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爲「叛將」,在外國被稱爲「英雄」

史料的記載站在不同的立場則會有不同的評判觀點,歷史上有兩姐妹在中國歷史和越南歷史均有所記載,評價卻截然不同,追其原因,這涉及到越南歷史上的北屬時期。翻閱越南史書,記載著兩姐妹的徵側和徵貳被稱作“二徵姐妹”,在越南歷史上極富盛名,據越南史料稱:“二姐妹為求正義而起義自救,對其讚頌有佳,並且,將責任推給中國官吏的殘暴統治。”

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為“叛將”,在外國被稱為“英雄”

但是,在中國的《後漢書》中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她們是因為私憤意圖造反。”但是,無論何種記載,能確定的是徵氏姐妹所領導的越南起義被視作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的結束。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派兵南下征服了嶺南地區和越南中北部,秦末動亂,嶺南地區獨立,漢武帝時期收復。可以說,越南的第一次北屬時期自秦代開始,民族矛盾一直未得到解決。

西漢時期,一個名叫“交趾”的鳥不拉屎的地方開始被列為郡,由中央委派各級官員,隨著中央管轄,地方開採,大量移民湧入,諸多漢人在此地定居。中國的小農經濟決定著人民生活必然要靠土地,人口增加,自然需要大量土地的開墾,隨著原有土地制度不斷遭到破壞,交趾地方勢力如雒侯、雒將等與中央官吏不可免的發生衝突,漢法與當地制裁習慣的矛盾也日益加劇。

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為“叛將”,在外國被稱為“英雄”

之後,漢代的封建文化不斷融入,漢太守往往在當地推行漢習,更是一種原始文明受先進文明的影響:“教其耕稼,別為官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儀。”當時嶺南地區沒有開發,大多數地方都是茫茫的原始叢林,特別是越南中北部、廣西西部的土著風俗異於中原風俗,很多部落還處於母系社會後期,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

所以,對於皇帝,賦稅,法律這一類東西根本沒有概念。

之後,隨著人口遷入越多,當地漢化日益嚴重,漢人移民更成為當地政權統治的階級基礎。當地原先以雒侯、雒將為首的地方統治難以有效延續,而徵氏姐妹正是雒侯出身。中越史料對兩人均有記載,相傳,徵側美顏且驍勇,是個身材健碩的美人兒,極有野心,武藝高強。而這場起義則與她的婚姻有關,徵側的丈夫詩索為朱鳶人,卻被當地太守斬殺。

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為“叛將”,在外國被稱為“英雄”

中國的史料記載:詩索有罪,太守不過是遵循繩墨,在越南記載卻是:太守貪暴,詩索冤而被殺。無論哪種記載,其結果是在東漢建武十六年徵側反漢,妹徵貳隨即襄助,之後,九真、日南、合浦等地區也紛紛響應,漢朝駐軍被二姐妹領導的起義軍擊敗,被迫貢獻郡城,太守蘇定倉皇而逃,一路逃至南海郡。

叛軍勢如破竹,徵側也被推舉為“徵王”越南史稱作“徵朝”。

面對二徵的叛亂,漢光武帝也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此時,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登場,此人便是說出那句著名的“馬革裹屍”的大將馬援。馬援是文武雙全,稱的上“智將”二字,深受漢光武帝喜愛和信任。從建武八年跟隨光武帝開始,馬援便立下赫赫戰功,平龍溪,降狼羌,安隴右,諸多功績可以看出其能力絕對沒得說。

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為“叛將”,在外國被稱為“英雄”

馬援世稱:“伏波將軍”(伏波將軍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伏波其命意為降伏波濤,歷朝歷代中曾出現多位被授予付伏波將軍的人物),他受人敬仰不僅僅是功勳卓著更是一腔熱血令人動容。馬援曾言:“大丈夫屹立天地間,俱往矣,誓當馬革裹屍還。”更是烈士英豪氣概俱顯。

在叛亂髮生之際,光武帝第一時間任命這位大將率領兩萬漢軍,並且,帶領華南各郡即刻製造的車船平叛。軍至合浦,段志得著急病,竟至逝世。援令弁目護喪歸葬,自與劉隆並領水軍,水盡登岸,闢山通道,得達浪泊。建武十八年春,漢軍與雒越軍戰於浪泊,馬援驅軍追殺,斬首數千級,收降萬餘人。

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為“叛將”,在外國被稱為“英雄”

馬援的實力在的確不負眾望,在之後的進軍路上開道千餘里為後方的進攻提供了便利,在與二徵展開激戰之際更是銳不可當,以其驍勇與智謀逼的本算得上勇猛的徵氏軍隊死守錦溪。其實,在征討二徵的過程中他們面對的困難遠遠不止越南軍隊的威猛,自然環境的惡劣也實在令漢軍吃了不少苦頭。

交趾這地區開發較晚,瘴氣嚴重,地況炎熱潮溼,實在不適合漢朝軍隊的生存,行軍艱難之際漢軍還受到瘟疫的威脅可謂天災,更兼士兵大多思鄉心切,馬援內心焦急卻意志堅定。在徵氏二姐妹死守錦溪之際,馬援收集糧食供給軍需,並在谷口伐木築起巨柵。徵側死守不過是料定漢軍在此種天災之下必會速歸,卻不曾想,連過數月漢軍不退,城內無援給,糧食消耗殆盡,水道又被阻隔。

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為“叛將”,在外國被稱為“英雄”

最終,將被餓死在城中的軍隊不得不拼死殺出,卻不敵漢軍,馬援作色道:“無知賤婢,也想抗拒天朝,今日還想求生麼?”之後,二徵也被俘殺,眾將無首自然被一一擒獲。並且,馬援在平定“二徵起義”後,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誌,其柱銘文為:“銅柱折,交趾滅”。

之後的越南人見到這個銅柱很是憤恨,但是,卻不敢擅自拆除,只得,在每次經過的時候扔一塊石頭砸一下,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出現了一個小山丘。

歷史上有兩個女人,在中國被稱為“叛將”,在外國被稱為“英雄”

二徵雖死,卻備受越南民眾的敬重,現今,她們的祠堂廟宇香火繁盛,在陰曆二月初六,這個傳說中她們的殉難之日,越南民眾都會自發的紀念。越南對於這次戰敗也視作恥辱,但是,卻再無反擊之力,直到二百多年後,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亂,越南才再次趁亂獨立,並大肆宣揚對華起義軍的美名,粗暴的將一切反漢力量視作正統。

但是,漢朝實力的強大卻是他們無論如何也難以否定的。

『《後漢書·馬援列傳》、《廣州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