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本土文化岌岌可危,方言逐渐消逝

本人90后来自五县,来嘉兴市区工作生活2年多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2年当中几乎从没听见任何嘉兴年轻人讲嘉兴话,偶尔传来的亲切方言都来自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商场里,马路上,似乎本土方言已经绝迹,我所听到的年轻人讲方言,更多反而是来嘉兴做工的四川河南人讲着一口四川话河南话!

当年高考毕业来嘉兴市区玩,还能听到不少乡音,五县两区方言大致相同,即便口音用词有些区别也完全不妨碍沟通交流。大学在北方,碰到学校里的吴语区同学,无论是嘉兴的还是苏州,亦或宁波无锡,大家在一起都能时不时以方言交流,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工作了几年后来到嘉兴市区,猛然发现当今世道已然大变,中国东南三大方言区(吴语区-主要是苏南上海浙江,闽语区-福建,粤语区-广东广府民系)以吴语区最为式微,甚至有些95后已经不怎么能说流利方言,00后更是只能听懂不会说,至于10后,连听懂都成问题!一张调查图显示:

嘉兴本土文化岌岌可危,方言逐渐消逝

整个嘉兴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知道嘉兴的朋友你们发现没,现在的家长全部和小孩讲普通话,刚出生就以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连双方家长五六十岁的父母也操着一口蹩脚的洋泾浜普通话。

对于语言濒危程度,国际上有这么个评判标准:

濒临危险的语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2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

严重危险的语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4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和年轻人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

吴语-嘉兴话明显属于濒临危险的语言,再过10年很可能就成为严重危险的语言。一栋上百年的老房子都能成为文物保护关注对象,那么一门说了上千年的语言呢?难道就听之任之甚至自我阉割地进行毁灭?目前学校教育的普通话,也不过是河北滦平县的方言而已。现在的家长,宁可让自己孩子从小去学英语,感受双语环境,也不教孩子半句本地方言,试想,一个外国人的语言已然压过了母语成为“高大上”的代表,这种数典忘祖阉割自己本土文化的行为,放眼全世界纵横上下五千年也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差可比拟!

十分想问问80/90后,甚至70后的本地父母,你们都是在亲切的方言环境中长大的,有农村田地里祖辈的教诲,也有城区巷道里街坊的欢声笑语,难道对家乡的本土文化就没有一点感情,很多90后本地夫妻之间也不说方言,更不用说他们的孩子。

从小学校教育说方言是“不文明”的表现,导致新新一代方言都说不出口。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吃饭,方言你来我往其乐融融,突然不会方言的小孩子开口普通话,结果一家人都跟着说普通话,这样搞笑的事情现在已经成流行,与其一家人都说普通话,为什么不教方言呢?曾经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与嘉兴话很相似,明清时期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吴音最流行的时候,有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

主持人汪涵说的好:普通话能够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则让你记住你从哪里出发。说方言,并不意味着不说普通话影响各地交流,8090后从小说着方言长大后还不是在各自岗位工作,创造经济,方言普通话本身就是并行不矛盾的。此外,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刻意去学好普通话的说法,电视传媒,学校,广播到处都是普通话,就连老人也能以普通话交流,留给方言的空间已经几乎没有!从小说方言,到了学校自然会说普通话,与会方言的同学也可以偶尔方言交流,出了校门在家里就说方言,根本不会影响普通话学习,8090这一代就是这么过来的,都能说好普通话学好各门课程。

方言是一个地方一群人的文化印迹,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吴语保留了古汉语中非常多的特征,现代普通话只有三声四调,入声早已在蒙古人铁骑入侵下消亡,语言大变样出现了太多的同音字。吴语却保留了清浊音,入声,甚至嘉兴不少地区还分尖团(具体可百度,在此不做细说)声调6-8个,古汉语有四声八调。不少发音也因历史上多次北方移民保留了古时候的汉字发音,比如分别用普通话和嘉兴话读读下面这首诗:

白居易-食笋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小伙伴们,你们发现窍门了吗?

最后希望各位嘉兴本地的朋友们重视起来,别让乡音葬送在我们这几代人手里!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有不少这一类的知识和推广,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