝從簡,輜重全部留在濟西大營,不做休整,立即出發。

(五)為君為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樂毅之所以敢違背燕昭王的意願,因為他有底氣,他的底氣就是燕昭王的信任,自古以來的君王都忌諱功高蓋主,燕昭王能給予樂毅這樣的信任不枉為一代明君,樂毅也沒有讓燕昭王失望。

後世的李牧、白起、韓信、周亞夫、陸遜、周處、謝安、李光弼、狄青、岳飛、袁崇煥等等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大才、都是不世名將只可惜沒有燕昭王這般的君王,聰明如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自比樂毅需要的是像燕昭王這樣的明君,自古能做到君不負我而我不負君又能有幾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