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財融合,才是現在的主導


業財融合,才是現在的主導

小編認為馬雲語錄中有這麼一句:“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這話在2015年5月張勇上任阿里巴巴CEO時就成了段子,花名逍遙子的張勇曾經擔任盛大網絡和淘寶網CFO。馬雲在公開信中也自黑了一下:“說來慚愧,我以前經常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而逍遙子是CFO出身。”去年9月10號,馬雲正式宣佈明年這一天他將退休,接任他擔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是張勇。馬雲在公開信中這麼評價張勇:“擔任CEO的3年多中,張勇以卓越的商業才華、堅定沉著的領導力、超級計算機一般的邏輯和思考能力,帶領阿里取得長遠發展,連續13個季度實現阿里業績健康增長,證明自己是中國最出色的CEO。”可見,不是CFO不能擔任CEO,而是說只有財務思維沒有業務思維的人不能擔任CEO。而逍遙子顯然是既有財務思維又有業務思維的人,而且這兩種思維能力都很強。

1

財務與業務思維的區別在哪裡?

區別一:財務思維重短期,業務思維重長期

如果畫一個圖,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現金流的話,任何一個業務、一個企業的發展都是一個S形,一開始現金流為負,慢慢減少虧損,然後損益平衡,然後開始賺錢。有的企業是“小S”,有的是“中S”,有的是“大S”。好比不同的物種生長週期不一樣。

“大S”的極致是亞馬遜,連續15年虧損,資本市場還不離不棄,這和貝索斯的超強能力、魅力、說服力分不開。大部分時候,資本市場沒有這麼寬容仁慈,很多上市公司都被追逐短期利益的資本市場所綁架,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華為任正非總裁曾經說過,如果華為的友商中有任何一家不是上市公司,就沒有華為的今天。如果華為是上市公司,估計也沒有今天。30年上千億的持續投入做芯片,資本市場很少有這樣的格局、耐心。好在華為不是上市公司。

區別二:總量最大化VS效率最大化

財務追求比率(效率)最大化,業務追求總量最大化。如果把一個企業的活動分成簡單的兩塊,一塊生產製造,一塊營銷銷售,做出來,賣出去。生產製造效率最大化是好事,但是營銷銷售效率最大化後,當每千元廣告投入利潤、人均利潤等效率指標最大化的時候,公司的總利潤沒有得到最大化,因為所有的投入在遵循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總利潤最大化的那一點必定發生在效率指標最大化之後。

區別三:決策的相關成本原則

業務思維遵循決策的相關成本原則。所謂相關成本就是這項成本會隨著你的決策的變化而變化,相反,不隨這個決策的變化而變化的成本,對於這個決策來講就是不相關的成本。而財務思維在決策時考慮了不相關的成本,比如沉沒成本,還有不該分攤的固定成本。

我們財務與業務相背離,相沖突,往往就是兩方掌握的信息和資源不同導致。財務要按照準則、稅法來處理業務關係,業務則要根據實際情況,做種種變通。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業務部門都熟悉準則和稅法條文,所以只有我們財務自己去更多的瞭解當事的業務,瞭解公司整體運營,瞭解整個行業的特點及公司所處的位置,才能在兩者的權衡中,找到一個合適點。

2

如何做好財務業務一體化?

現在好多財務人員僅僅侷限於單純的財務,日常的賬務核算已經越來越與企業的經營目標偏離了,進而導致會計人員也離老闆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是目前好多財務人員經常抱怨的:老闆不重視財務、會計的工資最低、開會從來不讓會計參加等等現象的出現。

殊不知,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是在財務本身,自己把財務與業務人為的隔離開來了,財務部門為了合規而合規,為了制度而制度,但是沒有考慮合規和制度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財務與業務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企業創造價值,也就是業財融合。

那麼,你是否具備了業務型財務思維,請認真的看看這10個問題吧!

1、你公司的經營產品定位在哪裡?具體的業務模式、盈利模式是什麼?

2、你公司的客戶群是什麼,前10大客戶你都認識熟悉並做到有效的客戶管理了嗎?

3、你公司的前10大供應商你熟悉並一直在溝通著嗎?

4、你公司產品的生產工藝、工序流程以及產品配方你瞭解嗎?

5、你公司的銷售績效方案設計、公司架構、股權設計、組織制度建設、以及人員結構、薪酬設計等你是否非常清楚?

6、你公司的企業文化、專利技術、商標等無形的資產你是否清楚?

7、你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公司戰略規劃以及下一步經營走勢你是否非常清楚?

8、你公司的經營薄弱點或者短板在哪裡?以及你公司在同行業中具有的優勢在哪裡?

9、你公司外部關係協調處理你是否做到了參與並跟蹤?對於外部風險你是否能做到及時預知以及有效防範控制?

10、你是否把公司的財務、業務、法務、稅務融為一體?並將公司信息技術融為一體?從而懂得多視角看待你所在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