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 全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 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 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

濱州市地處黃河下游,屬沿海黃泛平原區,相繼建設了簸箕李、韓墩、小開河、打漁張、胡樓、白龍灣、道旭等引黃灌區,早在1952年12月,山東省就在惠民專區成立了打漁張引黃灌溉局,專門負責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的勘測、設計以及備料和施工的組織籌備工作。

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是全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是山東省開發最早、規模最大的引黃灌溉工程,因灌區渠首引水口原定於蒲臺縣打漁張村而得名。事實上,渠首引黃閘卻在博興縣的王旺莊,而灌區卻名謂“打漁張引黃灌區”,這其中還有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打漁張是黃河下游右岸的一個小村,村志記載,明朝洪武二年張姓三兄弟由直隸棗強縣移民大清河(今黃河)畔建村,因居民多以打漁謀生而得村名。建國初期,屬蒲臺縣,1956年3月蒲臺縣建制撤銷後併入博興縣。

以渠首地命名灌區工程是通常做法,所以,根據最初的設計安排,就以“打漁張灌區”工程初步設計方案上報了國家有關部門。後來,有關部門採納蘇聯專家意見,渠首上移十七公里至“王旺莊”險工段,專家認為這是一段“S”形河道,王旺莊正好處在“S”形河道下端凹岸處,河水直衝引黃閘,能夠多引水,少引沙。而且這裡的水頭比打漁張村附近河段高出許多,控制灌溉面積大。

但因為工程方案早已在國務院備案,不便再作更改了。因此,這個上移到王旺莊的知名大型灌區,就一直保留了“打漁張”的名稱。

1956年3月29日,國家建設委員會正式批准“山東省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初步設計”,並列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重點項目。當年春天,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同蘇聯專家到打漁張灌區進行視察,並確定灌區工程項目的建設事宜。

工程於1956年4月2日正式開工,根據省委統一部署,從惠民、膠州、昌維、泰安等四個專區的20多個縣先後抽調幹部、工人、民工8萬多人參與建設。當年11月30日,灌區建成並舉行了盛大的引黃閘放水典禮大會,至1958年完成灌區建設。

灌區建成之初,在農田灌溉、土壤改良、解決人畜吃水難等方面收到良好效益。在我國引黃灌溉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打漁張灌區引黃閘工程開工興建和竣工之時,舒同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兼濟南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他組織和領導了這一“全省最大的工程”,並題寫了閘名:“山東打漁張灌區引黃閘”,並在之後的歲月裡,經過了1981年的改建和2017年的改建。

以渠首工程為核心,一個國家級的森林公園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極具北國水鄉特色,這就是打漁張森林公園,公園北起黃河,南至引黃濟青沉沙池,東到二乾渠,西與高新區小營街道辦事處接壤。2001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因舉世聞名的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而得名。

公園內森林繁茂,河水澄碧,百鳥鳴唱,野趣濃郁,以“幽、靜、秀、野、怡”為特色,環境優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境內有植物40多科100多種,鳥類有近20科4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綠地20多萬平方米,負氧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1000—1300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以打漁張渠首工程引黃閘為核心,現已形成森林花卉主題公園、自行車驛站、松鼠樂園、汽車露營基地、打漁張引黃閘、水工博物館、博興農業採摘觀光園、雙臺溼地、打漁張水庫及綠道、引黃濟青沉砂池、泰豐林場等特色景觀。

在雙臺村周圍因築烽火臺和黃河大壩用土,形成了大片的窪地和水塘,演變為雙臺天然溼地。溼地內蘆葦飄蕩、野鴨成群、百鳥爭鳴,“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寧靜高遠引得無數遊客駐足忘返。2011年,《血色清河》的抗日場景在此實地拍攝。

打漁張水庫由打漁張第十四條沉沙條渠改建而成,與十三條渠相向而行、交相輝映,是一座原生態水庫,這裡環境優雅、水質清澈,野生魚類多達幾十種。引黃濟青沉沙池又名“思源湖”,黃河水在這裡經過沉澱後,再輸送到青島、煙臺等地。沉沙池因池中黃沙積聚,形成了一個個優美的湖心小島,島上綠樹掩映、蒲葦環繞,成為野生鳥類的絕佳棲息地身臨至此,仿若置身世外,怡然自得。

在這裡,可以欣賞黃河落日的靜美、感受閘群水工的雄壯,暢享怡然田園的悠閒、體會休閒垂釣的樂趣,享受自主採摘的歡樂、體驗綠道騎行的休閒,品嚐百年傳承的美食、體味戶外宿營的野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