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儿河南话,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厉害啦

近两年,河南话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已经有撵超四川话东北话的趋势。然而,尽管河南话越来越流行,“土味”一词却始终跟在后面。

河南话真的土吗?老实讲,是有点。但是,土有什么不好吗?你可知道,土味十足的河南话,其实都是“有声化石”。


土味儿河南话,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厉害啦

王又又 | 文


河南话流行起来

挡都挡不住!

不着恁有没有发现,河南话近两年越来越流行啦!

如果说,前些年影视剧中的一些河南人物形象,例如《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武林外传》里的小米,使河南方言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那后来小岳岳相声表演时,一句“打死你个龟孙”,则让河南方言在全国相声爱好者心中强势出道。

近两年,河南话在网络上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很多微博下,大家都学会了“语音留言”:“咦,弄啥嘞~”众多网友一看留言,就能自动识别老乡。

就连在如今很火的短视频平台,也有许多网红,用一口地道河南话,吸粉无数。

例如专注用河南话唱歌普及河南文化的“柯较瘦”,有不打草稿用河南方言讲河南人文历史的“桐话河南”,还有一个叫“小李朝”的年轻人,用河南普通话和夸张的表演,直接吸引1000万+的粉丝。

今年年初,伴随着河南硬核村支书的暴躁喊话在网络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河南方言简直就是宝藏啊!特别在表达情绪方面,许多词汇抒发胸臆起来准确又到位,让人说着酣畅淋漓。


土味儿河南话,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厉害啦


例如“白卸货”一词,何止是一条有声音的河南话,画面感更强。每当我看到这仨字,就仿佛看到一个挤眉弄眼一脸不耐烦的表情。

也许,正是河南话特有的魅力,使其在全国众多语境中,越来越流行。

但奇怪的是,无论如何流行,河南话总也逃脱不了“土味”一词。

就以最近的事情来说,还是那则爆红的村支书喊话,尽管网友对此十分喜爱,但还是免不了被冠上“土味儿”一词。

我就奇怪了,咋着,河南话真的土吗?


河南话为啥那么土?

嗯,真的土。(求轻喷!)

我知道,这样说自己家乡话,肯定会冒犯了一部分人。但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并不觉得“土”是什么缺点,顶多也就是个特点嘛。

但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会有人觉着河南话土呢?

其实,河南话土不土,完全是一种十分主观的心理感受。但之所以为大家说“土”,我想,跟河南人常年跟土地打交道有关。

河南是有名的农业大省,中国粮仓,从古自今,最擅长土里刨食儿。特别是过去,一年到头,人们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土地打交道。


土味儿河南话,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厉害啦


且靠天吃饭,最怕的就是老天爷不给力。在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过去,河南这片土地上经常发生旱灾、水灾,导致河南人成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许多城市都镌刻着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乡村经济体系逐渐衰落,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这时,我们又收获了一个新词——“农民工”。


而农民工最常干的活是什么?盖楼啊!依然是水里来土里去,这就使得河南人总给人一种风尘仆仆的观感,连带着,人们便觉着河南人说话也是土土的了。

当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方面因素。

2019年上半年,河南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五。这个数据看着还不错,可这是多少河南人几十年努力的结果。且这个成绩比起沿海发达地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就以2019年上半年各省的GDP数据为准,河南的GDP总量为24203.8亿元,仅为第一名广东和第二名江苏省的一半。

再者,成也萧何败萧何。

虽然影视剧使大家认识河南话,却也使的众人对河南人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以前,许多影视剧中的河南人物形象偏负面的居多,什么骗子呀、小偷呀,就连女性都被塑造的“作”的不行。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中一位说话特别矫揉造作的女生,刚看电影时大家都以为她是港台女生,后来她老公说她是河南人我还不敢相信,结果,直到这个女生爆出一句“黄小仙,你这个鳖孙!”


好,我信了……可是,俺们河南女生真不是这样婶的!


土味儿河南话,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厉害啦


类似的影视作品,使河南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越来越严重,土味儿也越来越浓。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我觉着也值得一提。

咱们河南人性格粗狂憨厚,不拘小节,所以说话时也大嗓门,讲话过于豪放,这就导致我们讲话“文气”不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人与泥腿子相对,不文气,可不就容易显得土嘛。


土到深处自然雅

可是,你别小看河南话的“土”。俗话说,大俗大雅,土到深处自然雅!

很多人觉着土的河南话,其实,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正儿八经的“古汉语”。

就以河南人常常表达情绪的“咦~”为例,其实正确写法是“噫”。

孔子曾有个叫颜渊的学生,他去世后,孔子就曾说:“噫 ,天丧予!”还有范仲淹在我省邓州市花洲书院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记得以前背课文时,我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语气来念这个“噫”,可当我知道它和“咦”是一个意思时,那可就一点也不犯难了。


土味儿河南话,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厉害啦


再说河南人常吃的“香菜”。河南人管“香菜”叫“芫荽”。据调查,香菜的叫法是近代才有的,而最初香菜被引进中国时,叫“胡荽”;后来在南北朝后赵时期,统治者觉得自己是胡人,“胡荽”不好听,便将其改为“原荽”;再后来,人们叫着叫着,就叫成“芫荽”了。

还有,河南一些地方管船桨叫“棹板”,管划桨叫“使棹”,不看字的情况下,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土味儿?但你想想以前上学时学的古文“桂棹兮兰桨”,还土吗?

尤其是在我省农村地区,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古汉语。

比如说炒菜时没醋了,来不及买,叫孩子去别人家借点醋,我们通常说“sim点醋”。其实,这个发音是“寻”的意思,“寻”的唐宋发音就是“sim”。

我们管抱孩子说成“bu孩子”,“bu”不是对应什么新字,而是“抱”的上古读音就是“bu”。

还有母鸡“下蛋”叫“fan蛋”,这里的“fan蛋”的“fan”字其实是“嬔”,是分娩的娩字的繁体字,在中古读pan,到了明朝p变f,就成了fan。


土味儿河南话,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厉害啦


还有B站上最著名的鬼畜视频“金坷垃”,在河南,我们常说“土坷垃”。“坷垃”是啥?其实就是“块”,“坷垃”是其上古音残留。


类似的词语实在太多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寻找。

就我而言,每当想起这些平日“土味”十足的方言,其实都是穿越千年传承而来,内心就会生出许多感动。无论河南话土与不土,它都是我身份的一部分,一个人,想走的更远,必须记得来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