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小時候說到縣城梅山鎮,熟不知真正的縣城卻在金家寨。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金寨鎮地處全縣中心,約建於唐末,古名金釵鎮,一說為欽差鎮,後因有人在此立寨,又為金氏聚居之地,稱金家寨。東大街後山有磚石結構寶塔,俗稱錐子閣,共11層,建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民國28年(1939)為防日本侵略軍作為轟炸目標而拆。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金寨鎮北依史河,船舶可直放三河尖入淮河,後河道逐漸淤塞,僅通排筏。陸路有人行大道。鎮北史河邊有“觀音洞”,原為天然石洞,民國26年經人工開鑿,可容50餘人,人稱小南海。從洞邊拾級而上,有藏經處,名觀音閣,門前對聯為“曲徑通幽處,洞開別有天”,額題“南海春深”。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鎮區老街沿史河傍山建築,住房多單層小瓦磚木結構。街道用卵石或石塊鋪砌,主街名勝利街,寬約3米,長約1公里,小街巷9條,寬1米餘,長度100~200米。史河邊有上碼頭、下碼頭各1處,毛排多泊上碼頭。建縣後,雖為立煌縣政府駐地,但未進行建設,人口約3000人左右。民國25年3月,省、縣投資9萬元興建城牆,抗日戰爭開始後停建。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立煌縣動員大會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民國27年6月,安徽省政府遷駐金家寨。縣政府駐年底,至六安公路修通,山區閉塞的局面有所改觀。次年2月設金寨鎮公所,四周增設小南門、水西門、介石門和金釵門。省政府遷駐期間,人口最多時達8.1萬人,鎮區擴延至船舫街、塔子河、包公祠、石稻場、戴家嶺並向古碑衝發展,蜿蜒10餘公里。主要街道有中山路、中正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幹部路、馹運路等。中山路寬約6米,其餘道路寬約3米。商業中心位於中山路的龔家畈至戴家嶺間,時稱“十里長街”。有軍校同樂會、新生俱樂部、立煌大戲院等公共活動場所。民國30年2月,磚木結構的中山紀念堂落成。12月,建立煌發電廠。新發展的地區,習慣稱為“新街”,總面積有20多平方公里,但建築分散。省、縣黨政軍警部門駐於段家灣、柯家灣、餘家灣、洪家灣、姜家灣、紅石巖、張家畈等山坡灣地。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金家寨舊址

民國32年1月2日,日本侵略軍陷金家寨,大肆燒殺,街道和機關單位建築被焚燬,僅中山紀念堂和三、四個單位倖存。劫後,省直屬各單位在餘燼中重建,規模大為縮小。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民國34年冬,省政府遷合肥,寄籍客商先後返遷,人口驟降至5000人左右。民國36年,從桂家灣至戴家嶺一帶房屋拆除。1949年解放時,新街僅剩包公祠、菜市場長約500米左右的街道,為金寨縣人民政府駐地。1953年,人口3976人。

「揭秘」曾經最繁華的金寨縣城—金家寨

原金寨地圖

後梅山水庫興建,金寨鎮成為淹沒區,1954年秋開始移民,分別遷至梅山、古碑等地。1955年6月,縣城遷移至梅山鎮,1956年4月,金寨鎮沒入水庫區。淹沒原縣城金寨鎮和楊灘、裂石店、胡店、三合、塔子河、丁家埠等小集鎮。當地的老人回憶金家寨相當繁華。回想當年記憶猶新。至今流傳。

三十三間瓦屋,

經百年風雨,

歷三朝寒暑,

祖輩艱難創基業,

父輩紅軍踏征途,

十二年國共縣衙,

抗戰時安徽省府。

任憑風雲變幻,

唯有老宅仍如故,

可嘆那,為了根治淮河,

終沉梅山水庫。

看如今,碧波萬頃遮不住,

難忘馬家老宅故土。的詩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