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物流貿易重塑進行時:跨境電商供應鏈去中心化

擁有全世界最自由、最開放的港口之一的香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成為國際重要的貿易及商業中心。上佳的賦稅環境、簡便的通關程序、自由的金融政策和資金流通,使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無可取代。

4月15日-16日,第四屆“互聯網經濟峰會”在香港舉行。

本次峰會上,代表們聚焦大灣區發展,認為在香港自由港及大灣區的地理優勢之下,依託港口群和機場群,中國的跨境電商和物流貿易體量呈現井噴增長的趨勢。

香港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研究及技術開發總監唐志鴻表示,“利用大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貨物能夠實現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珠江的東西岸都能夠動起來。

香港如何把這9個城市的貨物引進,或者將香港的資訊、科技,以後端管理者的角色向外輸出,都是很大的發展機遇。”


大灣區物流貿易重塑進行時:跨境電商供應鏈去中心化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2017年大灣區跨境進口商品佔到全國40%以上,跨境商品金額也佔到全國40%以上。根據海關最新發布的數據,2018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商品總額為1347億元,增長50%。其中出口561.2億元,增長67%,進口785.8億元,增長39.8%。

創新數字供應鏈之下,大灣區跨境電商和物流貿易的發展迎來了高光時刻。


數字供應鏈生變

在互聯網時代新的鏈條中,跨境電商已經由“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而這就需要智能化的生產以及數字供應鏈運營。隨著話語權向需求端遷移,跨境電商逐步顛覆了原有的採購鏈,“去中心化”的議題得以真正展開。

“購全球、全球購,一部分就是中國的貨物運到全世界,另外一部分就是滿足本地人的需求,滿世界各地的貨物來到中國,因此是雙向的供應鏈和物流發展。”

唯高盛集團(CBES)創辦人李基栓如此形容當今的跨境電商貿易,“從貿易流程方面看,國內很多中小企業將貨物集中運到香港,在香港打板;運輸到歐美等國家之後再打散,化整為零,送到各個買家手中。”

“現在整個出口電商板塊的操作模式已經改變。從之前的B2B的模式轉換成B2B2C的模式,甚至有些時候是C2B2C。”

李基栓說道,“跨境電商之前的採購模式是看展覽、訂貨、買貨、存倉,然後去當地找買手,再交給超市,而現在是倒著做。”

大灣區物流貿易重塑進行時:跨境電商供應鏈去中心化

李基栓分析道,跨境電商通過海外的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到哪些貨物好賣。

例如,通過大數據,我們得知一個售價為1美元的水杯,月銷量達10萬個。那麼,我們就會找到這個水杯的生產商家,成本為兩毛,我們進貨10萬個,然後以1美元的價格售出。

整個供應鏈在發生變化,之前一條供應鏈由很多人經手,現在只有廠商、運營商及最後的買家,實現了“去中心化”。


香港國際機場行政總裁林天福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電子商貿的發展,使得快速運送貨物的需求增加,利用航空運輸,能夠提供更加高效的貨運服務,香港有近40%的空運貨物利用客機貨艙運送。

大灣區物流貿易重塑進行時:跨境電商供應鏈去中心化

香港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貿易自由港的優勢,但是囿於地理面積狹小,倉庫租金昂貴,因此如何利用數字供應鏈的發展,建立一個高效的物流貨運體系也成為業內討論的重點話題。

“在過去九年,香港機場的物流量排在世界第一位。然而,香港物流業最大的挑戰是地方不夠,在機場新建貨運站的時候,拿到的地比世界其他地方的機場都要少。

另外,我們的貨運站樓高7層,這在世界各地的貨運站是很少見的。”國泰航空服務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林尹美芳表示,“我們需要非常有效率的利用土地。另外,我們人手也少,因此就需要一個無需太多人手控制的物流系統。”

據林尹美芳介紹,在物流運作方面,國泰航空引用數字供應鏈,在流動平臺的優化方面進行了極大的改進。

首先,不管是提貨還是送貨,都可以通過移動應用程序來預約。預約後,當貨物進入貨運站,就會有相關的系統進行認證,通過智能系統分派倉位。只需要15分鐘,貨主的第一批貨就會從系統中送出,大大提高了貨運站的效率。

據國泰航空財報顯示,其貨運收入的大幅增長也為國泰的盈利做出了很大貢獻,2018年全年貨運收入283.16億港元,增長達到18.5%,運力增長2.6%,貨量提升了14.7%。

“未來,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機會。例如,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共用數據平臺等方面,與相關機構共同合作,能夠讓幾個貨運站連接在一起,代理不需要去不同的貨運站適應不同的系統,從而進一步提升貨運體系的運輸效率。此外,區塊鏈也是將來關注的重點,使貨物的追蹤更有效率。”林尹美芳表示。


通關便利化

李基栓坦言,“國內在大灣區做進出口貿易的電商,在香港都設有分公司,他們深知香港的金融業能夠幫助他們做結算,或者利用香港的貿易優勢通關更便利。”

如何利用數據轉換加快通關手續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香港和珠江西岸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貿易便利化平臺也成為我們今後的主打項目。”

大灣區物流貿易重塑進行時:跨境電商供應鏈去中心化

唐志鴻表示,“我們去年和珠海的‘香港—珠海貿易便利電子平臺’是首創的一站式貿易服務支援平臺,平臺已經搭建好,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

例如,在珠海上報通關文本,能直接轉換成香港陸路、海陸或空港的運輸的數據,甚至是海外的數據。在這些數據處理方面,AI主要的作用是做翻譯。”

政府諮詢科技總監林偉喬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也表示,創科局也在用創新和科技來幫助通關,現在已經和三十多個口岸展開合作,科創部門也在通過技術方面的研發,來推動通關方面自由化的進程。

對於未來的發展規劃,林尹美芳表示,香港定位為航空貨運的國際樞紐,因此,將來會專注於高增值貨物的運輸。這也需要和香港機場打好配合,通過港珠澳大橋,將增值貨物很快的運到國內。

此外,林尹美芳也透露,“公司內部也在探討,國內的貨物是不是可以在珠海、深圳的口岸做相關的報關記錄,無需到香港打板,再送到貨運站。但是這個流程的實現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為需要和海關以及業界方面達成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