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民創新工作室:用創新給處方加上“希望”這味藥

創新檔案

名稱:寧為民創新工作室

帶頭人:寧為民

成員:趙湛、譚靜、楊康強等16人

級別:省級

創新成果

“寧為民創新工作室”積極開展臨床科研研究,獲得省、市級多項課題,現進行《宣通三焦法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機理研究》等3項市級課題,同時申報廣東省中藥局項目《腦梗死高危因素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及遠期觀察》,並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成為中醫腦病規範化培養基地。在臨床教學方面,作為規培基地協助單位,工作室積極承擔培養研究生、進修生、規培生的臨床教學任務。同時積極開展名老中醫學術繼承工作,培養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工作室還與廣東省中醫院進行共建活動,積極開展繼續醫學教育,承辦省級乃至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推廣新技術及基層適宜技術,提高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技術水平。

創新留言

東莞市中醫院黨委書記殷炯棠:“寧為民創新工作室”是東莞唯一一個“女職工創新工作室”示範點,希望以此進一步發揮女職工在推進學科進步、創新發揮引領作用,弘揚勞模精神、創新精神、務實精神,為中醫學科傳承發展建功立業,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宁为民创新工作室:用创新给处方加上“希望”这味药

診療時,寧為民(左)注重人文關懷,積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 王豔/攝

每天早上第一個來到診室,先給慕名前來求醫的病人診療,上班時間後,帶著徒弟們到病房,一個一個詢問症狀,完善病程,給危重病人做檢查,其間,還要針對老年病常見病例進行觀察,將藥方做成製劑,方便病人治病,這是東莞市中醫院腦病科及中風病防治中心主任寧為民的工作日常。

在東莞腦病患者眼中,寧為民不簡單。她不僅是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還是東莞市名醫傳承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30年的她,對心腦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治療經驗豐富,致力於中醫藥傳承及創新工作,在業內有較高影響力。她牽頭成立了東莞市名中醫藥專家傳承指導工作委員會,並通過民主選舉成為主任委員,加強了東莞地區中醫師承工作交流。以她為帶頭人的創新工作室開展中醫師承及科研創新工作。目前,培養學術繼承人3名,培養研究生及住培生10餘名,在研省、市級課題多項,對中醫藥領域的傳承及創新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我希望通過創新工作室,把我自己多年的臨床積累、感悟到的東西傳承下去,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於中醫藥特色。”寧為民說。

精勤力學 成為首批廣東省優秀中醫人才

寧為民出生於醫學世家,用她的話說,家族的從醫人員都可以開一家全科醫院。“選擇中醫,是因為父親說中醫乾淨,給病人把把脈就行,不用熬夜做手術。”寧為民說,她進入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習後,發現學中醫並不簡單。“每天要背的東西很多,甲骨文、黃帝內經等, 還要上西醫的理論和實踐課。上學的時候,每天早起晚歸,很少有時間出去玩。”

1989年,寧為民大學畢業後,入職東莞市中醫院。“剛入職,發現課本上學的東西和臨床實踐有很大差距。”為了掌握治病的要理,她跟隨廣東省名老中醫、東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何炎燊學習。“何老每天早上7點就來醫院開診,我就調鬧鐘,每天6點起床,然後跟著何老學,看他怎麼開藥。”

寧為民認為,這種跟師教育在中醫傳承中是不可或缺的。何炎燊老先生從21歲起從事中醫工作,成果顯著,他多年心得集成兩本筆記,一是記錄學習心得,一是錄效方。寧為民視這兩本筆記為珍寶。她將筆記手抄下來,給病人看病時,根據筆記記載下藥,事半功倍,獲益更多。1994年,寧為民到中山醫科大學進修,期間拜廣東名醫何世東為師,學習現代醫學,逐漸確立了以“中醫為主,中西結合,兼容並重”的醫學原則。

在臨床中,寧為民認為傳播預防疾病知識是醫生另一個責任,預防遠勝於疾病發生後再去搶救治療。例如中風病具有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三高的特點,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她經常在接診中遇到一些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的中青年病例,深感惋惜。於是,她堅持利用節假日時間,下基層開展健康講座、義診,撰寫科普文章。“醫生有責任將疾病預防工作做在前面。” 寧為民說。

注重臨床與科研結合 發揚中醫藥治療危重症

“沒想到孩子反覆發作的重症,讓寧醫生給治好了。”今年12歲的小軍(化名)是貴州人,患有難治性腎病綜合徵,多年未能根治。得知東莞市中醫院擅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小軍家人帶著孩子輾轉來東莞求醫,終於得到救治。

寧為民善於發揮中醫藥在危重症的作用,運用宣通三焦法在中風重症的救治,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對疑難病血管性痴呆提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原則,傳承名老中醫經驗,運用“滋陰健腦片”治療血管性痴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果獲得東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對常見病“眩暈”的經驗方研發成院內製劑天麻健腦飲。

在腦病科方面,“寧為民創新工作室”在發揮中醫藥特色,將卓有成效的方藥運用於臨床的同時,堅持中西醫並重的原則,不斷開展相關課題研究,通過數據、實驗證明,論證中醫的藥理性和科學性。為緊跟大數據時代脈搏,工作室派遣中醫師劉育清參加“古醫案雲平臺”學習班,以使中醫更好地與時代接軌。

“接下來還要把我們的發現,發表到國際雜誌上,讓世界各國瞭解中醫、中藥,瞭解我們的民族醫學。”寧為民說,下一階段,她將繼續研究中風的病發因素,從中醫角度,通過體質辨識,為患者預防中風提供一箇中醫方面的建議。

手把手教 “流動工作室”提升徒弟們臨床能力

在寧為民看來,中醫藥是一座豐碑,需要傳承。在帶徒弟的時候,寧為民繼承了恩師何炎燊、何世東的方法,從把脈開始,手把手地教。教學地點也不固定,她在哪裡診病,徒弟們也就跟到哪裡。寧為民用這種流動方式,帶“徒弟們”走進病房,進行每週一次臨床小講課,討論具體病情病例,聊診斷心得,批改病例,以提高他們的臨床能力。

寧為民常說,醫者要以患者為本,尊重、同情病人,在處方中,時刻記得加上“希望”這一味藥,通過調理情志,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藥物與精神同治。

弟子楊康強告訴記者,曾經有一位中風患者來就診。該患者才40歲,偏癱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棄。寧醫生問診時,患者一臉漠然,倒是一旁的妻子很焦慮。“老師瞭解了病史後,一邊脈診,一邊輕握著患者偏癱的手,告訴他,這樣的病情是可以康復的,鼓勵他和醫生一起努力。隨後,老師為病人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向患者及家屬解釋中醫藥治療的療程、療效,鼓勵患者配合科學鍛鍊、食療等。老師還經常跟蹤患者的康復情況,患者的每一次進步,老師總會及時給予表揚。經過治療,這位患者終於站了起來,現在一家人積極、快樂地生活著。”(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王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