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浪173622819


教師節到了,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咱也來談談民國教師工資的問題吧。

民國時期的教師工資如何呢?

有關資料介紹,當時北京中小學教師工資水平是:一般公私中學老師月薪約一百幾十元 , 高初中都能教的教員,尤其是國語、英語、數學教員,月薪則在 200 元 以上。小學教師月薪約為30—70 元,小學校長約是 100 元。和底層百姓相比,中小學教員的月薪不算低。當時保姆月薪約3—6 元;廚師 8—12 元;黃包車車伕 16—20 元。和公務員比,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也不低,當時公務員, 一等科員月薪為 100元。

從1912年到1936年的24年間,民國的教師工資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北京和其他地方差距也不大。相對而言,河北河南和雲南的中小學工資比北京要低一些。在河北石家莊,1928 年, 初小教員月薪12—15 元,高小教師月薪約 23—26 元, 小學校長月薪 40 元。在河南偃師縣,1935 年以前, 縣立高級小學教師月薪一般是銀元 18 元,左右,中學教師月薪約為 30—40塊銀元。

不管怎麼說,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教師工資,基本上在10元到100元之間,如果要說出一箇中位數,大概率時20多30元。

(民國教師工資也被空調了)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教師工資購買力如何呢?

我們不妨從幾個維度來看這個問題。

1,基本消費品物價水平對比。

據楊東平在《城市季風: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中所言,在那時的北京,1 塊銀元摺合銅元 230 大枚,而 1 斤好豬肉僅要30 大枚銅元,1 元錢可以買約7—8 斤好豬肉,現在一斤豬肉要20多元。如果以豬肉價格不變的話,當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160元人民幣。20大洋的教師工資,相當於如今的3200元。我工作十年,目前每個月打卡上的工資大約是3300元,基本相同。

在北京,1 塊銀元可以買 45 斤大米,或兩丈“ 藍士林”布,或 30 斤食用油,或30多斤白糖,或 100 多斤食鹽,還可以請一頓“涮羊肉”。這些都是民國時期常見的消費品。現在大米大約要五元一斤,食用油要10元到20一斤,這樣算下來,一塊大洋大約相當於500元人民幣。民國教師20大洋工資就是月薪一萬,月薪一萬,這大概是當今全國教師群體能想到的比較滿意的工薪水平了(也許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我問過很多同事,1萬元就滿足。)

2,房價和房租對比。

民國時期房價比較便宜。1919年,魯迅和周作人買下八道灣 11號一座二手房。它原來是羅姓的、一處坐北朝南的大宅院,院子分為前、中、後三進,外加一個西跨院,有 30 多個房間。蔡元培參觀過,他感嘆地對魯迅說,院子真大,簡直可以開運動會。可這套大房子只花了魯迅3675元。這個三進三出居住面積超過500平米的房子,放到現在每平米少了20萬別想,總價保守估計在一億元以上(貧窮的我只能算到這裡了)。這樣一算,魯迅4000元相當於一億元人民幣,一塊大洋就是2.5萬元,教師的20元工資就是5萬元人民幣。

民國北京的房租,各地看治安狀況不同,房租高下不同。治安最好的東交民巷、西交民巷、正陽門大街和王府井大街,平房每間月租15塊大洋,其次宣武門內大街、崇文門內大街、北新橋大街、東安門大街、菜市口大街、東柳樹井大街、戶部街南夾道,平房每間月租7塊大洋左右。目前北京治安普遍較好,但五環內的每月至少要100元一平米,租一個20平的小蝸居,一個月就是2000元。論租房,一塊大洋相當於700元人民幣,算起來,普通教師一個月20元工資就是14000元人民幣。現在北京工資超過14000元人民幣的教師不多吧。

3,其他行業工資對比。

教師工資相對其他行業怎麼樣?不患貧而患不均的社會環境下,必須考慮這個問題。

前文提到過,民國保姆月薪3到6元,廚師8到12元,黃包車伕16到20元。粗淺算一下,大概各行各業的工資水平,大概就是大洋乘以100就能簡單換算到工資上面。

這樣一算,教師工資就是兩萬元。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的教師工資20元,放到現在,不同標準可以算出3000到50000不同等不同結果,比較能夠說明問題的,應該是10000到兩萬之間。

民國法律規定了教師高工資,但並不能保障教師高生活水平。

當我把前面幾個信息告訴我家那口子時,他第一感覺是,規定那麼高的工資,能發的了嗎?

事實上,民國教師工資能不能發到位,主要看當地經濟水平和教育經費狀況。

民國時期的教育模範省——山西省為例,不少教師就過著十分困頓的生活。民國初期,小學教師的月俸分為 3 等 33 級,其中正教員月俸是 8- 60 元;專科教員的月俸是 6- 40 元;助教員的月俸6- 22 元。與此同時,為了限制教師中的高收入者,教育部規定中學教師的最高薪資不得超過 200 元。(所以,那些所謂的民國大師工資動輒四五百,要麼是法幣,要麼就是瞎說)。

一項調查顯示,除太原、清源、徐溝等少數縣份小學教師月俸在 20 元左右,尚屬優待外,其他如石樓、大寧、山陰以及上黨等多數縣份,教師工資僅有 3、5 元而已。三五元,其實也相當於如今的三五千人民幣,不過因為物質生產不豐富,生活水平很有限。

1936年以前,教師工資雖然少,至少大部分能發到位,袁大頭的購買力也有保障。1935年開始,國民黨政府開始推行法幣改革,因為戰爭和四大家族斂財的原因,法幣不斷貶值,尤其是抗日戰爭後期,更是貶值的不成樣子。即便這樣,很多教師還是發不了工資。

中小學教師生存壓力巨大,有些鄉村小學幾乎停止薪俸發放,僅發米麵或者讓富裕學生家庭為教師供飯。山西孝義小學教師的日記則從另一個角度記載了這一窘迫的場面:“(1944 年,農曆四月)十二日,風。沒有根,學校無學生,無飯又無根,十六教讀此僅見,永世不在鐵匠巷,教室陰,天井風,室內室外難以存,家有三鬥糠,不當小孩王,如今此語果爾驗。果爾驗,也留連,可恨沒有根,也沒面。十五日,睛。擺攤盡是他人的東西,就賣下也不是自己的,咱就有書,偏沒人買。

到這個份上,教師即便是自殺,也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了。

所以,作為一名山區教師,我希望大家還是不要懷念民國了,與其懷念民國,還不如展望一下中秋節的小假期怎麼過呢!


歷史知事


民國時做教師的工資是很高的。

當時的月工資,一個普通警察是2塊銀元,縣長是20塊銀元,而國小老師可以拿到40塊銀元,大學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後的沈從文,矛盾,田漢、錢玄同、劉半農等人,月收入都在200—300塊銀元之間。

三十年代上海一流的影星也達不到這個水平,周旋是當時超一流的明星,她的收入為每月200塊銀元(當時無片酬,和電影公司簽約後從公司裡領取固定薪水),藍萍(江青)的薪水是每月60塊銀元。

季羨林從北大畢業,在濟南教中學國文,月薪是160塊銀元。所以後來季羨林去德國留學都是自費的。

一塊銀元摺合現在的人民幣大約100到200之間。但是,當時的1塊銀元可比現在100塊值錢。

在1927年(民國十六年)的上海,1塊銀元能買150根油條,或者35碗烏雞面,或者80瓶荷蘭汽水。大戶人家辦喪事,最名貴的“知賓酒席”也不過2塊銀元一桌。

當時的高級魚翅席每桌12塊銀元,加酒水消費總共不到20塊銀元,每人平均2塊銀元。

北京城內最高檔的粵味“譚家菜”,40塊銀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魚翅,可供11人入席。

文人們拿這些薪水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可以參照一下當時北京城裡一般人的生活水準。

根據史料記載,1920年左右北京一個四口之家,每月12塊銀元的伙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當時的物價是:新建的有軌電車,以前門天橋為中心,環城一圈,車票只要8分錢;1塊銀元可以買8斤豬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湯三菜的西餐,包括麵包、黃油、果醬、咖啡,還有一些西點小吃;2塊銀元可以買一袋上等的麵粉;北京城內一座8—10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要20塊銀元左右。

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作者陳存仁說自己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雖只8塊銀元,但袋中常有鏗鏘的銀元撞擊聲,使他氣概為之一壯,外表飄飄然,“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剩下5塊。”

《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記載:1927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原文中的“石”,應為156斤),麵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菸1盒0.036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3元,細布1尺0.107元。

《銀元時代生活史》也有類似記載: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擔3-4個銀元,老刀牌煙一包3個銅板,剃頭8個銅板,紹興酒1斤1角錢,臭豆腐乾1個銅板買兩塊。拿了1塊錢稿酬,請六七個同學去吃茶,茶資8個銅板,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也才花去20多個銅板。

《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中寫道:1929年,每塊銀元兌換兩三百個銅板,一兩個銅板可以換一隻雞蛋。

魯迅曾一度租住在磚塔衚衕61號,三間正房月租金只要8塊銀元。

當時北大文學院長鬍適購置一輛小汽車,耗資500塊銀元,只相當與他一個月的工資。

1936年,顧頤剛也購置小汽車一輛,每月支付司機的薪水是20塊銀元。

當時國內注重人才,除了豐厚的工資,民國文人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是今天的教授們無法比擬的:1931年,清華大學為招聘賢能,不但開出300—500塊銀元的高工資,還為免費提供新式住宅。

例如聞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華新南院,是30棟新建的西式磚房,每位教授一棟,不但各有一個花木蔥蘢的小院,還有書房、臥室、餐廳、會客廳、浴室、儲藏室等大小14個房間,電話、熱水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

所以在民國,像現在這種留學一去不歸的情形並不多,錢鍾書的《圍城》裡描寫留學各國的學生們畢業後馬上回到國內工作的情形,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

除了教書的一份薪水,文人們還有各類稿費,有的甚至超過了教書的收入。

1921年,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合作翻譯了《日本現代小說》和《現代小說譯叢》,共得稿費1000塊銀元。兩人出資3500塊銀元在北京新街口八道灣買下一套大四合院,這僅相當於兩人7個月的工資,還不算稿費之類的收入。

1923年,蔡元培為抗議北洋軍閥政府,辭去北大校長的職務,舉家遠赴西歐。他接收商務印書館的邀請,編寫師範和高中所用《哲學綱要》等教科書,同時為《東方雜誌》撰寫論文和雜記,每月能夠拿到300塊銀元的固定收入。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厚的物質保證,民國時期的文人們才可以毫無顧忌的追求精神自由,可以愜意的吃茶看戲看電影,可以絡繹不絕的風花雪月,魯迅才可以“橫眉冷對千夫指”。

正如李敖所言:我們要有一個生活的物質基礎.我就是想告訴大家,要有點錢來保護自己的獨來獨往,保護你隨時可以跟老闆說再見,隨時不為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點點錢,把這錢藏起來,保護你的自由。


教育與心理領域


1924年正處於軍閥混戰、社會極其動盪的時期,社會黑暗動亂,民不聊生。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這些大軍閥們,別管是有文化的,還是胸無點墨的,他們都很重視教育。

比如奉系張作霖,他為了創辦東北大學,甚至放出狠話:“寧可少養5萬陸軍,東北大學也非辦不可!”大帥還制定了一條法律法規,確保每個縣的教育經費至少要達到全縣總經費的40%,要是敢違抗,大帥殺人可是沒法律約束的。

直係軍閥首領曹錕,曹錕創辦了河北大學,校長實行聘任制,他對教授們都畢恭畢敬,教授們的工資也超過手底下的師長旅長,每到發工資時,曹錕都親自用紅紙包好,他不會講大道理,所以教育學生的話是這樣子的:“這些教授都是我從南北各省聘請來的,你們要是對教授不禮貌,我就要了你們的腦袋。”

晉系閻錫山—閻老西,閻錫山率先實行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使山西省的入學率達到80%以上,在那個戰火紛亂的年代,這是何其的不容易呀。閻錫山開辦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專門用來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沒有辦學經費,閻錫山不要“槍桿子”,將國民政府授予他擴軍五個混成旅的軍費用來辦學。

粵系軍閥陳炯明在閩南護法區內,增加小學中學講習所等50多所,以及半夜學校90餘所。收復廣東後,立即禮聘陳獨秀來廣東主持教育,厲行革新,辦理各項教育事務。哪怕在最困難的時期,陳炯明依然表示粵軍願意節衣縮食,籌集5萬元,用於辦大學的經費。除此之外,陳炯明也在廣東大力推行義務教育。

其實還有一位名叫劉文輝的軍閥,名氣沒有他們大,但是尊師重教卻是數一數二,當仁不讓。在他的治下如果縣政府大樓比學校好,把縣長就會被就地處決。於是在當時的四川和西康一些縣政府破爛不堪。而學校校舍大都寬敞明亮,劉文輝以身作則,當時劉文輝的辦公地點西康省政府大樓就是當時全國最為寒酸的省政府大樓。而當時建立的一些學校到如今仍然在使用。

不得不服這些軍閥們目光長遠,在戰火連天的歲月裡,經費特別緊張的情況下依然重視教育、重視教師。所以在民國期間出現了很多的教育家,比如晏陽初、蔡元培、張伯苓、陳鶴琴。作家有魯迅、沈從文、張愛玲、矛盾、老舍等等;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國學大師胡適、季羨林;科學家有李政道、楊振寧、錢學森、童第周、李思光、竺可楨…… 總之那個時期可謂大師雲集。

那麼那個時候一個老師的工資到底有多少。

民國期間大學老師的工資從160-600大洋之間不等。教授是400-600大洋,和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副教授是260-400大洋。講師是160-260大洋。

中學老師的月薪大約是在100銀元,小學老師大約是40元-80元之間。有人曾搞過這方面的研究,民國的1塊大洋大約等於現在的人民幣200元左右。那麼題主所問的中學老師每月20大洋合多少人民幣,等於現在的4000多人民幣。那時因為物價低,家裡有一個教員,可以養活好幾個人的生活不成問題,且生活水準屬於中等水平吧!

現在人最發愁的不是吃喝的問題,住房的問題才是頭等大事!而魯迅1924年買下了阜成門的500平方米的四合院,花了1000大洋,可是也僅僅花了魯迅不到兩個月的工資。比比現在,你幾個月的工資能買一套房子,別說500平米的。就是個兩居室的小蝸居,你能買的起嗎?恐怕不吃不喝幾輩子才能湊夠個首付吧!

在民國時期,有文化的人很少,各大軍閥尊師重教,聘請老師來開辦教育,也有點搶佔教育資源的意思,都想為自己打下天下,坐擁天下時,為治理國家培育點人才!所以他們給出的工資待遇著實不低!


尊師重教,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真金白銀的。沒有又叫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的道理。現在有些人說一些學渣們都當了老師了,這話說的有點過,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些非常優秀的人才,擠進教育行業的有,但是稀少,什麼學校將來畢業後好就業,待遇高,什麼學校就是大家搶著填報志願的學校!當然也有個興趣愛好問題,但是你能說不是以後好就業,並且就業前景好,待遇高,才是最大的吸引力嗎?什麼時候師範類院校成了最優秀梯隊首選的填報志願,什麼時候教育就會雄起!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大家對這個問題怎麼看,歡迎友友們踴躍留言。


心中百合靜靜開


“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必要糾正一下,因為1924年的教師,每個月的工資絕非二十大洋這麼“精緻”。通過了解,我們可以知道,1924年,是處於民國時期,民國時期是處於軍閥割據,社會動盪不安,大夥兒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一個年代。雖然當時的社會狀況很不穩定,但在那些軍閥當中,無論是籮大的字不認得幾個的大老粗,還是有一些文化底蘊的軍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教育非常重視。

民國時期老師的收入還是相當不錯的。就拿高校教師來說,高校講師的月薪是兩百塊大洋左右,副教授的月薪在三百大洋左右,教授在五百大洋左右。除了高校教師,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也是相當不錯的:中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在一百大洋左右,小學教師的月薪在六十大洋左右。而這位朋友所說的二十大洋的月薪,應該算是中學教師中墊底的存在,很可能這樣的中學教師教學能力極低,也可能這位中學教師處於非常偏遠的地區。

那麼有些人就比較好奇了,民國時期中學教師的二十塊大洋,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如果是買柴米油鹽之類比較稀疏平常的東西的話,一塊大洋就相當於三五十塊人民幣左右;但如果是買房子的話,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就相當厲害了——魯迅花一千大洋買下五百平米的四合院,只花了僅僅一千大洋而已!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學教師用10個月的工資就能買得起一座四合院,而魯迅先生花兩個月時間就搞定了一座四合院。那麼現在的教師想要買下一座四合院需要花多少錢呢?一千萬都不一定夠!如果按照買四合院的價格來換算一塊銀元等於多少人民幣,相比很多人都可以輕鬆算出來——按照房價來換算,一塊銀元相當於一萬塊人民幣!哪怕中學教師的工資只能領取到最“精緻”的二十個銀元,那麼對方的月薪都相當於現在的二十萬。而我們現在,又有幾個教師的月薪達到二十萬呢?

“寧可少養五萬陸軍,東北大學也非要辦好不可!”東北王張作霖其實就是一個實打實的大老粗,但是他卻對教育如此重視,甚至要求每個縣的教育經費必須達到全縣總經費的四成,誰要是敢挪用教育經費,那是把自己的腦袋當作身外之物的節奏。

除了張作霖之外,其他的軍閥頭子,比如曹坤、閻老西、陳炯明、劉文輝等軍閥頭子,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尊重都是讓人歎為觀止的。在曹錕看來,對他請來的教授不禮貌,就很可能成為腦袋搬家的“導火索”;對於閻老西來說,用軍費來辦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對於劉文輝來說,縣政府大樓要是比學校還要高檔,縣長絕不是被撤職這麼簡單……

儘管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但由於那個時候各方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非常高,所以在那個時候,無論是在教育領域還是在文化等領域,都出現了一大批的大師:文學巨匠有魯迅、老舍、茅盾等人,畫家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人,教育家有陳鶴琴、蔡元培、晏陽初等大佬……各個領域的大師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從華夏大地中冒出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對教育的投入,我覺得無論投入多少都不過分,您覺得呢?


微雨潤苗


1924年依然屬於民國時期,雖然那個年代時局動盪,但是對於教師的待遇還是不錯的,總體來講,教師們的待遇屬於中等收入水平,對於高層次的教師收入可能會達到高等收入水平,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的教師待遇還是非常好的。

近來有人提出,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民國時期的教師待遇普遍較高,大學教師的平均工資每月在200塊銀行左右,而中學教師的平均工資每月可以達到80-120銀元。這種收入水平在當時的全社會各行業待遇中處於中等偏上的,可以說在那個年代無論是教師的社會地位,還是教師的薪資待遇都是佔據著比較大的優勢。

在民國時期,在城市中的五口之間每月的基本收入也就在50塊銀元左右,甚至還達不到這種水平,而教師的待遇超過了一個五口之間的收入水平,可見當時的教師待遇及社會地位之高,同時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教師職業發展還是不錯的。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1920-1925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50斤大米、20斤豬肉、24尺棉布等,綜合來講,這個時期1銀元相當於如今的人民幣200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能達到月薪20銀元的話,可能沒有的收入水平就能達到4000元左右,與當下的教師相比,還是可擁有更高的待遇。

在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塊大洋,也就說每月的月薪在4000元左右,但是按照相關記載反應,20塊銀元的教師月薪顯然是最低水平,而且大多數教師的薪資每月在80-120銀元,也就說他們大多數教師的工資待遇可以達到萬元以上。


東愛雨小公


真不明白為何這個問題下的其他答案,為何明明自己不知道卻還瞎編?


1924年每月20大洋到底什麼水平,完全沒根據的胡扯欺騙讀者有意思嗎?


二話不說,上乾貨。根據是博士論文《上海工人貧困問題研究》,論文中列舉了當時上海各個階層的收入情況。


1920-1930年的上海,中等階級的收入在每月40元左右,包括教師,記者,公務員,技術工人等。


採訪記者月薪在40-100元

小學教師月薪在20-100元

大學教師月薪在100-200元

普通商店服務員在20-60元

部分技術工人,如印刷業,絲織業工人收入在40元左右(因為在那個年代,這些工業屬於朝陽產業,就跟今天的IT業或者航空業一樣)

人力車伕的收入在10-20元之間。

而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人收入在6-10元之間。


所以做中學教師每月只有20元收入,在1920年代的上海屬於比較窮的,連小學教師都不如。只是比人力車伕每月16元要好一點,大約相當於一般工人。大概是在內地某些窮困縣城吧做老師吧?





在20-30年代,中學教師屬於社會中流階層,一般收入在50元以上到100元才算正常,如1937年湖南長沙的兩所中學的收入統計:大多數中學老師的收入在50-120元之間



閉家鎖的紅楓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的答案絕對靠譜,因為我研究過。

我通過兩個緯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黃金參照和購買力。

1.黃金參照

黃金一直是硬通幣,用它作為參照還是比較客觀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民國陸小曼,大家都知道,陸小曼與徐志摩結婚後,花錢一直大手大腳,在三年的時間內就花空了徐志摩分的家產,還欠下了不少債務,徐志摩沒辦法,只好打四份工來維持家庭支出。

當時,陸小曼的母親當家管錢,給陸小曼記了一筆帳,說陸小曼一個月的開支在500大洋左右,都能買6兩黃金了,也就是300克黃金。現在的金價是360一克,300克黃金需要108000元,也就是1個大洋等於216元,題主說的小學老師月工資20大洋,相當於現在的4320元人民幣。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我說的是1928年的賬本,可能與1924年有所偏差。

2.購買力

購買力就舉房產的例子吧。

1919年,魯迅在北京買了一所四合院,三進三出的那種的,總價是3500大洋。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從美國留學回國,被張學良聘到東北大學當教授,創辦了建築系。那時候給梁思成的工資是300大洋,給林徽因的工資是150大洋。其中林徽因給朋友的信中寫到,兩個人不懂理財,也不會刻意存錢,不然一年的時候就能買一所四合院了,當然也指的三進三出的那種。兩人一年賺5300大洋,除了自己花費,剩4000大洋吧,可見那時候4000大洋就足夠買到四合院了,和10年前魯迅買的時候價錢差不多。

那麼我們來看下現在同等的四合院,在北京多少錢。位置不考慮了,因為民國北京城區也就是個二環,現在北京二環沒有差的地段。查了下,四合院根據位置還有建築的不同,價錢在10—30萬每平之間,咱取15萬一平,三進三出的院子,怎麼也得500多平米,也就是7500萬人民幣。這個價錢應該算得比較低。那麼按照購買力算,一個大洋等於18750元的購買力。

當然這是房產,可能這幾年漲的厲害,有點虛高,我們再看下生活必需品的購買力。

民國時期,在北京10個大洋就能讓一個六口之家吃飽穿暖,當然肯定是比較差的生活。2個大洋每月就能租一間還不錯的房間,一個大洋四個人能吃一頓海鮮,三個大洋能買一頭耕牛…

按照這種購買力算,一個大洋相當於五六百元的人民幣是沒問題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20大洋,相當於一萬多點的購買力。

所以,民國一箇中學老師每月20大洋,在北京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呢?

他養一個六口之家,除了花銷每月攢5元,四年之後,他就能買得起一個普通的100平的平方,還沒有房貸,然後過上比較滋潤的生活,幸福指數絕對比現在月薪三四萬的白領高。




拂沙讀書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來回饋您!


老穆有話說

1924年,我的爺爺才3歲,後來爺爺告訴我,他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太奶奶,曾在省城一大戶人家做過幾年丫鬟,時間到了,就回來了,據說,她一個月的工資有30大洋,還是很不錯的。

老穆查閱了相關資料,可知民國時期小學教師月薪大概在20—100大洋之間,而大學教師月薪在100-200大洋之間。

題主說的中學教師每月20大洋,說句實話,還是比較低的,收入不高!

據查閱,1924年,北京普通五口之家每月生活費平均在14元左右,如此看來,20大洋也只能勉強度日。

偉大文學家魯迅先生,他1924年的稿費就有700多元,講課費更是高達800多元。如此一比,20大洋還是比較寒酸的。

據查閱資料,1924年的1塊大洋相當於2009年的100塊錢,現在是2019年,10年過去了,物價也有所上漲,咱就姑且按照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160元計算,中學教師一個月20大洋,就相當於今天的3200塊錢,這樣的收入,還是比較低的,估計那位中學老師是在鄉鎮中學任教吧!


民國時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亂也不能沒教育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就立即強調要在中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

韓復榘在山東主政七年,山東的教育經費從未拖欠過。

軍閥張作霖也曾說:“寧可少養五萬陸軍,也要辦東北大學!”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儘管戰亂不斷。


【結束語】從晚清起,教師的地位及待遇就不斷得到提升,尤其是到了今天,教師的地位及待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這也說明我們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你們覺得呢?


如果您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從古至今中國的教師地位都不高,古時候的教師,都是由那些連秀才都考不上的老童生擔任,而且,那個時代沒有公立學校,民間的學校都是私塾,教師就是靠學生家給的一點“束脩”和興辦私塾的鄉紳,富戶給的節禮過日子,民國時期,教師的待遇和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是在一個正規的公辦學校或是比較好的私立學校,一個教師的收入可以養活一家人,即使是在軍閥混戰的年代,政府也很少拖欠教師的工資和學校的經費,20塊大洋在當時差不多可以買一頭牛,即使按照現在銀元的兌換比例,也可以相當於8000塊錢,國民黨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省內大力推行教育,他甚至規定縣政府的房子如果比學校建的好的話,縣長就地槍斃,在西康省甚至出現了政府公務員的薪水低廉而不得不到學校當兼職教師的情況。他的弟弟~著名的大地主劉文采也自己出資建立了四川省最好的私立中學。至於大學教師就更加牛逼了,魯迅不過就是一個沒有拿到文憑的大學水貨講師,月奉超過200大洋,他幾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北京購買一棟三進的四合院(這樣規模的四合院佔地2-3畝,房屋數量21-30間),曹錕出資興建了北洋大學(現在的河北大學),他有感於自己沒有文化,所以對學校格外熱心,他到學校從來都是輕車簡從,到了學校就去教師休息室給教師們行禮問安,極盡謙恭,張作霖出資興建的東北大學,是全國教師待遇最高的大學,孔祥熙興建的山西農業專科學校,也是一所專門培養農業技術人員的免費學校,這個學校還獲得了美國返還“庚子賠款”基金會的資助,每年都給一筆錢,抗日戰爭時期,學校遷到四川,美國的資助就追到四川,解放後,這個資助中斷了,中美建交後,美國人又找到山西,此時,這所農業學校已經擴充為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工業大學兩所學校,美國人就說,只要找到這所學校原來的教工,資助繼續有效,結果,學校找到了一個正在掃廁所的老教工,於是,美國的資助就一分為二,每個學校10萬刀。可以說,在那個時期,教師的收入和地位是比公務員要高的,解放後,這種狀況又發生了變化,公務員的地位,收入提高了,警察,戲子(警察,戲子的地位過去是非常低的)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而教師的地位相對提高的就比較慢了。


狼的影子319


我認識一個大學副教授,他當年是北京小學老師。他說,月薪20大洋,可以養活一家四口——夫妻二人加倆孩子。僱傭一個保姆,一個定點的拉洋車的——每天早晨固定時間送他去學校,下午下班時準時把他送回家。在北京租一所小平房。吃的,大魚大肉不行,隔三差五可以全家吃次肉。當年的小學老師如此。他解放後成了大學的副教授,他說,你想吧,就我的工資,不用北京,就一般二線城市,能那麼生活嗎?顯然不行。

那時沒有外國留學生,沒有外國的孔子學院,中國的教育經費都用在自己國家孩子身上。雖然不多,但是不用生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