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民创新工作室:用创新给处方加上“希望”这味药

创新档案

名称:宁为民创新工作室

带头人:宁为民

成员:赵湛、谭静、杨康强等16人

级别:省级

创新成果

“宁为民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临床科研研究,获得省、市级多项课题,现进行《宣通三焦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研究》等3项市级课题,同时申报广东省中药局项目《脑梗死高危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远期观察》,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成为中医脑病规范化培养基地。在临床教学方面,作为规培基地协助单位,工作室积极承担培养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培养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工作室还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共建活动,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承办省级乃至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推广新技术及基层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技术水平。

创新留言

东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殷炯棠:“宁为民创新工作室”是东莞唯一一个“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希望以此进一步发挥女职工在推进学科进步、创新发挥引领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为中医学科传承发展建功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宁为民创新工作室:用创新给处方加上“希望”这味药

诊疗时,宁为民(左)注重人文关怀,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王艳/摄

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诊室,先给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诊疗,上班时间后,带着徒弟们到病房,一个一个询问症状,完善病程,给危重病人做检查,其间,还要针对老年病常见病例进行观察,将药方做成制剂,方便病人治病,这是东莞市中医院脑病科及中风病防治中心主任宁为民的工作日常。

在东莞脑病患者眼中,宁为民不简单。她不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还是东莞市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的她,对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治疗经验丰富,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及创新工作,在业内有较高影响力。她牵头成立了东莞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工作委员会,并通过民主选举成为主任委员,加强了东莞地区中医师承工作交流。以她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开展中医师承及科研创新工作。目前,培养学术继承人3名,培养研究生及住培生10余名,在研省、市级课题多项,对中医药领域的传承及创新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我希望通过创新工作室,把我自己多年的临床积累、感悟到的东西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中医药特色。”宁为民说。

精勤力学 成为首批广东省优秀中医人才

宁为民出生于医学世家,用她的话说,家族的从医人员都可以开一家全科医院。“选择中医,是因为父亲说中医干净,给病人把把脉就行,不用熬夜做手术。”宁为民说,她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后,发现学中医并不简单。“每天要背的东西很多,甲骨文、黄帝内经等, 还要上西医的理论和实践课。上学的时候,每天早起晚归,很少有时间出去玩。”

1989年,宁为民大学毕业后,入职东莞市中医院。“刚入职,发现课本上学的东西和临床实践有很大差距。”为了掌握治病的要理,她跟随广东省名老中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何炎燊学习。“何老每天早上7点就来医院开诊,我就调闹钟,每天6点起床,然后跟着何老学,看他怎么开药。”

宁为民认为,这种跟师教育在中医传承中是不可或缺的。何炎燊老先生从21岁起从事中医工作,成果显著,他多年心得集成两本笔记,一是记录学习心得,一是录效方。宁为民视这两本笔记为珍宝。她将笔记手抄下来,给病人看病时,根据笔记记载下药,事半功倍,获益更多。1994年,宁为民到中山医科大学进修,期间拜广东名医何世东为师,学习现代医学,逐渐确立了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兼容并重”的医学原则。

在临床中,宁为民认为传播预防疾病知识是医生另一个责任,预防远胜于疾病发生后再去抢救治疗。例如中风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三高的特点,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她经常在接诊中遇到一些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中青年病例,深感惋惜。于是,她坚持利用节假日时间,下基层开展健康讲座、义诊,撰写科普文章。“医生有责任将疾病预防工作做在前面。” 宁为民说。

注重临床与科研结合 发扬中医药治疗危重症

“没想到孩子反复发作的重症,让宁医生给治好了。”今年12岁的小军(化名)是贵州人,患有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多年未能根治。得知东莞市中医院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小军家人带着孩子辗转来东莞求医,终于得到救治。

宁为民善于发挥中医药在危重症的作用,运用宣通三焦法在中风重症的救治,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疑难病血管性痴呆提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则,传承名老中医经验,运用“滋阴健脑片”治疗血管性痴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对常见病“眩晕”的经验方研发成院内制剂天麻健脑饮。

在脑病科方面,“宁为民创新工作室”在发挥中医药特色,将卓有成效的方药运用于临床的同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不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通过数据、实验证明,论证中医的药理性和科学性。为紧跟大数据时代脉搏,工作室派遣中医师刘育清参加“古医案云平台”学习班,以使中医更好地与时代接轨。

“接下来还要把我们的发现,发表到国际杂志上,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医、中药,了解我们的民族医学。”宁为民说,下一阶段,她将继续研究中风的病发因素,从中医角度,通过体质辨识,为患者预防中风提供一个中医方面的建议。

手把手教 “流动工作室”提升徒弟们临床能力

在宁为民看来,中医药是一座丰碑,需要传承。在带徒弟的时候,宁为民继承了恩师何炎燊、何世东的方法,从把脉开始,手把手地教。教学地点也不固定,她在哪里诊病,徒弟们也就跟到哪里。宁为民用这种流动方式,带“徒弟们”走进病房,进行每周一次临床小讲课,讨论具体病情病例,聊诊断心得,批改病例,以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

宁为民常说,医者要以患者为本,尊重、同情病人,在处方中,时刻记得加上“希望”这一味药,通过调理情志,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药物与精神同治。

弟子杨康强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中风患者来就诊。该患者才40岁,偏瘫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宁医生问诊时,患者一脸漠然,倒是一旁的妻子很焦虑。“老师了解了病史后,一边脉诊,一边轻握着患者偏瘫的手,告诉他,这样的病情是可以康复的,鼓励他和医生一起努力。随后,老师为病人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中医药治疗的疗程、疗效,鼓励患者配合科学锻炼、食疗等。老师还经常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的每一次进步,老师总会及时给予表扬。经过治疗,这位患者终于站了起来,现在一家人积极、快乐地生活着。”(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