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十四)

原创武学评论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十四)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十四)

《逝去的武林—曹溪一句亡》

称形意拳为拳禅合一,大约是20世纪的头十年,形意拳进入大城市,叫响了这个说法。但形意拳遵循的是道家,想有进境,总要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上落实,禅是佛家,怎么也有了关系?

我的体会是,不是拳学,而是教学。老辈的拳师,功夫好文采也好的毕竟是少数,但一代代传人照样教出来,是什么道理?

因为学拳讲究悟性,不用给整套理论,给个话头,一句话就悟进去了,什么都能明白,这一点与禅宗相似。禅宗有句话叫“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佛经有百万卷,但其中的意思六祖慧能一句话就表达清楚了,这句话叫口诀。

露阳子评:佛学中最直接、究竟的是禅宗,讲直指人心,悟后起修。但还是比道家性命双修差一层,禅宗亦是有性无命,只在意识上打转,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和身识,因为没有意识不能思考,没有身识不能行动。差的一层就是第一层,一楼,修性之学可比二楼,没有一楼何谈二楼,最终坍塌一地,不能成器,不成体用。

自古道化贤良释化愚,形意拳在近代要普传,面向大众便要割舍,精华割舍了,留下好懂的,即所谓拳禅合一,其实已经降级销售了。简而言之三个字:时代性。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十四)

《逝去的武林—雕虫丧天真》

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这个方法,可以壮陽,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另外打拳也要这样,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好像是第三个拳头,多出了一个肚子,不局限在两只手上,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

露阳子评:一抖擞是意,没有形也能抖擞,但是没什么效果。说练形意拳就是练自然本能,拿动物打比方,是完全可以而且恰当的,但也是最具误导性的。因为野生动物从出生就开始随父母训练本能,动物生活方式不违背自身本能,没几年就成年了,还是依靠原有的本能,所以一直保持着大部分先天具有的身形气力。

而人要劳作、学习、过度思考、各种情绪、不良生活方式等,使得先天精气迅速衰减,身形不得通透,现代人成年后的身体就已经开始僵紧了,已经没有所谓的自然本能了,还需要由浅入深的慢慢练出来身形,之后才能讲自然引导。

薛颠的桩功练法得了真传,是其出走后又回到天津以后才得到的传授,若出走之前有传授便不会出走,出走是因为和师兄傅剑秋试力,被傅剑秋一掌拍出窗外,他并不只是羞愧、负气而出走山西。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同门习武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是自己得传授不全造成的。

之后回到天津的时候,已经没有李存义,薛颠在天津国术馆时期重新得了传授,其实是另有其人。传承上的事情是缘分,情况很多,形意门的传承布局那时已经完成,薛颠便在布局之外,因此既然得了形意的功夫就要开另一个门派的东西,不然就是不合规矩、不能存活,也是象形术诞生一个因素。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