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名将?

瀚海说史


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嫡系出身,但在解放战争中非常卖力,多次进攻和救援都非常积极。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包围后,他救援最积极,最近时距离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只有五公里。豫东战役他被包围,差点就被歼灭,但是他死守待援,胡琏赶到后给他解了围,华野外线兵团撤退。这是解放战争少有的几次被解放军包围后还能带着半条命逃出来的战例。

淮海战役前,国军五个兵团沿陇海路一字排开,摆出了长蛇阵,杜聿明原计划是要以这五个兵团向北反攻,收复济南。但没多久形势变化,杜聿明被临时调任东北,这五个兵团摆着没人管,刘峙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一直到1948年11月4日,顾祝同挟命到徐州剿总宣布,放弃海州,国军全线退守徐州,准备依托徐州坚固城防工事,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当时的黄百韬兵团下辖25军、63军、64军、100军,共计四个军。原本驻守海州的44军原来归李延年指挥,决定放弃海州后,临时配属给黄百韬指挥。这样,七兵团下辖五个军,共计12万人。该兵团原驻新安镇,任务是阻止已经进到鲁南地区的解放军南下两淮。国军决心退守徐州时,原计划七兵团5日即开始向西撤退到徐州东南,但黄百韬5日下午才回到新安镇,6日召开会议宣布撤退部署,实际上到7日才开始撤退。

当时七兵团兵团部与63军一起行动,撤退时由63军掩护,64军先行撤退至碾庄圩占领阵地,25军则掩护100军和44军撤退。44军原本是一个以做生意著称的军队,其实是刘峙的钱袋子,撤退的命令兵团总部还不知道,44军已经全军都知道了,并要求黄百韬兵团优先安排和照顾。所以,原本应当于5日就开始撤退的黄百韬,一直等到7日才开始撤退,耽误了两天时间。就是这两天,让解放军追上了骑兵团,并包围歼灭了其中一部分。

64军得到撤退命令后,7日凌晨三点半就已经开始撤退,到8日黎明已经全部通过运河,占领运河西岸及陇海路并向南警戒,行动比较快。兵团部8日拂晓时渡过运河,44军在优先照顾之下,也在8日上午渡过运河,只留下25军和100军尚未渡河。其中25军是黄百韬起家的老部队,是七兵团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军。

解放军行动也很快,七兵团正在撤退时,8日上午六点左右时,解放军一部已经占领铁路南十里一个靠近运河的村庄。七兵团正在撤退的时候,解放军追上了最后渡河的25军和100军,这两个军边打边撤,从下午两点一直到黄昏时分才渡过运河,损失比较大。其中,25军一个军被歼,100军的44师大部被歼,只剩下2000多人。

最作死的是63军。63军原定任务是掩护兵团部撤退,兵团部撤退后应当马上渡过运河撤退,但63军军长陈章对情况严重性估计不足,到7日上午十一点才开始撤退,路线是从新安镇向窑湾镇撤退,刚走了四十里就被解放军追上,发生战斗,只能边打边撤,8才到达窑湾镇,马上被解放军包围,与七兵团友邻部队失去联系。解放军随即开始攻击,到11日,全军被歼,军长陈章自杀,这是七兵团第一个被全歼的军。

不管怎么样,到8日黄昏,除了被解放军追上包围的63军,其它各部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但这时候情况又有变化。8日,张克侠、何基沣在鲁南贾汪、台儿庄率部起义,徐州东大门敞开,刘峙不得不紧急将原本在徐州东面不老河南岸掩护七兵团撤退的11兵团李弥部紧急调往徐州,这样,解放军就畅通无阻的通过碾庄圩北面的运河和不老河,追上了七兵团。

黄百韬特意赶到李弥驻地曹八集,本来还想拉住李弥,让李弥不要着急撤回徐州,帮他掩护一下侧翼,但李弥表示,他接到了刘峙的命令,不能不撤。而且,李弥还话中有话的表示,以前邱清泉和黄百韬两个兵团仗着人多势众,看不起他,现在就看邱清泉的了。黄百韬只能苦笑一下说,邱清泉是靠不住的。但李弥毫不耽误,就赶紧撤回徐州去了。不过黄百韬并未死心,被包围之后听说邱清泉和李弥正在救援,还说,要是李弥有邱清泉的兵力,兴许还有点希望。他到死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李弥身上。

虽然已经遭到重大损失,但黄百韬仍然按照原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兵团绝大部分部队也还是到了碾庄圩,于是在被包围之后,商量下一步怎么办。正当他在就地死守待援和突围两个选择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常公的催命符来了。常公表示,现在要和解放军决战,黄百韬就在现地死守待援,他已经命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增援,黄维兵团也正在东进救援的路上。

其实这时候杜聿明还在东北,并未回到徐州,黄维则在到蒙城之后就受到中野顽强阻击,未能前进,而且逐步掉入中野的袋形阵地,逐步陷入被包围的态势,自顾不暇,哪有能力来解救黄百韬。黄百韬的唯一希望就在于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邱李两兵团一直到十三日才从徐州出发,虽然也不能说是不卖力,但有心无力,在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他们始终未能突破解放军防线,只能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歼灭。

不过,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仍然是比较顽强的,从8日被包围,一直死守待援。到20日,看援军已经指望不上了,黄百韬终于下决心分散突围。但刚开始突围,二十五军一出阵地,就被解放军全歼,只有军长陈士章化妆逃走了。黄百韬又让六十四军突围,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起初不肯,后来试图假投降逃走,被解放军发现,最后被全歼。黄百韬也被迫自杀。

黄百韬虽然不是嫡系,但是是顾祝同的心腹,在国军将领中算是比较忠诚的。但在关键时刻,他的几个错误比较明显。明知道44军是靠不住的,却留下二十五军和一百军来掩护44军撤退,导致二十五军受到严重损失。六十三军和兵团部在一起,他却在兵团部撤退后未马上命令六十三军尽快撤退,让六十三军被分割包围歼灭了。而最严重的失误则是在撤退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整个兵团十二万人都只能从一座运河铁桥渡河,耽误了时间。


萧武


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确实可谓“二战名将”,作为欧洲战场上巴顿将军的心腹爱将,他曾经率领第三集团军的第20军率先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杀入纳粹德国腹地,盟军放弃攻取柏林后所部转向东南,再渡过多瑙河横扫奥地利,战功赫赫并以凶猛强悍出名。



(沃尔顿•沃克中将)

巴顿将军经常夸赞其为“我那个最棒的杂种小子”,沃克由此在欧洲战场曾获得了“攻势权威”的专家称号,并被冠以“虎头狗”的美誉,美军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了M-41轻型坦克:“沃克虎头狗”。就是这样一位名扬欧陆的美军战术家,却在清川江战役中遭到志愿军漂亮的侧袭而全军溃败。

其实沃克虽然脾气暴躁,但用兵颇为谨慎。当时美军在朝鲜主要有两支部队,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中将)和东线的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要求两军齐头并进展开“勇猛的追击”,然而沃克始终担心志愿军会突然出现,主张小心翼翼的稳步推进,遭到麦克阿瑟的痛斥,后者认为那“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沃克)

无奈之下的沃克只好督师加速前进,他不知道的是,隐蔽集结的志愿军正准备将第二次战役的第一记铁榔头砸在第八集团军的脑袋上。1950年11月25日上午10时30分,美军先头部队第二师第9步兵团的贝克连突然遭到猛烈攻击,几个小时后便彻底溃败,全连129人仅仅撤下来34人,其中一半还是伤员。

在整条战线上,志愿军第39军、第40军同时发起攻势,第38军则穿插迂回三所里,到11月28日沃克已经意识到,徘徊在清川江北岸的美第二师、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五师正全部陷入包围之中。



(麦克阿瑟在前线)

麦克阿瑟却在这一天命令沃克和阿尔蒙德飞往东京开会,前线危在旦夕,部队身处绝境,司令官们还要去上千公里外的麦克阿瑟司令部“东京第一大厦”开会,沃克极度郁闷和不解,而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也没有讨论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的方案只有俩字:撤退。匆匆赶回战场的沃克立即下令所有部队向清川江南岸全速撤退,他的计划是放弃平壤后在北纬38度线重新建立防线。

沃克中将本人也乘坐吉普车混杂在向南撤退的美军队伍中,这位三星中将有个习惯,喜欢戴着钢盔,乘坐吉普车或L5轻型飞机穿梭在战场上,为了防止轧上地雷,他还特地在吉普车内铺上了沙袋。他还有个更“作死”的习惯,乘车时总是急不可待的命令赶路,很有巴顿在欧洲战场的风范,如果路上有什么东西妨碍了这位将军的座车速度,他往往历声大吼“绕过它前进”!



(沃克在前线)

沃克另有个绰号叫“斗牛犬”,体态壮实,大腹便便,倒是很符合形象。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战场各个角落,像巴顿一样突然出现在某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整理要点后下达作战指示,然后又像风一样消失。但这个时段,冒进造成的溃败和组织混乱的撤退,已经使仅有的公路拥挤不堪,他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司令部里才对。

1950年12月23日,沃克的吉普车在公路上被一长串南朝鲜军车迎面堵塞在路上,沃克的司机根据将军的命令试图“绕过它前进”,不料一辆军车突然“开出了车队,向沃克的座车迎面驶来”,吉普车来不及刹车瞬间被撞入路旁沟中,沃克的头部受了重伤,当手下七手八脚把他装进汽车送到战地医院时,这位三星中将已经死亡。

(李奇微中将)

根据美军的官方记载,沃克当时正准备前往第二十师的司令部,嘉奖这支部队同时把一枚银星勋章授予一名叫萨姆•沃克的上尉,他是沃克中将的儿子,来自德克萨斯州的一名步兵连长。至于情况是真是假,那只有天知道了,而朝鲜战场上美军地面部队最高职务和军衔的将军意外阵亡,立即震惊了东京和华盛顿,无奈之下,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披挂上阵,接替第八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真正的对手来了。

早在五年前的1945年12月,沃克的老上级巴顿将军就因为离奇的车祸而身亡,而这位中将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用生命诠释了巴顿集团军的“开快车”传统,终于“像风一般出现后又像风一般消失”。在他死前,杜鲁门已经向国会提名授予他四星上将军衔,1951年1月2日沃克终于晋升上将,只不过得称为“追晋”了。

(还上了时代周刊)


度度狼gg


白崇禧应该算一个吧,他那“小诸葛”的名号,真不是浪得虚名。不说别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打的两次大胜战,都是和白崇禧有关。

一个就是台儿庄大捷,另一个就是昆仑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是白崇禧和李宗仁,两个人合作的结果。昆仑关大捷,是白崇禧实打实的功劳。这两次战争,每次都消灭日军几万人,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所以,白崇禧绝对是民国时期,少有的名将。

那么我为何又说他是“作死”的名将呢?

这还要从蒋介石撤退台湾开始说起,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反动派败退。蒋介石退守台湾,这时候白崇禧也面临何去何丛的选择?

在这个人生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上,白崇禧给自己的老上级,李宗仁打了一个电话,他问李宗仁,自己是去美国好呢?还是去台湾跟随老将去好呢?

李宗仁对白崇禧说的是来美国。

因为去蒋介石那里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

李宗仁这样说是有道理的,而且白崇禧也是心知肚明的。

毕竟蒋介石曾经有过三次下野的机会,全部都是白崇禧逼迫的。

可以说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恨,绝对是到了骨子里了。

但是,白崇禧又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蒋介石恨他,还用的着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让白崇禧跟随自己打江山。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因为蒋介石已经败退台湾了,现在不需要打仗了。

白崇禧去了台湾不是自投罗网吗?

尽管李宗仁给白崇禧指出了一条明路。

但是,白崇禧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台湾投靠蒋介石。

可是,白崇禧到了台湾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了。

原来蒋介石每天都有派特务跟随白崇禧,监视着白崇禧的一举一动。

甚至有一天夜里,白崇禧的家里,都被那些特务翻了一个底朝天。连家里的地板都给翻动了一遍。

白崇禧对蒋介石绝望了,他想申请去美国,但是,蒋介石不批准。

白崇禧只好郁郁寡欢的在台湾过起自己的晚年生活来,直到自己不明不白的去世。

你说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回归蒋介石的怀抱,是不是自己“作死”呢?

要说李宗仁就是高明呀,他能当白崇禧的老上司,那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

他的政治眼光至少比白崇禧要高。

国民党败退之后,李宗仁去了美国,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白崇禧真是妄称”小诸葛“了,在这一点,他真的没有办法和李宗仁相比。


史学达人


二战后有一段时间,日本会播放一些战争时期“军神”的战地影像,不知道是心理安慰,还是怀念那些无法无天的日子。这期间,有一个陆军少将的战地影像,连续播放了很久,他名叫饭冢国五郎。

说他的名字,熟悉历史的应该已经会心一笑了,咱们来看看她是怎么作死的。

饭冢国五郎属于科班出身,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步兵科,后来在国内干了几年大学的军事教官。1938年8月作为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率部进入中国,参加对武汉的作战。

但是当时中国军队顽强抵抗,饭冢国五郎打的很不顺利,心情老不爽了。

像他这种有一定资历的“老鬼子”(当时饭冢国五郎已经51岁了),来到中国战场就是想证明自己很厉害。而且在当时,不仅他自己想证明,日本军方也想证明,于是派出战地记者,四处拍摄将士们的“英姿”。

这不,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就来到了庐山前线,想要采访一下饭冢国五郎。

其实这边儿打的正郁闷呢,哪有什么光辉战绩让你采访?不过人家来都来了,必须展示一下啊!

于是,天生爱表现的饭冢国五郎,决定让记者拍几张自己的照片。


这天是1938年9月3日,天气很好,适合拍照。

饭冢国五郎为了配合记者拍出“生猛”的照片,胡子不刮、脸也没洗的白净一点儿、光着上身,拿起军刀准备拍照。

按照记者的要求,大家选了一个很有战场氛围的高地,饭冢国五郎手拿军刀,头戴钢盔,摆出各种姿势,乱蹦乱叫拍照片。

总之,拍照过程很顺利,饭冢国五郎玩的很爽,记者也拍到了英勇的日本军人形象。

这一切,都被对面高地上中国军队160师的一个哨所尽收眼底。

当时哨兵正在站岗,忽然看到对面的高地上出现了几个人影,定睛一看,竟然是几个日本人在那里哇哇乱叫……不过,因为距离远,也只能看着。

但是,带着钢盔的饭冢国五郎太晃眼了。

钢盔这东西在战场上用处还是很大的,只要不是正面击中,弧面的钢盔能让命中的子弹滑飞,能保命。不过,钢盔也可能招麻烦。比如诺门罕战役和苏军打的时候,带着钢盔的日军士兵很多都是被一枪命中脑袋的。

日本人当时很纳闷,难道苏军全是神枪手?后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钢盔正面有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远远看去非常显眼。所以,苏军趴在阵地上,看到对面一排红色的目标,全当射击训练了……


当然,饭冢国五郎的钢盔上没有大红星星。不过他的钢盔,因为在湿热天气里用的久了,掉漆了。这大好天气的,太阳一照,明晃晃的,闪瞎人眼。

中国阵地上的哨兵看着这老鬼子这么嚣张,决定削他一顿。

虽然汉阳造打不了那么远,但是正巧有扛着三八大盖的老兵来了。日本人的三八大盖好啊,射程远,精度高,用起来很顺手。

中国老兵也不知道对面是谁,就看着光着身子大喊大叫跟挑衅似的,不能放过他。

于是,老兵抄起枪,冲着那闪闪发光的目标打了一枪。

此时的饭冢国五郎已经结束拍摄,跟记者们告别,想象着自己的“英姿”出现在日本国内报纸上,太美了……

一声枪响,饭冢国五郎扑通一声直挺挺的倒在了地上。

这一枪真准,洞穿心脏……作死的饭冢国五郎,做梦也想不到刚才拍的,是自己的“遗照”。


七追风


首推岳武穆。


原因且听慢慢道来。精忠报国的岳飞,实乃一代名将,大家历来是敬仰的。但是岳飞不识趣啊。高宗登基为帝,执政口号是冠冕堂皇的踏破贺兰山,喜迎徽钦帝,心里盼的是将相和睦,共保社稷。

徽钦帝若回归复位,大宋朝一下出来仨皇帝,一个爸皇帝、一个哥皇帝,高宗自己又算什么。所以但凡有点意识的人,都只会跟着喊喊口号,做做样子罢了。


岳飞可不这样想,臣子当尽人臣本分,为君父分忧。君父要找爸爸、找哥哥,人臣就得拼命复土迎尊。一路傻兮兮的拼命杀过去,却看不见颈上之刀已在分毫,唯有守着大义慨然赴死。

由此,岳飞堪称千古第一“作死”名将。其他人拼个头破血流也是争不来的。


東方史話


我来整合一下,答一个小诸葛白崇禧吧。

白崇禧,字健生,新桂系三巨头之一,在民国时期对发展广西,北伐战争,抗日战争都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人用兵多智,善于捕捉战机,号称“小诸葛”,是国军中不多的帅才之一,算是一代枭雄。

别的名将一般都是战术上作死,白崇禧是自恃聪明,梦想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大势,做一个逆天改命的大英雄,从而在战略上不断作死,作死高度别具一格。

作死三部曲第一部,掣肘淮海搞垮老蒋。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开始,白崇禧作为华中军政长官,不理会蒋介石一再催促,把拥有十万人马的宋希濂14兵团扣在武汉,间接导致淮海战役国军惨败,可以说淮海战役除了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白崇禧也立了一功。


淮海战役结束,蒋介石嫡系基本被消灭,拥有四十万大军的白崇禧立马联合李宗仁逼蒋下野,最终蒋介石于1月21日通电下野,由李宗仁担任“代总统”,新桂系及白崇禧个人走上了历史巅峰。白崇禧这一步,表面上看是走对了,其实是将新桂系直接放在了与共产党对抗的一线,已经为新桂系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和谈破裂划江梦碎


面对兵临长江的百万解放军,白崇禧虽感实力不足,却依然没有放弃与共产党划江而治,搞“南北朝”的梦想,并不断劝说李宗仁做两手准备,1949年4月初,国民政府派出张治中到北京和谈,当4月16日黄绍纮带着《国内和平协定》回到南京时,白崇禧又坚决反对签字。由于李宗仁本举棋不定,但白崇禧反对态度明确,加之溪口的蒋介石本就没有和谈诚意,和谈遂告破裂。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4日占领南京,5月17日占领武汉。国民党长江防线迅速崩溃,白崇禧仓皇将“华中军政长官公署”迁到衡阳。

第三部,负隅顽抗兵败逃台

1949年8月,白崇禧仗着手中还有桂系主力二十万人,意图和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二野、四野一决雌雄,保全两广之地,并在青树坪咬了林彪一口,使解放军折兵三千。但林彪迅速吸取教训,在9月的衡宝战役中以同样的“失误”引诱白崇禧上当,以45军135师为诱饵,在灵官殿吸引了桂军五个师,并迅速以主力包围之,最终衡宝战役桂系惨败,折兵五万。在随后的广西战役中,熟悉了白崇禧套路的林彪以摧枯拉朽之势,快速穿插分割桂军人马,一举歼灭桂系骨干第七军在内的国军17万人马,李宗仁,白崇禧赖以起家的老本赔了个精光。


白崇禧在军事上成了光杆司令之后,又寄希望于获取蒋介石的谅解,于11月策划让李宗仁出国,蒋介石复职。但蒋、李对他均已失去兴趣,蒋介石认为自己是否复职取决于他本人,与白是否拥护没有关系,但他担心白崇禧与李宗仁一道出国会东山再起,遂于1949年12月放下身段,主动邀请白崇禧去台湾,并且承诺给他行政院长的职位。无路可走的白崇禧,一方面认为自己在两广还有很大影响,蒋介石不愿看到自己被共产党统战,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权势做寓公,便不顾李宗仁的劝告随蒋飞往台湾。结果一到台湾即形同软禁,并于1966年暴死家中。

毛主席评价白崇禧: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是说他做人无远见之明。后来李宗仁评价白崇禧:是个战术家,远非战略家。作为相知多年的战友,此言诚当!


每日一段历史


我认为,第一个作死的名将是张飞,要说武力值,张飞在三国里面也是万人敌,和吕布大战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不过这个黑块头有个毛病,喝了酒就殴打士兵。并且什么人都打,连亲兵也不放过,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最后在睡觉的时候被亲兵割了脑袋,落了个身首异处。不过,这是因为关羽被杀,张飞过于悲痛导致的类似精神失常的症状。这也是重情重义的表现,所以是值得同情的。要是搁在现在,住上一个月的院就能好,可惜了猛张飞!

这第二位就是清朝的名将年羹尧了,他完全是自己找死。他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但他恃功骄傲、专权跋扈、乱劾贤吏和苛待部下,引起朝野上下公愤。更严重的是,他任人唯亲,在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选”,形成庞大的年羹尧集团。而且,他在皇帝面前“无人臣礼”,藐视并进而威胁皇权,甚至有自立为帝之心。如此作死之人,他天下第二,无人称第一了。





小熙为人人


古人云:“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上亡”,打仗是个最凶险的事儿,不是开玩笑,刀兵箭矢之间,可容不得你像戏台子上一样,胸前护心镜,背后招摇旗,腰悬龙泉剑,掌中风翅镏金镗,胯下一催黄骠马,得意洋洋喊一声:“来者通名,本将刀下不斩无名之鬼!”

大凡这么干的,都被敌人一通乱箭射成了筛子,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扛不住历代总有那么几个想在战场上作死的神人啊。

1、华元——因为一碗羊肉汤而主帅战败被擒

华元是春秋时宋国名将,当时郑国和宋国打仗,宋国派大元帅华元率军迎战敌人,大战之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下令宰杀牛羊,犒劳将士们。三军上下都在大吃大喝的时候,有一人却暗暗生气,此人就是华元的车夫羊斟。不知道是华元粗心还是故意,他把车夫羊斟忘了,结果这位羊斟连一口羊肉汤都没喝上,他认为大元帅这是故意不给面子。

要知道,春秋时期打仗,靠的是车战,马拉战车互相冲击,车夫的地位非常重要,华元得罪车夫,不可谓不作死。结果到了两军战斗一打响,车夫羊斟就开始发挥自己的天赋了,他不听将令,赶着马车到处乱跑,哪里敌人多就到哪里去,直接把自家主帅的战车开到了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惊惶失措,问:“你这厮这是做什么?”

车夫羊斟得意洋洋说道:“昨天分羊肉,你说了算;今天开车,老子说了算!”

(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这就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出处。

于是宋军主帅开战就被擒了,宋军大败。

2、我乃XXX,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东亚文化圈,都受《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影响颇深,以至于许多将军,有事没事都把《三国演义》拿在手上翻,明代万历年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名将李如松奉命去抗日援朝。

传说当时两军对垒,有个日本将领痴迷三国演义中的武将单挑,跳出来大喊一声:“谁敢和我‘一骑打’(单挑)。”结果明军这边面面相觑之后,然后举起火铳把他打成了筛子。可见此人读小说中毒太深,战阵之上生死关头,还想着如三国英雄那样单打独斗。

无独有偶,清末太平天国年间,太平天国这边有一员名将叫做曾天养,骁勇无比,深目长髯,身材雄伟,金田起义时,已经五十多岁,剽悍绝伦,初授御林侍卫,在太平军中,号称骁将。他立功无数,曾大破清军,逼得湖广总督吴文熔自杀;又曾在漩湖港大战中击溃曾国藩的湘军水师,斩杀湘军名将陈辉龙、沙镇邦。

然而这位猛如黄忠的老将军太猛了,以至于打仗的时候总是刹不住车,一味奋勇向前。后来在城陵矶与湘军大战的时候,曾天养看到清军大将塔齐布在阵前指挥,就想到自己的好友林绍璋在湘潭被覆败的仇恨,一时愤恨不已,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大喝道:“塔妖!我来要尔命”。

曾天养挺矛直刺,刺中了塔布齐的座下马,抽矛再刺的时候,却因为用力过猛而失足翻倒,清军一拥而上将他乱刀砍死,一代名将,如此莽撞,实在是不应该。

3、放开他,我来亲自送他上路!

国产影视剧的中的反派大多是这种死法,明明实力碾压对手,大可以飞龙骑脸秒杀主角,偏偏要逼逼叨叨说一大通废话,双手叉腰45度仰望天空感慨宇宙人生之类,最终被主角逆袭成功,后来就有句话叫做:“反派死于话多!”

然而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这人还是个外国人,他就是伟大的塞尔柱帝国君主阿尔普·阿尔斯兰,他们那里叫做“苏丹”。这位伟大的苏丹1072年攻打一个城堡,久攻不下,向守城将军优素福招降,承诺绝不杀他。优素福于是投降,结果阿尔斯兰在大帐中接见了优素福之后,又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喝令把他推出去斩首。优素福见他出尔反尔,于是大怒,拔出腰间小刀,冲向阿尔斯兰。阿尔斯兰身边的将领正要把他乱刀分尸,然而这位伟大的苏丹、帝国第一神箭手却说:“放开他,看老子亲自来送他上路……”

不料平时百步穿杨的阿尔斯兰这回却失了手,他脚下一滑,一箭射空,还摔了一跤,正好滚到了优素福面前,被优素福一刀捅了个正着。四天后,这位塞尔柱帝国的第二位苏丹以如此离奇的方式去世,年仅42岁。

4、这个距离上,他们连头大象都打不中……

这还是个外国名将的故事,此人阵前嘲讽敌人枪法,结果现世报来的快!

故事发生在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第六军司令约翰-赛奇威克将军领军进攻南方军队,1864年5月9日,他在与格兰特将军会晤之后,率领部队与敌军在弗吉尼亚州斯波特西尔福尼亚县对峙,他骑着马到他的部队阵地进行巡视。

当时南方军队配备了很多神枪手,他的士兵非常害怕,紧张无比,一个个趴在地上,赛奇威克大怒,对躲避敌方狙击手的士兵们喊道:“你们这群胆小鬼在干嘛呢?在这个距离上,他们连一只大象也打不到!”话音未落,一颗子弹呼啸而来,正中他的左眼,赛奇威克从马上一头栽下,倒地而亡。

5、儿子英雄老子也是好汉

这位苏峻大将军,放到整个战争史上,大概都能被评上“作死之王“

苏俊原本是东晋的著名将领,曾率军平定王敦之乱,被封为冠军将军、阳内史,拥兵数万,是东晋王朝颇为依仗的江北屏障。然而拥兵日久,骄横之心便生,常年和中央朝廷不对付,甚至连叛逆余党也敢藏匿收留。

后来晋朝外戚庾亮当权,一心要除去苏峻,反倒把他逼得先下手为强了,苏峻一不做二不休,联合当时的寿春守将祖约(祖狄的弟弟)起兵造反。这两位大帅能征善战兵多将广,一路顺风顺水把朝廷派来镇压的政府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后来东晋派出了陶侃(陶渊明的祖父)这样的名将出阵,才能和苏峻打了个有来有往,遏制了叛军的气焰,原本这场战争胜负之数还很难说,结果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时期,彻底改变了战局。

东晋将领温矫和赵胤带了一万步兵进攻苏峻的石头城,苏大将军毫不畏惧,率了八千精锐出城迎战,双方打了个不可开交。交战的时候,苏峻的儿子苏硕非常勇猛,好比那长坂坡的赵子龙,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杀进杀出无人能挡,晋军大败。

这原本是个好事,然而苏峻在阵前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威武,忽然脑袋发热,大叫道:“我儿子都能如此牛逼,我难道还不如我儿子吗?”于是痛饮美酒数盏,酒酣耳热,披甲上马,学那武圣人关云长,单人独骑就冲了出去,事发突然,苏峻的将士们目瞪口呆措手不及,只有几个亲兵跟了上去。

然而此事晋军防卫已经加强,长矛如林,苏峻单枪匹马根本冲不进去,正要拨马退回本阵的时候,对方的牙将彭世、李千认出了他是叛军统帅苏峻,大喜过望,呼唤大家一起动手,于是晋军一片长矛飞了过去,堂堂一代名将苏峻就这么被扎成了刺猬


孤城影随


华元——因为一碗羊肉汤而主帅战败被擒

华元是春秋时宋国名将,当时郑国和宋国打仗,宋国派大元帅华元率军迎战敌人,大战之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下令宰杀牛羊,犒劳将士们。三军上下都在大吃大喝的时候,有一人却暗暗生气,此人就是华元的车夫羊斟。不知道是华元粗心还是故意,他把车夫羊斟忘了,结果这位羊斟连一口羊肉汤都没喝上,他认为大元帅这是故意不给面子。

要知道,春秋时期打仗,靠的是车战,马拉战车互相冲击,车夫的地位非常重要,华元得罪车夫,不可谓不作死。结果到了两军战斗一打响,车夫羊斟就开始发挥自己的天赋了,他不听将令,赶着马车到处乱跑,哪里敌人多就到哪里去,直接把自家主帅的战车开到了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惊惶失措,问:“你这厮这是做什么?”

车夫羊斟得意洋洋说道:“昨天分羊肉,你说了算;今天开车,老子说了算!”

(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这就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出处。

于是宋军主帅开战就被擒了,宋军大败。

这位苏峻大将军,放到整个战争史上,大概都能被评上“作死之王“

苏俊原本是东晋的著名将领,曾率军平定王敦之乱,被封为冠军将军、阳内史,拥兵数万,是东晋王朝颇为依仗的江北屏障。然而拥兵日久,骄横之心便生,常年和中央朝廷不对付,甚至连叛逆余党也敢藏匿收留。

后来晋朝外戚庾亮当权,一心要除去苏峻,反倒把他逼得先下手为强了,苏峻一不做二不休,联合当时的寿春守将祖约(祖狄的弟弟)起兵造反。这两位大帅能征善战兵多将广,一路顺风顺水把朝廷派来镇压的政府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后来东晋派出了陶侃(陶渊明的祖父)这样的名将出阵,才能和苏峻打了个有来有往,遏制了叛军的气焰,原本这场战争胜负之数还很难说,结果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时期,彻底改变了战局。

东晋将领温矫和赵胤带了一万步兵进攻苏峻的石头城,苏大将军毫不畏惧,率了八千精锐出城迎战,双方打了个不可开交。交战的时候,苏峻的儿子苏硕非常勇猛,好比那长坂坡的赵子龙,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杀进杀出无人能挡,晋军大败。

这原本是个好事,然而苏峻在阵前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威武,忽然脑袋发热,大叫道:“我儿子都能如此牛逼,我难道还不如我儿子吗?”于是痛饮美酒数盏,酒酣耳热,披甲上马,学那武圣人关云长,单人独骑就冲了出去,事发突然,苏峻的将士们目瞪口呆措手不及,只有几个亲兵跟了上去。

然而此事晋军防卫已经加强,长矛如林,苏峻单枪匹马根本冲不进去,正要拨马退回本阵的时候,对方的牙将彭世、李千认出了他是叛军统帅苏峻,大喜过望,呼唤大家一起动手,于是晋军一片长矛飞了过去,堂堂一代名将苏峻就这么被扎成了刺猬。


国际大放送


作死的名将很多,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就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

🌺🌺🌺🌺🌺

我们知道,在一九四八年,国共双方爆发了决定两党胜负的淮海大战,此时的白崇禧是国民党重要将领,身居华中军政长官,手握几十万大军,却不向淮海战场派一兵一卒,导致国民党败于淮海战役,完全败于共产党。

🌺🌺🌺🌺🌺

淮海战役才是真正决定国共两党胜负的战役,白崇禧的这一举动,无疑帮了共产党的大忙,是共产党的大功臣。

鸟巢将倾,岂有完卵,整个国民党都败了,他白崇禧会胜吗?他会将终日做着中国王的梦想实现吗?这一道理,小诸葛是不懂的,但三岁小孩是懂的,可以说,白崇禧不是小诸葛,而是真正的小猪头!

🌺🌺🌺🌺🌺

国民党的失败,正如蒋介石所说,是自己的人打败了自己,还有如汉卿,卫立煌,傅作义等人,都在国共大决战中帮了共产党的大忙,没有这些人的帮助,解放战争要延迟不知多少年,解放军的伤亡代价也要大得多。

🌺🌺🌺🌺🌺

白崇禧是个坚定的内战分子,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死在他手里的中国军民,不下几十万,死后迎接他的只是地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