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南征北战写下了《武溪深行》,为何没能入选开国功臣二十八宿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因功封新息侯。其老当益壮、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马援是最著名的伏波将军,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马援南征北战写下了《武溪深行》,为何没能入选开国功臣二十八宿


《武溪深行》系东汉军事家、政治家马援作品,本作品描写了武溪的险恶,言简意赅,形象鲜明,让人名将,偏于垂暮之年遭此重挫,其内心之悲慨不难想知。况五溪蛮兵力既少,甲仗落后,根本不是汉军对手,唯凭藉天险气候,岂不益令人愤然不平。故此歌一概略去交战过程,唯独慨叹山川之险。全诗几乎全以唱叹出之,语言朴直真率,而涵概丰富。《柳亭诗话》曰:“‘毒淫’二字,写尽杨广书》、《铜柱铭》等。

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像他的老祖宗刘邦那样“刘庄继承了老爸的遗志,继续推行功臣优待政策,不仅从开国元勋中选出了号称“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还命人为他们画像,并放置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里,以示感念之情。

二十八人中,骠骑将军慎侯刘隆曾因“度田令”风波被免为庶人,但汉明帝仍将他列入云台阁,可见汉明帝对开国元勋有着马援,不但没有进入云台阁中兴名臣画像之列,反而受到谗人陷害,死后蒙受冤名,可就让人纳闷了。

皇帝对马援倚重有余、信任不足,不希望他功高盖世、功高震主;那些平日里被刚正不阿的马援得罪过、顶撞过的小人们更不希望他功成名就、官运亨通。既然皇帝对处理马援有畏难情绪,那么,接下来就该由小人粉墨登场了。梁松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仗着自己是刘秀的女婿,是驸马,是皇亲,所以平日里趾高气扬,做威做福,这让刚正不阿、自恃功劳大的马援有些瞧不起、看不惯。别的官员对梁松点头哈腰、毕恭毕敬,可马援却对他不“感冒”。马援在出兵边塞前,梁松随着百官前去饯行,按说驸马爷亲自前来送行,马援“应当”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架式来才是,可马援觉得自己和梁松的父亲是同辈,不但没有对梁松表示谢意,反而以长辈的身份和口吻,对表现出骄矜之态的梁松叮嘱道:“一个人富贵了,应当想到贫贱的日子。如果不想使自己再沦为贫贱,就得时刻洁身自好!我因为与你们的父亲是至交好友,才以此言赠予你们这些晚辈,希望你们自勉!”本来,梁松对马援就很妒忌,马援这下当着百官的面,语重心长的对自己批评教育,使自己众人面前颜面扫地,梁松虽然嘴上称谢,但心里却窝了一肚子火。

其实,梁松和马援的“梁子”早已结下。马援当年南征交趾时,曾给儿子写过一封信,有人利用这封信大做文章,告到皇上那里,梁松因此受到牵连。还有一次,马援生病,梁松去看望,在床边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还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问其原因,马援说:“我和梁松他爹是朋友,梁松虽然当了驸马,也不能乱了长幼之序啊!”梁松因此更加怨恨马援。这些事情,自然是瞒不过刘秀的。

但凡小人,总是善于等待时机的。马援请命南镇压武陵蛮夷暴动时,由于天气酷热,好多士兵得瘟疫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困境。刘秀知道后,便有意的派与马援有着“梁子”的女婿梁松前去调查。这种刻意的安排,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明着是去调查事件原委,暗地里却是指责发难、取而代之,这不仅是梁松公报私仇、落井下石的好机会,更是刘秀彻底解决马援问题的难得契机。带着圣旨和嘱托的梁松到达前线时,马援已经病死,但梁松却不肯善罢甘休。按照皇帝的意思,在回京奏报中,他不仅指出马援进军方案的严重失误,还上书诬陷马援有重大贪污嫌疑,那些曾经被马援奚落过的百官也纷纷附和。那么,刘秀也只有顺应民意、“信以为真”的份了。震怒之余,刘秀下令革去马援的一切职位。马援的灵柩运回洛阳后,家人吓的哪里还敢奢望朝廷厚葬,只好将其草草葬于城西的几亩薄田之中。

为了还马援以清白,马夫人先后六次上书皇帝申诉,做贼心虚的刘秀虽然很不情愿的澄清了马援确实没有贪污的问题,下令重新安葬,但对马援的军事指挥严重失误的冤情却云台二十八将”,那个曾经犯了错误的刘隆能够跻身其列,可为东汉征战了一生的马援却不在此列。事后,东平王刘苍问汉明帝:“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汉明帝当然明白其中黑白颠倒的原委,但为了维护父亲刘秀的意思,所以只能“笑而不答”。直到汉章帝时,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不过这已经是他死后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当年的“云台二十八将”,虽然大多数都得以善终、风光一时,但时至今日也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留在人们的模糊记忆中,要想让人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喊出来,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到的。相反,那个企图被光武帝刘秀抹煞的伏波将军马援,虽然不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虽然死后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却因为他那“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永垂不朽,成为中国历代军人的楷模,并永远的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诫兄子严敦书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马援南征北战写下了《武溪深行》,为何没能入选开国功臣二十八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注释

1.讥议:讥讽,谈论。

2.通轻侠客:通,交往;轻,轻佻;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

3.交趾:汉郡,在今越南北部。

4.汝曹:你等,尔辈。

5.是非:评论、褒贬。

6.正法:正当的法制。

7.大恶:深恶痛绝。

8.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衿:佩带。缡:佩巾。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9.龙伯高敦厚周慎: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龙伯高:东汉名士,史书上记载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周慎:周密,谨慎。

10.口无择言:说出来的话没有败坏的,意为所言皆善。 择:通“殬(dù)”,败坏。

11.杜季良:杜季良,东汉时期人,官至越骑司马。

12.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

13.数郡毕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

14.谨敕:谨敕:谨慎。

15.鹄:天鹅。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16.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

17.下车:指官员初到任。切齿:表示痛恨。

18.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作品鉴赏】

《诫兄子严敦书》信中不依常规称呼子侄,却以“汝曹”相称,这就显得随和、亲切,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距离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军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称子侄,在文中反复出现,使子侄们在阅读时倍感亲切。不远千里致书教谕,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称谓反复出现,固然可使被称者自感受到重视,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选用的这一称谓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古人名、字并行,各有其用。一般长辈称晚辈用名,同辈相称则用字,如果“尔”“汝”相称,往往是不礼貌的,但在特定场合下却又能用以表示亲近,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规称呼子侄,却以“汝曹”相称,这就显得随和、亲切,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距离。被称的晚辈则可以从中体会到长辈的真情关怀。


马援南征北战写下了《武溪深行》,为何没能入选开国功臣二十八宿


《诫兄子严敦书》“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

其二、苦口婆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只说自己如何,但是态度明确,感情浓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辈,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许这不许那呢?至于“施衿结缡”句,更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次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其“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而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比之“汝曹当效之”、“汝曹勿效也”这样板着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当地使用句末语气词,起到了表达意义以简驭繁,只着一字而含义丰富;表达感情以无胜有,不着情语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达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绝;用“矣”、“耳”表达自己的爱憎倾向,情深意长;用“者也”,则表达出对评说对象有所保留或不以为然。这些合在一起,不仅读来语气抑扬,更能使人由此领会充盈在文字背后的教诲、期望、关怀和爱护。

【名家点评】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明德既升,家祚以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 中文名
  • 马援
  • 别 名
  • 马文渊、马伏波
  • 国 籍
  • 中国(东汉)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
  • 出生日期
  • 公元前14年(西汉永始三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49年(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 职 业
  • 军事家
  • 主要成就
  • 二定交趾,助破隗嚣,抚平羌乱
  • 东汉开国功臣
  • 代表作品
  • 《武溪深行》《诫兄子严敦书》《铜马相法》
  • 官 职
  • 伏波将军
  • 封 爵
  • 新息侯
  • 谥 号
  • 忠成
  • 典 故
  • 马革裹尸、老当益壮
  • 地 位
  • 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后世追封
  • 忠显佑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