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快速"級戰列艦

建造背景

英國

下錨時的"快速"號

1901年底,智利和阿根廷處於戰爭邊緣,智利擔心其海軍能否對抗阿根廷當年早些時候從意大利訂購的"裡瓦達維亞"號和"馬里亞諾·莫雷諾"號裝甲巡洋艦。當時,"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愛德華·裡德爵士因健康原因正在智利,並會見了智利海軍官員,討論了購買或建造兩艘高速戰列艦以及在低排水量下配備強大武器的想法。購買現有船隻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選擇,因此智利人要求裡德設計這些船隻,並在英國建造。1901年,智利下令將這些船隻命名為"孔斯蒂圖西翁"號和"利伯塔德"號,前者由埃爾斯威克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承建,而後者由維克斯的巴羅因弗內斯造船廠建造。

這兩艘戰艦相當於英國標準的二級戰列艦,結構輕巧,武器與裝甲以英國標準佈置。事實上,“快速”號在服役期間遭遇結構缺陷,需要加固船體,但“凱旋”號沒有這樣的問題。智利要求這兩艘戰艦能使用塔爾卡瓦諾(Talcahuano)的船塢。因此在相同排水量的情況下,她們比英國標準建造的船隻更長,更窄。桅杆、錨、以及彈藥艙和彈藥輸送機的佈置也不同於英國標準。

5月份,作為結束阿根廷和智利之間接近戰爭緊張關係的協議的一部分;阿根廷將在意大利建造的兩艘裝甲巡洋艦賣給了日本。智利也將兩艘戰列艦於1903年初出售。雖然英國並不完全對這兩艘船感興趣,但國際政治佔據了優先地位:當沙皇俄國提出購買這兩艘船時,英國人越來越擔心"快速"級可能被用來對付他們的新盟友日本。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英國於1903年12月3日以2432000英鎊的價格購買了這兩艘智利戰艦。

雖然這兩艘船是按照智利而不是英國的標準設計的,但不需要對設計進行重大修改,只用在建造過程中進行一些小的修改即可。她們都於1904年6月完工,並在皇家海軍服役。其中"孔斯蒂圖西翁"號改名為"快速"號,而"利伯塔德"改為"凱旋"號。

英國

姐妹艦"凱旋"號

規格參數

"快速"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為12370噸(12175長噸),滿載排水量達到14060噸(13840長噸)。船體總長度為144.9米(475英尺3英寸),最大艦寬21.7米(71英尺1英寸),滿載吃水深度為8.7米(28英尺6英寸)。

在1914年,艦上編制有803名軍官和士兵。"快速"級由於平衡舵和優化的船型使舵更有效,所以她們相當靈活。也是最後一型使用通風罩服役的英國戰列艦。

英國

1908年前後在錨地的"快速"號

動力系統

"快速"級戰列艦使用兩臺四汽缸倒置立式三膨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雙軸驅動。擁有12臺亞羅鍋爐在20千克/平方釐米(280磅/平方英寸)的工作壓力下為引擎提供蒸汽。動力系統可以產生12500馬力,能使戰艦達到19.5節的設計速度。實際上,這兩艘船的輸出功率比預期的更大,在海上試航期間,兩艘船的航速都超過了20節。這讓她們成為皇家海軍在完工時航速最快的戰列艦,但她們的持續航速略低於老式的"鄧肯"級戰列艦。

船上可以攜帶2081噸(2048長噸)的煤炭。預計可以讓船以10節的巡航速度,航行6210海里。但實際上,她們的航程可以達到12000海里。

英國

"快速"級線圖

武器裝備

"快速"級的兩艘船都安裝了4門45倍徑254mm(10英寸)主炮,安裝在船體上層建築的前後兩個炮塔中。雖然製造商有所不同,但性能大致一樣。都使用227公斤(500磅)重的炮彈,每門炮配備90發炮彈。炮口初速810米/秒(2656英尺/秒),最大仰角13.5°,射程為13500米(14800碼)。據稱,"快速"號的Mk-VI型主炮射速為15秒一發,而"凱旋"號的Mk-VII型主炮則為20-25秒一發。皇家海軍認為,10英寸的炮彈太輕,無法有效對抗現代戰列艦;它們可以擊穿最新的德國和俄羅斯戰列艦的裝甲,但不能穿透裝甲更好的戰列艦法國戰列艦。所以,她們成了最後一型裝備這種主炮的英國戰列艦。

艦上的副炮火力十分強大,是唯一一型安裝了50倍徑7.5英寸火炮的英國戰列艦。這些火炮的類型與後來英國巡洋艦上安裝的7.5英寸火炮不同。其中十門裝在主甲板的中央裝甲堡中(每舷5門),因為佔據了太多甲板空間而受到批評。另外四門安裝在上層甲板與前桅和主桅並排的船艙中。但問題是,它們在滿載排水量時,離水面只有3米(10英尺)高。在高速或惡劣天氣下,當她們在海上橫搖超過14°時就無法使用。這種火炮使用91公斤重的炮彈,射速4發/分。炮口初速848米/秒(2781英尺/秒);在15°的最大仰角時,射程約為13000米(14000碼)。

最初,船上使用14門QF 14磅Mk I或Mk II速射炮抵禦魚雷艇的襲擊。它們發射6.4公斤(14磅)重的炮彈。經過改裝後,可以使用英國標準的76mm(3英寸)6.7公斤(12.5磅)重的炮彈。每門炮備彈200發,炮口初速777米/秒(2548英尺/秒)。

另外,船上還裝備了2具450mm(17.7英寸)的水下魚雷管,舷側各有一具。一共攜帶九條魚雷。

英國

即將完工的"凱旋"號

裝甲防護

"快速"級的裝甲佈局與"鄧肯"級的大致相當。水線處主裝甲帶由178mm(7英寸)厚的克虜伯水鋼(KCA)組成。它有2.4米(8英尺)高,其中1.6米(5英尺3英寸)在正常排水量下低於水線。在船體前後51-152mm(2-6英寸)厚的斜艙壁處,裝甲帶裝甲與炮座相連,並繼續延伸,但厚度有所減小。它與炮座並排的地方有六英寸厚,但在炮座前後處減為兩英寸。它向船頭延伸到船首的丁字形衝角;向船尾直到舵機處,並在76mm(3英寸)的橫艙壁中終止。舷側7英寸厚的上層裝甲覆蓋在船舷的兩個主炮座之間,一直到上層甲板的高度。在上甲板的副炮塔也由7英寸厚裝甲來保護正面和側面,後部也用3英寸厚的裝甲板圍起來。主甲板上的7.5英寸炮被25.4mm(1英寸)的篩網隔開。煙囪上有12.7mm厚(0.5英寸)的裝甲板,保護它向下延伸至尾部。一層1英寸厚的縱向隔板將主甲板的7.5英寸副炮沿中心線隔開。

主炮塔正面厚229mm(9英寸),側面和後部厚203mm(8英寸),頂部厚51mm(兩英寸),保護炮手的瞄準罩有38mm(1.5英寸)厚。在上層甲板上的主炮座正面有254mm(10英寸)厚,後部有8英寸厚。低於上甲板的部分,它們分別減少到3英寸和2英寸。司令塔正面有11英寸(279mm)的裝甲,後部有8英寸的裝甲。中央裝甲堡內的甲板裝甲厚度從1英寸到1.5英寸不等。在裝甲堡外面,下層甲板有3英寸厚,傾斜著與水線裝甲的下部相接。海軍歷史學家R.A.Burt評估了他們裝甲防護的最大弱點是上甲板下部的炮塔裝甲厚度的減少。他認為這使得船上的彈藥艙容易受到炮座附近的跳彈的襲擊。

英國

正在炮擊奧斯曼陣地的"快速"號

服役經歷

"快速"號(Swiftsure)

1902年2月26日在"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開工建造,1903年1月20日下水,1904年6月完工。造價846596英鎊。

她於1904年6月21日進入本土艦隊和海峽艦隊服役。在1905年6月3日,她與"凱旋"號相撞,螺旋槳及船體尾部受損。1906年6月至7月,她前往查塔姆船塢進行了改裝。1908年10月7日至1909年4月6日,她被派往地中海艦隊服役。這艘船於1912年5月8日被調回本土艦隊,直到1912年9月至1913年3月進行了漫長的整修。她於3月26日重新投入使用,併成為東印度群島站的旗艦。

在1914年9月到11月期間,她從孟買護送印度軍隊到亞丁。隨後,她於12月1日被調往蘇伊士運河巡邏隊,協助保衛運河。1915年1月27日至2月4日,在奧斯曼軍隊第一次進攻蘇伊士運河期間,該船協助保衛運河。隨後在2月28日,她又前往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參與了炮擊奧斯曼帝國防禦工事的行動。1916年2月,她被分配到大西洋第九巡洋艦中隊執行護航任務。1917年4月11日,該船抵達查塔姆,在那裡她解除了現役,併為反潛船提供船員。"快速"號於1917年中期進行改裝,並於1918年2月起用作一艘住宿船。同年晚些時候,該船拆除了武器裝備,以便在擬議的第二次突襲奧斯坦德時使用。然而,隨著戰爭提前結束。她於1920年3月出售之前,曾短暫地用作靶艦。"快速"號在1920年6月18日賣給斯坦利拆船公司,隨後報廢拆除。

英國

參加1908年演習的"凱旋"號

"凱旋"號(Triumph)

1902年2月26日在維克斯的巴羅因弗內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903年1月15日下水,1904年6月完工。造價847520英鎊。

和"快速"號一樣,"凱旋"號於1904年6月21日服役。最初被分配到本土艦隊,後來被分配到英吉利海峽艦隊。1904年9月17日,該船在彭布羅克碼頭附近撞到了輪船的汽笛,受到輕微損傷。第二年,她不小心撞上了她的姐妹艦,船頭也受到了損壞。1908年10月,"凱旋"號在查塔姆船塢接受了一次短暫的改裝,並於1909年4月26日前往地中海艦隊服役。她於1912年5月返回本土艦隊。在1913年8月28日被調往中國艦隊,在香港留作備用。在1914年8月,進行戰爭動員又進入艦隊服役。

"凱旋"號參加了對德國東亞艦隊的追捕和佔領德國在青島的殖民地戰鬥。到了11月,她在香港開始改裝。在1915年1月12日,"凱旋"號啟程參加達達尼爾戰役。1915年5月25日,炮擊達達尼爾的奧斯曼帝國防禦工事時,被在加巴泰佩附近的德國潛艇U21用魚雷擊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