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坦克的誕生過程可謂家喻戶曉,而自行火炮的源起就不那麼為常人所知了。其實第一種現代意義上的自行火炮就是在第一種量產型坦克英國MK.I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Gun Carrier Mk.I)。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安裝6吋榴彈炮的MK.I型火炮運載車

一戰時期塹壕和彈坑密佈的環境造成了戰場上的僵局,步兵付出巨大代價突破對方防線後也同時失去了己方炮火的掩護。馬拉炮車和輜重車在炮火覆蓋的泥濘戰場上前移甚至比步兵還困難,無法跟上進攻的節奏,因此很多精心準備的戰役發起不久後就在對方反擊下形成拉鋸。

MK.I型坦克投產後,由於預計這種武器能夠打破戰場僵局,可以將進攻推進到更深遠的縱深,因此對支援的要求也將更為迫切。在生產廠家大都市鐵路貨車有限公司(Metro-Cammell)供職的工程師約翰·格雷格少校提議在坦克基礎上開發一種有裝甲保護的機械化自行火炮,可以緊隨突破的坦克和步兵穿越戰場地形,並及時提供支援。為此他找到小遊民和MK.I型坦克的設計師沃爾特·威爾遜少校,利用MK.I型坦克的部件開發出了新式的火炮運載車,1917年3月3日原型車進行了測試。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未安裝裝甲駕駛艙的原型車

雖然最初的思路是利用履帶式底盤的越野能力穿越戰線將火炮組送上一線,但格雷格等人的想法明顯更進了一步,他們希望在必要的情況下火炮能夠直接在運輸車上開火,就此決定了新型火炮運載車的總體佈局。如果說菱形坦克的外形和後世坦克區別較大的話,新型火炮運載車從正面看倒和後世的一些自行火炮頗有相似(坦克世界的玩家對這種外形肯定不會陌生)。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MK.I型火炮運載車前視

為了佈置火炮平臺,MK.I型火炮運載車削去了MK.I型坦克的上層建築,過頂履帶也被壓縮到了平臺以下的位置。運輸火炮的時候需要先拆去炮輪,然後用捲揚機和滾筒沿車首坡道將炮架倒著拖上平臺,火炮炮輪則被固定在車體兩側。到達目的地後需將火炮放下,然後重新組裝炮輪。

在火炮平臺兩側設置了兩個獨立的裝甲駕駛室,左側為駕駛員,使用方向盤操作;右側為負責右側分動箱的剎車員,使用操縱桿。在車體後部是凸起的長方形裝甲箱體,除發動機外還能容納8名炮組人員。而火炮所需的彈藥則被堆積在駕駛室和裝甲箱之間,中間留出炮架位置供炮手操炮所用。這裡不能不說是設計上的一個疏漏,在全車裝甲化的情況下,最危險的彈藥卻毫無裝甲保護,在實戰中MK.I型火炮運載車將為此嚐到苦果。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MK.I型火炮運載車三視圖

每輛MK.I型火炮運載車定員為4人,包括車長、駕駛員、剎車員和機械師。因為本人所見的資料來源均語焉不詳,我認為車長和機械師的工作位置很可能是在後部裝甲艙內。以一戰時坦克內部的噪音和通訊水平,這種4人分置3處的佈局在實戰中的配合難度係數不小。

MK.I型火炮運載車使用與坦克相同的105馬力戴姆勒發動機,動力經傳動軸輸送到前部的變速箱,再通過鏈條傳遞到後部的驅動輪上。變速器與MK.I型坦克相同,有兩個前進檔和一個倒檔。在車尾後同樣安裝了一對轉向輪,但在投入實戰後不久就取消了這個畫蛇添足的裝置。該車最大時速為6千米,航程約38千米。不要小看這個6千米的時速,要知道二戰蘇軍廣泛使用的牽引重炮的拖拉機也無非這個速度。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安裝60磅野炮的MK.I型火炮運載車

與MK.I型火炮運載車配套的火炮有兩種,一種是6吋(152.4毫米)榴彈炮,另一種是60磅(127毫米)野戰炮。在運載火炮的同時,該車還能攜帶64發彈藥。按照設計,兩種炮都應該具有車上射擊的能力,但試驗中發現只有6寸炮能在車上開火。我估計可能跟火炮後座距離和後座力有關。除火炮外,每輛炮車還配備一挺機槍以用來自衛。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火炮搭載示意圖

MK.I型火炮運載車自重為27噸,搭載6吋榴彈炮時全重31噸,搭載60磅野戰炮時則為34噸。

1916年5月,MK.I型火炮運載車的設計獲得總司令部的批准,其後卻被軍械委員會拒絕,官司一直鬧到軍需部長勞埃德·喬治那裡。最後勞某拍板購買50輛,但訂單卻給了基特森公司,含47輛炮車和兩輛搶救車。這批車輛在1917年至1918年初生產完畢,費用為炮車168000英鎊加上搶救車10000英鎊。

MK.I型火炮運載車的搶救型去掉了前部駕駛艙,在後部裝甲方艙上設置了略高的駕駛室,在前部平臺上佈置了簡易起重機,由運載車發動機提供動力;1917年12月份又改裝了第三輛搶救車,這輛車上安裝了一臺蒸汽起重機,從其體積看極為誇張,似乎不是用於前線的。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MK.I火炮運載車改裝的搶救車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超巨大的蒸汽起重機

1917年8月,陸軍部編號為GC100的MK.I型火炮運載車原型車首先在比利時參戰,當時正是第三次伊普雷斯戰役期間。戰鬥中火炮運載車將一批60磅野戰炮和數百噸炮彈運上了前線。在戰役中MK.I型火炮運載車搭載6吋榴彈炮試驗了打了就跑的戰術,成功迷惑了德國反擊炮火。在實戰中火炮運載車的運輸能力更受軍方矚目,一輛火炮運載車在不運載火炮的情況下能夠一次運輸130發炮彈或7噸物資,相當於290人的人力運輸隊。

隨著越來越多的火炮運載車到達前線,於當年9月6日成立了第一火炮運載車連,至康佈雷戰役開始時,共有7輛MK.I型火炮運載車在前線作戰。1918年又編成了第二火炮運載車連,但這兩個連都於當年6月改編為運輸連。因為火炮運載車在崎嶇地形上的運輸能力過於重要,以至於什麼車上開炮之類的已經變成了細枝末節。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 注意彈藥完全裸露在外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在前線的火炮運載車

從戰場記錄上看,火炮運載車的表演也確實非常出色。戰鬥開始後,這些車輛運載著火炮、彈藥和步兵補給品緊隨戰鬥部隊向前,回程的時候又能帶走大量傷員,12毫米裝甲使其能夠穿過敵方火力控制區。在18年7月的哈默爾戰役中,一輛火炮運載車一次運送了133卷帶刺鐵絲網、450個螺旋樁(鋼筋擰成的帶環尖樁,用作帶刺鐵絲網支架)、45張波紋鐵板、50罐水、150枚迫擊炮彈、10000發子彈和20箱手榴彈。在後勤需求不迫切的地區,火炮運載車還被當作輔助坦克使用,用機槍掃蕩被佔領地區的殘餘德軍。

1918年8月的亞眠戰役期間,第二火炮運載車連曾使用搭載6吋榴彈炮的火炮運載車在夜間對德軍陣地進行遊動炮擊,在黎明前撤出前線。還有幾次攻擊是由火炮運載車搭載多管李維斯拋射器在夜間向德軍陣地發射燃燒彈,這種拋射器口徑為8吋,射程僅200米,有點類似於俗稱的“沒良心炮”。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該車更多的時候專用於運輸

火炮運載車最慘重的損失也是在此期間發生。8月6日至7日夜間,配屬澳大利亞軍隊的第一火炮運載車連向前線運輸彈藥,一發德國炮彈恰巧引燃了一輛車的偽裝網,結果引發德軍大規模炮擊。由於彈藥存放位置裸露在外,在炮擊中引起了連環殉爆,22輛車中僅3輛逃出生天。

1917年還推出了改進的MK.II型火炮運載車設計,發動機功率提高到150馬力,改為從後部坡道將火炮牽引到車頂平臺馱載,不再要求車上射擊能力。但這種型號只是建造了概念模型,並未進一步發展。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MK.II型概念模型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MK.I型火炮運載車和後世的自行火炮在設計思路上還是有一定區別。它的車和炮以及人員都是分屬不同單位,主要著眼於運輸功能,火炮射擊只是次要的能力。而當時的坦克性能也不支持大縱深的獨立作戰,支援火炮只需要移動較短距離放列即可,這也限制了該車作為自行炮能力的發揮。

這種將完整的火炮架到炮車上又能取下使用的做法在後世似乎只有二次大戰中德國的一些自行火炮,至少我印象中現代自行火炮中沒有采用類似形式的了。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德國野牛式重步兵炮是連炮帶輪直接架上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