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坦克的诞生过程可谓家喻户晓,而自行火炮的源起就不那么为常人所知了。其实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自行火炮就是在第一种量产型坦克英国MK.I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Gun Carrier Mk.I)。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安装6吋榴弹炮的MK.I型火炮运载车

一战时期堑壕和弹坑密布的环境造成了战场上的僵局,步兵付出巨大代价突破对方防线后也同时失去了己方炮火的掩护。马拉炮车和辎重车在炮火覆盖的泥泞战场上前移甚至比步兵还困难,无法跟上进攻的节奏,因此很多精心准备的战役发起不久后就在对方反击下形成拉锯。

MK.I型坦克投产后,由于预计这种武器能够打破战场僵局,可以将进攻推进到更深远的纵深,因此对支援的要求也将更为迫切。在生产厂家大都市铁路货车有限公司(Metro-Cammell)供职的工程师约翰·格雷格少校提议在坦克基础上开发一种有装甲保护的机械化自行火炮,可以紧随突破的坦克和步兵穿越战场地形,并及时提供支援。为此他找到小游民和MK.I型坦克的设计师沃尔特·威尔逊少校,利用MK.I型坦克的部件开发出了新式的火炮运载车,1917年3月3日原型车进行了测试。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未安装装甲驾驶舱的原型车

虽然最初的思路是利用履带式底盘的越野能力穿越战线将火炮组送上一线,但格雷格等人的想法明显更进了一步,他们希望在必要的情况下火炮能够直接在运输车上开火,就此决定了新型火炮运载车的总体布局。如果说菱形坦克的外形和后世坦克区别较大的话,新型火炮运载车从正面看倒和后世的一些自行火炮颇有相似(坦克世界的玩家对这种外形肯定不会陌生)。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MK.I型火炮运载车前视

为了布置火炮平台,MK.I型火炮运载车削去了MK.I型坦克的上层建筑,过顶履带也被压缩到了平台以下的位置。运输火炮的时候需要先拆去炮轮,然后用卷扬机和滚筒沿车首坡道将炮架倒着拖上平台,火炮炮轮则被固定在车体两侧。到达目的地后需将火炮放下,然后重新组装炮轮。

在火炮平台两侧设置了两个独立的装甲驾驶室,左侧为驾驶员,使用方向盘操作;右侧为负责右侧分动箱的刹车员,使用操纵杆。在车体后部是凸起的长方形装甲箱体,除发动机外还能容纳8名炮组人员。而火炮所需的弹药则被堆积在驾驶室和装甲箱之间,中间留出炮架位置供炮手操炮所用。这里不能不说是设计上的一个疏漏,在全车装甲化的情况下,最危险的弹药却毫无装甲保护,在实战中MK.I型火炮运载车将为此尝到苦果。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MK.I型火炮运载车三视图

每辆MK.I型火炮运载车定员为4人,包括车长、驾驶员、刹车员和机械师。因为本人所见的资料来源均语焉不详,我认为车长和机械师的工作位置很可能是在后部装甲舱内。以一战时坦克内部的噪音和通讯水平,这种4人分置3处的布局在实战中的配合难度系数不小。

MK.I型火炮运载车使用与坦克相同的105马力戴姆勒发动机,动力经传动轴输送到前部的变速箱,再通过链条传递到后部的驱动轮上。变速器与MK.I型坦克相同,有两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在车尾后同样安装了一对转向轮,但在投入实战后不久就取消了这个画蛇添足的装置。该车最大时速为6千米,航程约38千米。不要小看这个6千米的时速,要知道二战苏军广泛使用的牵引重炮的拖拉机也无非这个速度。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安装60磅野炮的MK.I型火炮运载车

与MK.I型火炮运载车配套的火炮有两种,一种是6吋(152.4毫米)榴弹炮,另一种是60磅(127毫米)野战炮。在运载火炮的同时,该车还能携带64发弹药。按照设计,两种炮都应该具有车上射击的能力,但试验中发现只有6寸炮能在车上开火。我估计可能跟火炮后座距离和后座力有关。除火炮外,每辆炮车还配备一挺机枪以用来自卫。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火炮搭载示意图

MK.I型火炮运载车自重为27吨,搭载6吋榴弹炮时全重31吨,搭载60磅野战炮时则为34吨。

1916年5月,MK.I型火炮运载车的设计获得总司令部的批准,其后却被军械委员会拒绝,官司一直闹到军需部长劳埃德·乔治那里。最后劳某拍板购买50辆,但订单却给了基特森公司,含47辆炮车和两辆抢救车。这批车辆在1917年至1918年初生产完毕,费用为炮车168000英镑加上抢救车10000英镑。

MK.I型火炮运载车的抢救型去掉了前部驾驶舱,在后部装甲方舱上设置了略高的驾驶室,在前部平台上布置了简易起重机,由运载车发动机提供动力;1917年12月份又改装了第三辆抢救车,这辆车上安装了一台蒸汽起重机,从其体积看极为夸张,似乎不是用于前线的。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MK.I火炮运载车改装的抢救车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超巨大的蒸汽起重机

1917年8月,陆军部编号为GC100的MK.I型火炮运载车原型车首先在比利时参战,当时正是第三次伊普雷斯战役期间。战斗中火炮运载车将一批60磅野战炮和数百吨炮弹运上了前线。在战役中MK.I型火炮运载车搭载6吋榴弹炮试验了打了就跑的战术,成功迷惑了德国反击炮火。在实战中火炮运载车的运输能力更受军方瞩目,一辆火炮运载车在不运载火炮的情况下能够一次运输130发炮弹或7吨物资,相当于290人的人力运输队。

随着越来越多的火炮运载车到达前线,于当年9月6日成立了第一火炮运载车连,至康布雷战役开始时,共有7辆MK.I型火炮运载车在前线作战。1918年又编成了第二火炮运载车连,但这两个连都于当年6月改编为运输连。因为火炮运载车在崎岖地形上的运输能力过于重要,以至于什么车上开炮之类的已经变成了细枝末节。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 注意弹药完全裸露在外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在前线的火炮运载车

从战场记录上看,火炮运载车的表演也确实非常出色。战斗开始后,这些车辆运载着火炮、弹药和步兵补给品紧随战斗部队向前,回程的时候又能带走大量伤员,12毫米装甲使其能够穿过敌方火力控制区。在18年7月的哈默尔战役中,一辆火炮运载车一次运送了133卷带刺铁丝网、450个螺旋桩(钢筋拧成的带环尖桩,用作带刺铁丝网支架)、45张波纹铁板、50罐水、150枚迫击炮弹、10000发子弹和20箱手榴弹。在后勤需求不迫切的地区,火炮运载车还被当作辅助坦克使用,用机枪扫荡被占领地区的残余德军。

1918年8月的亚眠战役期间,第二火炮运载车连曾使用搭载6吋榴弹炮的火炮运载车在夜间对德军阵地进行游动炮击,在黎明前撤出前线。还有几次攻击是由火炮运载车搭载多管李维斯抛射器在夜间向德军阵地发射燃烧弹,这种抛射器口径为8吋,射程仅200米,有点类似于俗称的“没良心炮”。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该车更多的时候专用于运输

火炮运载车最惨重的损失也是在此期间发生。8月6日至7日夜间,配属澳大利亚军队的第一火炮运载车连向前线运输弹药,一发德国炮弹恰巧引燃了一辆车的伪装网,结果引发德军大规模炮击。由于弹药存放位置裸露在外,在炮击中引起了连环殉爆,22辆车中仅3辆逃出生天。

1917年还推出了改进的MK.II型火炮运载车设计,发动机功率提高到150马力,改为从后部坡道将火炮牵引到车顶平台驮载,不再要求车上射击能力。但这种型号只是建造了概念模型,并未进一步发展。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MK.II型概念模型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MK.I型火炮运载车和后世的自行火炮在设计思路上还是有一定区别。它的车和炮以及人员都是分属不同单位,主要着眼于运输功能,火炮射击只是次要的能力。而当时的坦克性能也不支持大纵深的独立作战,支援火炮只需要移动较短距离放列即可,这也限制了该车作为自行炮能力的发挥。

这种将完整的火炮架到炮车上又能取下使用的做法在后世似乎只有二次大战中德国的一些自行火炮,至少我印象中现代自行火炮中没有采用类似形式的了。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国MK.I型火炮运载车

德国野牛式重步兵炮是连炮带轮直接架上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