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南征北戰寫下了《武溪深行》,為何沒能入選開國功臣二十八宿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因功封新息侯。其老當益壯、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諡忠成。馬援是最著名的伏波將軍,被人尊稱為“馬伏波”。


馬援南征北戰寫下了《武溪深行》,為何沒能入選開國功臣二十八宿


《武溪深行》系東漢軍事家、政治家馬援作品,本作品描寫了武溪的險惡,言簡意賅,形象鮮明,讓人名將,偏於垂暮之年遭此重挫,其內心之悲慨不難想知。況五溪蠻兵力既少,甲仗落後,根本不是漢軍對手,唯憑藉天險氣候,豈不益令人憤然不平。故此歌一概略去交戰過程,唯獨慨嘆山川之險。全詩幾乎全以唱嘆出之,語言樸直真率,而涵概豐富。《柳亭詩話》曰:“‘毒淫’二字,寫盡楊廣書》、《銅柱銘》等。

劉秀做了東漢開國皇帝后,並沒有像他的老祖宗劉邦那樣“劉莊繼承了老爸的遺志,繼續推行功臣優待政策,不僅從開國元勳中選出了號稱“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還命人為他們畫像,並放置在洛陽南宮的雲臺閣裡,以示感念之情。

二十八人中,驃騎將軍慎侯劉隆曾因“度田令”風波被免為庶人,但漢明帝仍將他列入雲臺閣,可見漢明帝對開國元勳有著馬援,不但沒有進入雲臺閣中興名臣畫像之列,反而受到讒人陷害,死後蒙受冤名,可就讓人納悶了。

皇帝對馬援倚重有餘、信任不足,不希望他功高蓋世、功高震主;那些平日裡被剛正不阿的馬援得罪過、頂撞過的小人們更不希望他功成名就、官運亨通。既然皇帝對處理馬援有畏難情緒,那麼,接下來就該由小人粉墨登場了。梁松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仗著自己是劉秀的女婿,是駙馬,是皇親,所以平日裡趾高氣揚,做威做福,這讓剛正不阿、自恃功勞大的馬援有些瞧不起、看不慣。別的官員對梁松點頭哈腰、畢恭畢敬,可馬援卻對他不“感冒”。馬援在出兵邊塞前,梁松隨著百官前去餞行,按說駙馬爺親自前來送行,馬援“應當”表現出受寵若驚的架式來才是,可馬援覺得自己和梁松的父親是同輩,不但沒有對梁松表示謝意,反而以長輩的身份和口吻,對錶現出驕矜之態的梁松叮囑道:“一個人富貴了,應當想到貧賤的日子。如果不想使自己再淪為貧賤,就得時刻潔身自好!我因為與你們的父親是至交好友,才以此言贈予你們這些晚輩,希望你們自勉!”本來,梁松對馬援就很妒忌,馬援這下當著百官的面,語重心長的對自己批評教育,使自己眾人面前顏面掃地,梁松雖然嘴上稱謝,但心裡卻窩了一肚子火。

其實,梁松和馬援的“樑子”早已結下。馬援當年南征交趾時,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有人利用這封信大做文章,告到皇上那裡,梁松因此受到牽連。還有一次,馬援生病,梁松去看望,在床邊向馬援行禮,馬援沒有還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問其原因,馬援說:“我和梁松他爹是朋友,梁松雖然當了駙馬,也不能亂了長幼之序啊!”梁松因此更加怨恨馬援。這些事情,自然是瞞不過劉秀的。

但凡小人,總是善於等待時機的。馬援請命南鎮壓武陵蠻夷暴動時,由於天氣酷熱,好多士兵得瘟疫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部隊陷入困境。劉秀知道後,便有意的派與馬援有著“樑子”的女婿梁松前去調查。這種刻意的安排,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明著是去調查事件原委,暗地裡卻是指責發難、取而代之,這不僅是梁松公報私仇、落井下石的好機會,更是劉秀徹底解決馬援問題的難得契機。帶著聖旨和囑託的梁松到達前線時,馬援已經病死,但梁松卻不肯善罷甘休。按照皇帝的意思,在回京奏報中,他不僅指出馬援進軍方案的嚴重失誤,還上書誣陷馬援有重大貪汙嫌疑,那些曾經被馬援奚落過的百官也紛紛附和。那麼,劉秀也只有順應民意、“信以為真”的份了。震怒之餘,劉秀下令革去馬援的一切職位。馬援的靈柩運回洛陽後,家人嚇的哪裡還敢奢望朝廷厚葬,只好將其草草葬於城西的幾畝薄田之中。

為了還馬援以清白,馬伕人先後六次上書皇帝申訴,做賊心虛的劉秀雖然很不情願的澄清了馬援確實沒有貪汙的問題,下令重新安葬,但對馬援的軍事指揮嚴重失誤的冤情卻雲臺二十八將”,那個曾經犯了錯誤的劉隆能夠躋身其列,可為東漢征戰了一生的馬援卻不在此列。事後,東平王劉蒼問漢明帝:“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漢明帝當然明白其中黑白顛倒的原委,但為了維護父親劉秀的意思,所以只能“笑而不答”。直到漢章帝時,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不過這已經是他死後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當年的“雲臺二十八將”,雖然大多數都得以善終、風光一時,但時至今日也只能作為一個整體留在人們的模糊記憶中,要想讓人把他們的名字一個一個喊出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到的。相反,那個企圖被光武帝劉秀抹煞的伏波將軍馬援,雖然不在“雲臺二十八將”之列,雖然死後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卻因為他那“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豪言壯語而彪炳千秋,永垂不朽,成為中國曆代軍人的楷模,並永遠的烙印在了人們的心中。歷史,畢竟是公正的。

誡兄子嚴敦書

【原文】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馬援南征北戰寫下了《武溪深行》,為何沒能入選開國功臣二十八宿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因。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的話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指責的。謙約節儉,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好的人壞的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鴨。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裡的將領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內的百姓對他的意見很大。我時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

註釋

1.譏議:譏諷,談論。

2.通輕俠客:通,交往;輕,輕佻;與俠士輕佻之人交好。

3.交趾:漢郡,在今越南北部。

4.汝曹:你等,爾輩。

5.是非:評論、褒貶。

6.正法:正當的法制。

7.大惡:深惡痛絕。

8.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衿:佩帶。縭:佩巾。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9.龍伯高敦厚周慎: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龍伯高:東漢名士,史書上記載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於家,忠貞於國,公明蒞臨,威廉赫赫”。周慎:周密,謹慎。

10.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 擇:通“殬(dù)”,敗壞。

11.杜季良:杜季良,東漢時期人,官至越騎司馬。

12.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13.數郡畢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

14.謹敕:謹敕:謹慎。

15.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16.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17.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

18.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作品鑑賞】

《誡兄子嚴敦書》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稱子侄,在文中反覆出現,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稱謂反覆出現,固然可使被稱者自感受到重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選用的這一稱謂也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古人名、字並行,各有其用。一般長輩稱晚輩用名,同輩相稱則用字,如果“爾”“汝”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下卻又能用以表示親近,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被稱的晚輩則可以從中體會到長輩的真情關懷。


馬援南征北戰寫下了《武溪深行》,為何沒能入選開國功臣二十八宿


《誡兄子嚴敦書》“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

其二、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只說自己如何,但是態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許這不許那呢?至於“施衿結縭”句,更是反覆叮嚀,語重心長,使人感動不已。次段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願汝曹效之”、“不願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裡行間滿盈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這樣板著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句末語氣詞,起到了表達意義以簡馭繁,只著一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達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態度堅絕;用“矣”、“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則表達出對評說對象有所保留或不以為然。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更能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後的教誨、期望、關懷和愛護。

【名家點評】

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范曄:明德既升,家祚以興。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後於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誣陷,死後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諡忠成。



  • 中文名
  • 馬援
  • 別 名
  • 馬文淵、馬伏波
  • 國 籍
  • 中國(東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
  • 出生日期
  • 公元前14年(西漢永始三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49年(東漢建武二十五年)
  • 職 業
  • 軍事家
  • 主要成就
  • 二定交趾,助破隗囂,撫平羌亂
  • 東漢開國功臣
  • 代表作品
  • 《武溪深行》《誡兄子嚴敦書》《銅馬相法》
  • 官 職
  • 伏波將軍
  • 封 爵
  • 新息侯
  • 諡 號
  • 忠成
  • 典 故
  • 馬革裹屍、老當益壯
  • 地 位
  • 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後世追封
  • 忠顯佑順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