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多名學生成為我國行業頂尖專家

時鈞(1912.12.13-2005.09.01),江蘇常熟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獲美國緬因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2月1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捐資設立了“時鈞獎學金”。

時鈞長期從事化學工程學教學與科研工作。20世紀50年代創建中國高等學校硅酸鹽(水泥)專業,從事過低溫煅燒礬土水泥研究。60年代致力於湍流塔、填料塔及填料特性和乾燥技術研究。80年代後,以化工熱力學及無機膜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在“強電解質混合溶劑體系的熱力學研究”、“高壓流體相平衡及狀態方程的研究與應用”、“a-Al2O3管式陶瓷微濾膜製備技術”等方面成果卓著。主編了《傳質》、《膜技術》等多種書刊。

他是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多名學生成為我國行業頂尖專家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2月13日,時鈞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莫城鎮(現為莫城管理區)一個讀書人家。父親應試未中,寄希望於子女,要求子女認真讀書,成為有學識的人。

1917年(中華民國六年),時鈞入本鄉小學讀書,1924年小學畢業,跳級考進孝友中學初中二年級。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小學畢業,跳級考進常熟縣孝友初級中學二年級,1926年畢業。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時鈞初中畢業後隨其大哥去蘇州讀高中,大哥在蘇州工業專科學校,時鈞入該校附中。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蘇州工業專科學校併入中央大學,其附中併入蘇州中學高中部,分文理兩班,時鈞在理科班。時鈞也愛好文學,曾被《吳縣日報》聘為業餘編輯。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他高中畢業,被保送入東吳大學。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改考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同時被兩校錄取,時鈞選擇了清華大學化學系。在清華4年,所學課程除兩門之外,均為“優”或“優+”。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時鈞大學畢業,隨即報考清華第二屆公費留學生,被錄取。發榜時規定學習造紙工程,先在國內實習1年,後由導師指定進美國當時唯一設有造紙專業的緬因大學深造。

1935年(中華民囯二十四年)8月赴美,在緬因大學攻讀兩學期,於1936年5月獲造紙專業工學碩士學位,隨後赴麻省理工學院專攻化學工程。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時鈞婉言謝絕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主任懷德曼(Whitman)教授的盛情挽留,回到祖國。6月抵達漢口,經清華同學推薦,在國民政府軍政部化學兵隊任教官。不久,日軍進攻武漢,時鈞由長沙長途跋涉,經湘西、貴州。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8月,時鈞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學教授、化工系系主任。同時,兼任重慶大學化工系教授和系主任。

1952年,新中國高等院校調整,時鈞任南京工學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同時受命創建中國第一個硅酸鹽專業。

1952年,新中國調整高等院校,時鈞任南京工學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並受命創建中國第一個硅酸鹽專業,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輸送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

1956年,與其他幾位教授聯名上書高教部,建議在化工系設立化學工程專業,並率隊制訂了化學工程專業教學計劃。當年暑假,天津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開始招生。

1957年初,高教部同意試辦。同年4月底,高教部在北京召集有關會議,制訂化學工程專業教學計劃,時鈞任組長。 同年,由他指導的楊南如做的研究生論文《關於高鋁水泥原料粒度與燒成溫度的關係》發表在《硅酸鹽學報》創刊號上。在逆境中,時鈞於1965年做過湍流塔的試驗。

1972年,起進行膜分離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於當時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深入下去。

1974年起,時鈞參加了國產填料(以拉西環為主)的性能評定試驗,曾發表4篇論文(均未署名)。

1979年起,時鈞著手重建南京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擔負起系主任的繁重任務。在他的主持帶領下,建成化學工程博士點,並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化學工程研究所。

1979—1985年 南京化工學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

1985年,南京化工大學化工系教授、名譽系主任、化學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

1998年,他又主持完成了《化學工程手冊》新版以及《大百科全書》化工卷的編撰工作。

2001年2月16日下午,在90歲高齡時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2005年9月1日,時鈞因病去世,享年9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