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燕昭王怎麼做千金買骨的

◎招賢納士——燕昭王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後來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於是,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

可是三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五百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

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燕國,燕昭王怎麼做千金買骨的郭隗向燕昭王建議招納賢才的方法。

燕國,燕昭王怎麼做千金買骨的千金買馬骨。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

就這樣,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地奔赴燕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真是人才濟濟,鄒衍是陰陽五行大家,當時已名聞天下。燕昭王迎接鄒衍時,他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座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昭王的這一系列舉動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投奔燕國的士人更為踴躍。

昭王大開國門,不拘一格地廣為接納。不唯歡迎知名學者,而且把那些有志滅亡齊國的,熟悉齊國險阻要塞和君臣關係的善於用兵打仗的士人,盡數收留下來,並給予優厚的待遇,多方積蓄力量,以利興燕破齊。正是在鄒衍、樂毅等賢臣名士等人的輔助下,燕昭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二十多年,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一舉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鬼谷子》說:“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人有時候就是很奇怪,起初燕昭王也曾經打出招募賢才的旗號,但是無人問津;及至千金買馬骨、高築黃金臺,賢才竟然蜂擁而至。同是一個燕昭王,同是為了招募賢良,但前後兩種境遇截然不同,這期間的微妙就在於人心,試想燕昭王為一郭隗就肯如此一擲千金、興師動眾,那麼作為視自己為賢才的人們也就很容易地想到了,如果自己也來投靠燕昭王的話,也會享受到這番禮遇與恩惠。“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徵之而後重累”,這是《飛箝第四》的一個重要法則,也是鬼谷子給我們的一個生存謀略。

其實,“千金買骨”也好,“高築黃金臺”也好,這只是燕昭王為了招賢納士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炒作與造勢,希望藉助這些非常的舉動向人們傳達一種極具吸引力的信息:只要你是賢才謀士,我都會好好招待你,給你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正好迎合了人們內心渴望別人的尊重與認可以及建功立業的心理。所以才會出現“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這樣的人才濟濟、國富民強的情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