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十四)

原創武學評論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十四)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十四)

《逝去的武林—曹溪一句亡》

稱形意拳為拳禪合一,大約是20世紀的頭十年,形意拳進入大城市,叫響了這個說法。但形意拳遵循的是道家,想有進境,總要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上落實,禪是佛家,怎麼也有了關係?

我的體會是,不是拳學,而是教學。老輩的拳師,功夫好文采也好的畢竟是少數,但一代代傳人照樣教出來,是什麼道理?

因為學拳講究悟性,不用給整套理論,給個話頭,一句話就悟進去了,什麼都能明白,這一點與禪宗相似。禪宗有句話叫“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佛經有百萬卷,但其中的意思六祖慧能一句話就表達清楚了,這句話叫口訣。

露陽子評:佛學中最直接、究竟的是禪宗,講直指人心,悟後起修。但還是比道家性命雙修差一層,禪宗亦是有性無命,只在意識上打轉,人最重要的是意識和身識,因為沒有意識不能思考,沒有身識不能行動。差的一層就是第一層,一樓,修性之學可比二樓,沒有一樓何談二樓,最終坍塌一地,不能成器,不成體用。

自古道化賢良釋化愚,形意拳在近代要普傳,面向大眾便要割捨,精華割捨了,留下好懂的,即所謂拳禪合一,其實已經降級銷售了。簡而言之三個字:時代性。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十四)

《逝去的武林—雕蟲喪天真》

狗熊冬眠的時候,每隔幾天,它就自發性地渾身顫抖,否則僵滯不動,身體要有問題。同樣,站樁為什麼站不下去?就是缺這一抖。很細緻很輕微地抖抖,就能夠享受樁功,養生了。另外,其實比武發力,也就是這麼一抖擻。

薛顛傳的樁功,一個練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極拳一般,很慢很沉著地張出,再很慢很沉著地縮回,帶動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氣息在丹田中來去。

這個方法,可以壯陽,腎虛、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另外打拳也要這樣,出拳時肚子也微微頂一下,收拳時肚子微微斂一下,好像是第三個拳頭,多出了一個肚子,不侷限在兩隻手上,三點成面,勁就容易整了。

露陽子評:一抖擻是意,沒有形也能抖擻,但是沒什麼效果。說練形意拳就是練自然本能,拿動物打比方,是完全可以而且恰當的,但也是最具誤導性的。因為野生動物從出生就開始隨父母訓練本能,動物生活方式不違背自身本能,沒幾年就成年了,還是依靠原有的本能,所以一直保持著大部分先天具有的身形氣力。

而人要勞作、學習、過度思考、各種情緒、不良生活方式等,使得先天精氣迅速衰減,身形不得通透,現代人成年後的身體就已經開始僵緊了,已經沒有所謂的自然本能了,還需要由淺入深的慢慢練出來身形,之後才能講自然引導。

薛顛的樁功練法得了真傳,是其出走後又回到天津以後才得到的傳授,若出走之前有傳授便不會出走,出走是因為和師兄傅劍秋試力,被傅劍秋一掌拍出窗外,他並不只是羞愧、負氣而出走山西。更重要的是,他感覺同門習武出現如此大的差距,是自己得傳授不全造成的。

之後回到天津的時候,已經沒有李存義,薛顛在天津國術館時期重新得了傳授,其實是另有其人。傳承上的事情是緣分,情況很多,形意門的傳承佈局那時已經完成,薛顛便在佈局之外,因此既然得了形意的功夫就要開另一個門派的東西,不然就是不合規矩、不能存活,也是象形術誕生一個因素。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