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有什麼用?

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經驗談了下對用戶體驗的理解,同時探討了用戶體驗在商業上的價值。

“用户体验”有什么用?

關於用戶體驗的問題,百度一下,能找到非常多的資料,標題黨挺多,好的觀點也挺多,成熟的方法論也不少。

這也是我提倡閱讀的重要原因,閱讀能讓我們用極少的時間獲取到某些寶貴的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一個人數年的實踐經驗總結沉澱出來的一句話。

2019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每天閱讀一小時。

這篇文章,僅將我對用戶體驗的理解分享給大家,喜歡的話,請轉發。

怎麼理解用戶體驗?

我是這樣理解“用戶體驗”的:

我們談了許多怎麼提升用戶體驗,但其實對用戶體驗進行定義的文章還是比較少,我一直認為,當我們嘗試提升某項能力時,還是要從最基礎的定義開始。

如果對定義缺少足夠的理解,我們所提升的,大概率,只是形式,只是表象,難以從中得到昇華。

其實用戶體驗有兩種理解方式:

通俗來講,當把“用戶體驗”視為一個代詞時,他所表達的含義便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純主觀感受。

用戶體驗僅僅是用來替代這句話的用詞,實際表達的含義依然是“用戶的主觀感受”

站在代詞的理解角度,對於我們而言,沒有實際上的作用,因為他無法提升,我們也僅僅知曉了 關於用戶主觀感受的另一個稱呼。

關於用戶體驗,還有一種理解方式,便是名詞,我們將用戶體驗視為一個獨立的名詞,具備他特有的含義。

我嘗試將其定義為:能夠影響用戶主觀感受的技能體系。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用戶體驗理解成一整套的技能體系,而這套技能體系的核心作用便是去“影響用戶的主觀感受”。

換言之,在產品設計過程當中,我們所用到的能夠影響用戶主觀感受的方法,都屬於這個體系範圍,比如我們的按鈕位置,字間距,頁面配色等。

當我們換了一種理解方式時,用戶體驗就不再是難以琢磨的“主觀感受”,而是一種可被學習,可被提升的“技能體系”。

(文末也會分享兩個用戶體驗這個體系的技能給大家)

用戶體驗在商業上有什麼價值?

用戶體驗這個技能體系範圍非常廣闊,與其沾邊的書籍也非常多,其中不乏一些暢銷書籍,我就不枚舉出來了。(時間太久遠,已經忘記具體書名了- -)

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在於,用戶體驗並不能幫你獲得融資,他甚至不能幫你獲取用戶,獲得收益。

任何一個產品的成功,必然是商業模式上的成功,而不是用戶體驗上的成功,這一點對於微信,淘寶而言也是相同的。

這很奇怪,通常來講大廠都會提倡用戶體驗,但是在談到錢時,往往不會有用戶體驗的痕跡存在,這就像是隻打雷不下雨一樣。

多數成功產品在對外的公開宣講上,都會以價值為核心,圍繞核心展開闡述,在這個過程當中,幾乎不會提及到“用戶體驗”

我想,你應該也很少聽見官方宣傳:“我們體驗極佳,快來用我們吧”,當然,我們需要排除遊戲行業。

產品最終的價值體現永遠在於商業價值,情懷也好,個人價值觀也好,在產品後期都將回歸商業本質,這是我們的終點,顯然,用戶體驗並不是體現在產品的終點。

實際上,“用戶體驗”,是體現在產品早期,這個技能體系在產品早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於 缺少了用戶體驗,產品也許走不到終點。

用戶體驗=低使用成本+高愉悅度

一款產品在早期,各種能力都不會十分強大,所謂的壁壘也並不會太高,僅僅以核心業務而言,實在太容易滋生競爭對手。

此時,如何鎖住用戶,是產品早期需要關注的命題,鎖住用戶的含義是指減少用戶的轉移,或者流失。

互聯網技術在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了,對於大多數早期的產品而言,談不上技術壁壘,若項目可行,只需要投入更多的技術資源,就可以短時間實現彎道超車,即便是資源壁壘,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同等資源的團隊,儘管少,但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少。

歸根到底,早期的競爭,大部分都是種子用戶的競爭,只有你獲取到的新用戶,成功轉化為粉絲用戶,才能成為後期付費轉化,裂變的基礎。

這需要一些催化劑,好的催化劑能極大的減少流失,提升新用戶向粉絲用戶的轉化,而差的催化劑不僅不能產生正面效果,有時,還會增加用戶的流失,嚴重的,可導致產品夭折。

用戶體驗便是這款催化劑,用戶體驗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新用戶的流失,以及 新用戶向粉絲用戶的轉化。

案例:

“用户体验”有什么用?

這是一個簡單的兌換功能,用戶可以將自己的積分兌換成現金,但是有一些兌換門檻,比如滿1000以上才能兌換。

實驗數據表示,B方案具備更高的兌換率,兩者僅僅是多了一個提示用的氣泡。

這很簡單實現,甚至不需要後端開發,僅僅是前端對積分數值做個判斷即可,當然,如果考慮到安全和後期迭代的穩定性,也可以由服務端來控制,實際上也不會增加許多成本。

而在A方案裡,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連“每1000積分,可兌換1元現金”這句提示都沒有,恐怕兌換率會更低。

站在商業的角度,為什麼會擁抱用戶體驗呢,如同我們的案例場景,用戶體驗相關的技能是性價比最高的,一方面成本極低,一方面見效很直接。

大多數用戶體驗都不會過於複雜,更多的是一種巧勁,藉助人們的閱讀順序,對文字的理解,對色彩的理解,對氛圍的理解等等諸多因素來影響人們的主觀感受。

在看到 “可兌換” 這個標籤時,除了明確的告知了用戶某種信息,減少了用戶思考,探索,尋找,理解的成本以外,對於老用戶而言,是否也產生了某種愉悅感。

這就像微信的聊天氣泡,除了直接作用力以外,我們也會因為某些頭像有了氣泡,2而產生愉悅感,特別是那些,我們希望與之交流的人。

比如,你剛提交了漲薪申請,你的leader頭像上方便飄起了一個氣泡,

這種能夠影響用戶主觀感受的技能,都可以歸納為用戶體驗相關的技能,能用極小的成本,產生極大的加持效應,比如一個文案的替換,就能直接影響到數據的表現結果。

用戶體驗的小知識

用戶體驗的範圍非常廣,這裡給大家分享的是我比較常用的一種觀點。

我將用戶要付出的成本理解為產品的基礎體驗,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當中,是在持續的投入成本,比如說時間,心情,以及一些他所自帶的資源投入,像是朋友圈。

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時,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基礎體驗”,儘量的減少用戶付出的成本。

站在產品的角度,用戶付出的成本越高,對應的他對產品的期望值越高,用戶付出的成本越低,他對產品的期望值也就越低,那麼就越容易讓用戶感覺到興奮。

還記得嘀嘀打車的初衷嗎?一鍵就能打到車。

我們排除算法,排除各種後天植入的商業核心,僅僅站在初期的角度來看待。

用戶只需要輸入目的地,點一個打車按鈕,這便是極低的成本,以此為基礎,成功找到一輛出租車是否就會特別讓人愉悅呢。

如果我們換一種交互方式,給用戶增加許多的行為成本,但最後的結果都是相同的,恐怕,就很難積蓄種子用戶了。

其實,在滴滴成功後,類似的“一鍵式產品”也出了許多跟風現象,

在用戶付出 的成本極低時,最容易讓用戶滿足,乃至於讓用戶興奮,而在用戶付出的成本極高時,往往最容易讓用戶產生不滿,失望,甚至憤怒。

我們常提到的用戶期望以及超出用戶期望,聽上去有點晦澀難懂,很多朋友即使看了許多文章,也極難將其運用到實際操作層面,這裡就有一個很簡單的小技巧:

所謂的用戶期望,是指一個價值錨點,我們對大部分事物都有一個模糊的價值錨點。

這就像買賣一樣,當商品價格與我們的價值錨點相同時,便達到了普通的用戶期望。(1分錢買1分貨)

如果商品價格遠低於我們的價值錨點,也就是超出了用戶期望(1分錢買2分貨)

有時候,商品價格還會遠遠高於我們的價值錨點,這就是低於用戶期望(1分錢,買0.5分貨)

我們已經知曉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當中是在不斷的投入成本,最直觀的是行為成本,理解成本,這裡的成本也就是商品價格。

通常,我們使用一款產品都會有自己的價值錨點,

比如 5秒鐘知道這款產品是做什麼的,或者,兩步操作完成某業務,

如果產品的使用成本,學習成本低於這些價值錨點,便具備了較好的用戶體驗,也就更容易做到“超出用戶預期”。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充電站。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近9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為平臺獨家約稿,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