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歐洲為什麼稱中國為Serice?絲綢之路如何聯繫東西方文明?

我們的祖國統稱“中國”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實際上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稱謂可謂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在這些名字中,尤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歐洲人起的名字最為獨特,比如有個優美而又神奇的名字Serice,漢語一般譯為“塞里斯”,意思是“絲國”,那麼歐洲人為什麼要送給中國這樣一個稱呼呢?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不可思議的秘密?傳奇的“絲綢之路”又是如何將東西方文明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的呢?

古代歐洲為什麼稱中國為Serice?絲綢之路如何聯繫東西方文明?

對於歐洲人對中國的稱呼Serice的來源,雖然也有很多的說法,比方說蠶說,綺說,錦說,疏勒說以及蜀國說等等,但是學術界的普遍觀點是Serice的意思是絲國。我們看世界各地語言當中,“絲”這個字的首個音節都和漢語的“絲”字讀音非常近似,也就是說這些語言中的“絲”字應該都來源於漢語的“絲”字。域外既然把中國稱為“絲國”,又把絲這種東西的讀音讀作漢語的“絲”字,這形象地說明了絲和絲綢對於世界文明的廣泛的影響。那麼中國為什麼被稱為“絲國”呢?

首先中國本來是世界上面最早飼養家蠶和織造絲帛的國家。我們知道衣食住行作為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世界上面各個地方都有紡織業。有趣的是四種最為主要和普遍的紡織的纖維材料對應著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對應著亞麻,古印度對應著棉花,古巴比倫對應著羊毛,古中國對應著蠶絲。大約距今7000年前,我們中國已經開始養蠶織絲了,這比西方養蠶織絲的歷史要早了5000多年。其次中國很早就生產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絲織品。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件素紗襌衣,這件素紗襌衣總共的用料是2.6平方米,但是重量僅僅只有49克,真的是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充分體現了西漢絲織業的工藝水平。

第三點就是我們中國有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和至關重要的絲綢經濟。我們知道蠶是變化最為神奇的一種動物,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中國古人看來卵是生命的源頭,卵孵化成幼蟲象徵著生命的誕生,蛹可以看作是原生命的死。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墓葬喜歡隨葬木俑,泥俑,實際上原意應該就和蠶蛹有關係。至於蠶蛹的化蝶飛翔解釋就更多了,象徵著人的靈魂自由昇天,或者身體的羽化成仙,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人習慣用絲織物來包裹屍體,這就等於把逝者做成了一個人為的繭子。有一個成語叫“作繭自縛”,實際上本來的意思是說作繭自縛有助於逝者的靈魂昇天或者身體的羽化。簡而言之,我們的古人從卵,幼蟲,蛹,成蟲的這個過程中間聯繫起來,思考了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也就是生死和重生。以這個為基礎,我們又發展出了很多和蠶有關的神秘文化。隨之我們知道,蠶賴以為生的桑,桑樹因此也變得十分地神聖,比方說在古代就有男女幽會於桑林,然後祭神求子的習俗。

古代歐洲為什麼稱中國為Serice?絲綢之路如何聯繫東西方文明?

至於絲綢經濟在中國古代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那就更不言而喻了。比如古代土地制度中間有專門的桑田;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中間有專門的絹稅;中國古代的貨幣制度中間有的時候還有絲綢貨幣;古時候的人家常在房前屋後種植桑樹和梓樹,所以後來“桑梓”成了故鄉的代名詞。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絲綢補給供應內需,而且大量地出口世界各地。歸納一下,既然養蠶織絲,以我們中國最好,最早,而且長期唯一,中國又擁有豐富的蠶桑文化和重要的絲綢經濟,那麼稱中國為“絲國”就可以說是名副其實了。

桑蠶如何從中國流向國外

古代的中國政府是嚴禁桑樹和蠶種出口的,植桑,養蠶,繅絲的技術也是嚴格對外保密的。這樣可以理解的原因,控制絲綢貿易獲取一定的利潤。但是畢竟防不勝防,種子還是流失了,技術也洩密了。至於有關的過程,現在記載的有三種不同的版本。記載的第一種版本見於公元6世紀中葉,希臘歷史學家柏羅科劈斯的記載說有幾位印度僧人抵達了居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覲見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是526年到556年在位,正好是6世紀的中期。先給皇帝普及了一番絲的常識,是這樣說的“

產絲者乃一種蟲也,絲自口中天然吐出,不須人力,欲由其國取蟲羅馬斷不可能,然有法可孵化之也。”這幾個印度僧人又說他們曾經住在賽里斯國,還把蠶種秘密帶回了印度,只要皇帝肯付出鉅額的報酬,他們可以把蠶種取來,這樣東羅馬帝國就不必再從波斯人或者其他國家和民族那裡花費巨資來購買絲貨了。查士丁尼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於是這幾位僧人回到印度取來蠶種並且教會了羅馬人養蠶織絲的技術。這是第一種版本的記載。

第二種版本見於公元7世紀初,東羅馬帝國曆史學家梯俄方內斯的記載。同樣是說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為的時候,有位曾經住在賽里斯國的波斯人把幾個蠶繭秘藏在竹子做成的手杖裡面,然後成功地矇混出關來到了君士坦丁堡,傳授了羅馬人養蠶,織絲的方法。這是第二種記載。

古代歐洲為什麼稱中國為Serice?絲綢之路如何聯繫東西方文明?

第三種版本見於公元7世紀中葉,唐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說在現在我們中國的新疆和田一帶,古代有個國家叫瞿薩旦那國。這個瞿國的國王聽說東國有桑蠶,就派使者前去求取,但是東國國君“秘而不易,嚴敕關防,無令桑蠶種出也”。瞿國的國王沒有取到蠶種,於是又換了一個方法,轉向東國求婚,東國國君答應了。到了迎娶公主的時候,瞿國的專使對公主說“我國素無絲綿,桑蠶之種,可以持來,自為裳服”,公主想想也有道理啊,於是偷偷地準備了一些桑蠶的種子藏在自己戴的帽子的裡層。等到出關的時候,關防的官兵到處都搜遍了,唯獨公主的帽子沒有敢搜。這樣桑樹和家蠶的種子就被帶到了瞿薩旦那國,留在王城東南五六里路一個叫鹿射的地方。沒過多久,這個地方就桑蠶遍地了。當玄奘取經的時候路過這裡,曾經參謁過鹿射寺,還親眼見到了幾株最早的枯老的桑樹。

值得強調的是,以上的三種版本儘管存在很多的不同,但是所印證的史實卻是一樣的,那就是在直接或者間接傳播到域外之前,桑樹,家蠶以及羊蠶,繅絲的方法本是中國獨有的。因為這些記載裡的賽里斯就是西方語文中對我們中國的他稱,而東國是印度以及佛教文獻中對我們中國的稱謂。我們通過上面這三個故事還能夠感到在域外,甚至在中國的西域邊疆,絲是神秘的東西,絲綢是貴重的商品。其實正是因為絲的神秘和絲綢的貴重,所以邊疆和域外才會孜孜以求,想方設法地想得到,也才有了我們中國的有一個域外的他稱Serice。

絲綢如何跨越千山萬水

蠶絲神秘,因為技術保密,絲綢很貴,因為貿易的艱難。貿易的艱難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絲綢輸入地的需求量大,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古羅馬國,包括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先是羅馬人最初見識絲織品竟然是緣於一次刻骨銘心的慘敗的戰役。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率領著7個軍團大約四萬人殺向東方,在今天西亞的沙漠的深處這支羅馬軍隊陷入了安息人的重重包圍當中。到了決戰的那天,時當正午的時候,安息人突然展開了絲綢製成的彩色軍旗拼命地搖晃揮舞。這些軍旗在陽光之下耀眼刺目,羅馬軍隊還以為是新式武器,頃刻之間驚慌失措,再加上羅馬軍隊已經疲憊不堪,所以他們很快奔潰了。四萬多人中間兩萬多人被殺,一萬多人被俘,克拉蘇被殺,安息人大獲全勝,這就是著名的“卡而萊戰役”。

古代歐洲為什麼稱中國為Serice?絲綢之路如何聯繫東西方文明?

我們知道羅馬軍團的戰鬥力是非常厲害的,這是一次慘敗,而這次慘敗和絲綢有關係。我們知道絲綢做旗子是非常合適的,絲綢旗子在迎風之下是獵獵作響。有趣的是,在這次戰役之後,羅馬人很快熟悉了絲綢,並且以使用絲綢為時髦,絲綢在羅馬上層社會的流行可謂相當迅速,以至於公元14年,羅馬元老院專門出臺了禁令,禁止男性臣民穿著絲綢服裝,而且對婦人的使用也做出了種種限制。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這種絲綢的衣料過於昂貴,大量的消耗了羅馬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當時有羅馬史學家說把國庫幾乎都掏空了。另外一方面有的絲綢服裝穿上去以後太過通透,好像裸體一般,穿了跟沒穿差不多, 有傷社會的風化。然而儘管如此,習慣揮霍無度,樂於展示人體美的羅馬的男女對於絲綢的喜好仍然有增無減。羅馬人後來又瞭解到了這種漂亮的織物不是安息的,而是來自遙遠的東方國家賽里斯。

第二點絲綢輸入地和輸出地之間距離遙遠。絲綢是如何從東方的賽里斯來到了西方的國家呢?這聯繫著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我們知道是20世紀以前溝通歐亞非大陸主要交通路線的統稱,由於其中流通的大宗的商品,影響最大的商品是絲綢,所以名為“絲綢之路”。廣義來說“絲綢之路”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橫貫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的道路,又稱“草原之路”,它從中國的華北出發,越過戈壁沙漠到蒙古高原,然後再從這裡穿過西伯利亞森林地帶以南的廣闊的草原,最後到達鹹海,裡海,以至黑海,這是“草原之路”,最北面的一條。

第二類是經過中亞沙漠地區中點點綠洲的道路,又稱“綠洲之路”。是以中國的陝西的關中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再往西穿過塔里木沙漠北面或者南面的通道,然後再越過帕米爾高原的北面的通道或者南面的通道,再西進到中亞,西亞,歐洲乃至於北非。

第三類也稱“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華南為出發點,經過東南亞,斯里蘭卡,印度,而達到波斯灣,紅海,這條道路後來又稱“陶瓷之路”。因為唐代以後,中國的陶瓷製品大多經過這條海路,銷往世界各地。

古代歐洲為什麼稱中國為Serice?絲綢之路如何聯繫東西方文明?

“絲綢之路”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有北面的“草原之路”,有中間的“綠洲之路”,還有南邊的“海上絲綢之路”。當然在以上三種絲綢之路中間,最常用的道路也是狹義的“絲綢之路”就是我們上面說的“綠洲之路”。“綠洲之路”的歷史非常悠久,可能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基本貫通了。中國的絲綢正是通過這條“綠洲之路”穿過茫茫的戈壁,越國無垠的沙漠,翻過高山,趟過大河,克服重重的地理障礙,流向中亞,西亞,歐洲乃至北非的。然而另一方面,從起點陝西的關中到終點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和城市,地理距離實在是遙遠。

第三點原因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絲綢貿易的中間環節加價嚴重。從亞歐大陸東端的中國到西段的地中海沿岸,絲綢貿易基本上不可能直達,這不僅是因為地理距離的遙遠,而且更是由於各路中間商的利益考量,那些橫亙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各條“絲綢之路”上的國家,民族,販運者,通過層層加碼,步步提價,過境抽稅,壟斷了絲綢貿易,獲取了鉅額利潤。我們可以說實際上在原產地中國,絲綢並不是特別貴重,到了西方的羅馬,希臘,為什麼就這麼貴呢?關鍵在於中間商的提價,抽稅。

西方人認識絲綢如同“霧裡看花”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梳理西方人的絲綢的認識的歷史,就會發現很有趣。公元前1世紀,羅馬詩人維吉爾,在他 的《田園詩》裡面寫道“賽里斯人從他們那裡的樹葉上,採集了非常纖細的羊毛。”再到公元前後的希臘學者斯脫拉波在他的《地理學》中間寫道“由於氣候酷熱的原因,在某些樹枝上長出了羊毛。人們可以利用這種羊毛製成漂亮而纖細的織物。”這是公元前後。再稍微晚一點,到了公元1世紀,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這本書中間寫下了一段關於賽里斯國產絲和貿易的著名的文字,這段文字非常有名,是這樣說的:

賽里斯國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於樹葉上,取出,溼之以水,理之成絲。後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富豪貴族之夫人嬌媛,裁成衣服,光輝奪目。由地球東端運至西端,故極其辛苦。賽里斯人舉止溫厚,然少與人接觸,貿易皆待他人之來,而絕不求售也……(羅馬)奢侈之風,由來漸矣。至於今代,乃見鑿通金山,遠赴賽里斯國以取衣料。

看來到了公元1世紀的時候,希臘的地理學家還以為絲本是樹上的羊毛,羅馬的博物學家還認為絲生於樹葉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公元2世紀中葉的時候,西方人對絲的認識總算進步了一些,比如希臘學家包撒尼雅斯在《希臘紀事》這本書裡面說::

賽里斯人用織綢緞之絲,則非來自植物,另有他法以制之也。其法如下:其國有蟲,希臘人稱之為塞兒(Ser),賽里斯人不稱之為賽兒,而別有他名以名之也。蟲之大, 約兩倍於甲蟲。他種性質,皆與樹下結網蜘蛛相似。蜘蛛八足,該蟲亦有八足。

賽里斯人冬夏兩季,各建專舍,以蓄養之。蟲所吐之物,類於細絲,纏繞其足。先用稷養之四年,至第五年,則用青蘆飼之,蓋為此蟲最好之食物也。蟲之壽僅有五年。蟲食青蘆過量,血多身裂,乃死。其內即絲也。

雖然包撒尼雅斯的認識比普林尼更進了一步,終於知道了絲和蟲有關係,但是對一些細節仍然把握不清,以至於多有謬誤。總結一下,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蠶絲有了明確的而且真實的認識還是要等到公元6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通過非正常渠道,取得了中國的蠶種,並由此開創了自己的養蠶絲織業以後,才知道是怎麼回事。西方有了自己的絲織業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養蠶,繅絲從此不再神秘。既然神秘的光環去掉了,於是我們發現,從公元6世紀以後,外國人稱呼中國為賽里斯的現象越來越少,賽里斯國的稱呼已經成為了歷史。

古代歐洲為什麼稱中國為Serice?絲綢之路如何聯繫東西方文明?

我們上面回顧了中國被稱為賽里斯國的這段歷史。通過這樣的回顧和梳理,總結,會讓我們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正是源於不可思議的中國絲綢和神秘的中國的蠶絲,為了標明,強調蠶絲和絲綢的產地,所以古希臘人稱絲為Ser,稱中國為Serice,稱中國人為Seres。古代羅馬等國對於中國的類似稱呼也都因此而產生。作為中國的他稱,Serice使用的時間大概起自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在這超越千年的漫長時間裡,“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中國的絲綢和Serice這個偉大的稱呼傳遍了世界各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