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橫縣伏波廟圩篷節

伏波,是漢代將領馬援的封號。

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今越南)女子徵側、徵貳起兵叛亂,攻佔九真、合浦等六十餘城,並自立為王,東漢朝野為之震動。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封馬援為伏波將軍,令其統率十萬大軍,南征交趾。馬援在征戰之餘,率部疏浚河道,興修水利,改良生產,為當地造福,並留下部分士兵在當地生活,至今,在廣西北流江、南流江等沿江、沿海地區,還有一些自稱為“馬留人”的居民,就是“馬援南征時留下來的人”。為了紀念馬援,當地人紛紛修建伏波廟。 廣西規模最大的伏波廟在橫縣,是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橫縣伏波廟始建於東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後歷遭大火,毀壞殆盡,歷代都有修繕。現在的伏波廟,為清嘉慶年間重建的,但仍保留舊時的規模。是一組很有特色的建築群體,它是由廟門、牌樓、前殿、大殿、側殿、後殿、迴廊、祭壇等幾個部分組成,以祭壇為中心,形成一個封閉的院落。廟門兩旁為對稱的鐘樓和鼓摟。在廟門之外同時建對稱的鐘樓和鼓樓是極少見的。

橫縣伏波廟的鐘鼓樓與廊殿是明代建築。平面呈矩形,結構形式是穿鬥與抬梁相結合,鐘樓是將四柱升起,用四根柱子抬高屋頂,二樓欄杆為青磚花牆,屋頂青色瓦片飛簷反翹,不僅有一種輕靈騰飛的氣勢,又可有防止雨淋的作用,在正脊上吻著兩條飛鯉,造型美觀、大方。

前殿以簷柱重拱承託簷椽,拱柱交接處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獅,在屋架結構中,梁、枋、斗拱、口簪、天栩等,都達到了功能和藝術和諧的統一。廟宇四周牆壁上有許多描繪田園風光和神話傳說的故事壁畫浮雕,精美豔麗。還有千姿百態的文臣武將,正脊上有雙龍戲珠,以及獅、鳥、魚、花、草等雕刻,極為華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殿屋面舉折平緩,翹出的簷角舒展飄逸。殿內有很多石柱,柱礎石雕刀工精緻,有垂蓮形,塔狀形等,樑架用料碩大,底面都有精細雕刻。製作精巧,華麗美觀,整個結構可說是明清建築的典型例子


鬱江的烏蠻灘就在伏波廟前,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馬援屯兵烏蠻灘,然後由此揮師南征,平定交趾叛亂。千百年來,航船經過此灘,無不肅然起敬。因此每有船隻經過都在船頭燃燭、燒香、鳴炮,廟內的和尚撞鐘應答,以祝平安。至今,過往船隻都還在鳴放鞭炮。

千百年來,橫縣伏波廟會香火鼎盛,人氣極旺。在農曆4月13至15日的3天時間裡,晝夜演師公戲,來自本縣百合、雲表、校椅等鄉鎮的一些大型師公戲班組,都紛紛來到伏波廟,演出二十四孝故事片斷;做道巫法事時,道公做過三天門、過刀山火煉等各種法事。白天,同時舞龍、舞獅、舞鳳,舞麒麟,10幾個龍、獅、鳳、麒麟表演隊從橫縣校椅鎮、靈竹鎮、靈山縣、貴港市、賓陽縣等地聚集而來,場面非常熱鬧;13日晚山歌對唱,對歌時,男女歌手各自三五結隊,形成若干對唱群,相互唱和或問答;14日—15日祭拜,成千上萬的群眾從四面八方趕赴伏波廟,特別是漁家船民,都不辭辛勞趕赴伏波廟來祭祀禮拜,用進香、燒炮、歌詠、舞樂等方式表達對馬援將軍的崇敬之意和懷念之情,並祈求馬援將軍上保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驅邪平安,逢凶化吉;下保金榜題名、

婚姻美滿等。

熱鬧的橫縣伏波廟圩篷節

熱鬧的橫縣伏波廟圩篷節

熱鬧的橫縣伏波廟圩篷節

熱鬧的橫縣伏波廟圩篷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