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這3種假象,是職場人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

英國一家研究機構曾經對1989名職場員工調查發現,辦公室的上班族每天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時間只有2小時57分,剩下的5個多小時都在忙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收發郵件、回覆訊息、查看新聞甚至是吃東西和找新工作,其中有多達79%的人表示他們無法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保持長時間的專注狀態。

著名的大西洋傳媒首席科技官湯姆·考克蘭曾經也對公司職員的工作情況做過一番統計調查,讓他感到震驚的是,大西洋傳媒每年支付給員工處理電子郵件的時間成本竟然高達100多萬美元。

作為職場人士的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處理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會影響到工作效率,但是由於職場工作的複雜性,無法衡量這些本職工作以外的干擾具體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被深入研究職場成功學的卡爾·紐波特稱為為“度量黑洞”。也正是由於度量黑洞的存在,帶來了工作中的三種認知假象,使得現代職場人拋棄了深度工作,導致了工作效率低下。這三種認知假象分別是:簡單代表高效,忙碌代表生產力和高科技不應該受到質疑。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瞭解一下。

工作中的這3種假象,是職場人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

每天職場學

簡單代表高效

首先,為什麼上班時一收到領導或同事的電子郵件和通訊信息就要馬上回復?答案就是這樣更簡單。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收到了一條工作信息卻沒有及時回覆,會出現什麼情況?

那當然是不到五分鐘就會收到更多的信息,或者是同事直接找到座位上來問你,怎麼還不回覆我呀,我還等你的答覆繼續寫報告呢。

那如果是老闆發的信息,你卻沒有及時回覆。想想後果應該會更可怕吧!而另一方面快速地回覆郵件或信息能讓我們有一種工作高效的錯覺。但是如果我們選擇了稍候再處理,那就需要提前對工作做規劃,並計算好每一種工作需要的時長。

這看起來的確比馬上回復要麻煩的多。但實際上,只注重眼前利益又簡單的工作方式並不可取,正是度量黑洞讓職場人們忽略了干擾對注意力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無法選擇深度工作來獲得長遠的高價值產出。

工作中的這3種假象,是職場人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

每天職場學

忙碌了代表生產力

那麼忙碌代表生產力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都知道,在工業時代,生產力是代表效率的。比如。你今天擰了多少個螺絲,組裝了幾臺汽車,又運輸了幾車原材料。每一天的工作成果都是可以通過生產力展示出來的。

但是對於職場人來說就沒有那麼容易了,他們的工作成果很難用看得見的成功來衡量,所以他們害怕,一旦領導對他們的工作能力產生質疑,升職加薪就毫無希望了。

正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夠勝任現在的職位,甚至可以做的更好,職場人選擇了表面的忙碌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層也由於無法在短期內瞭解員工的真正實力,選擇用忙碌程度來衡量員工是否在努力工作。

加班文化就是“忙碌代表生產力”最典型的產物之一。比如日本就以加班文化聞名於世,研究發現,有五分之一的日本人,每週平均的工作時間超過了四十九個小時。

而有超過63%的日本人對帶薪休年假會感到內疚,這個比例在三十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一。度量黑洞的存在使得知識工作者無法清晰地證明自己的價值,使得毫無意義的忙碌文化大行其道。

但實際上,知識工作和工業時代的生產線並不等同,儘管知識工作的複雜性決定了度量黑洞無法消除,但是選擇表面的忙碌很難帶來成功,只有深度的思考才更有益於專業領域的長足進步。因此,想要最大化地實現個人的經濟價值,深度工作仍然是不二之選。

工作中的這3種假象,是職場人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

每天職場學

高科技不應該被質疑

不過,即使能夠清晰地意識到,持續地深度工作對成功是有意義的,對於網絡的盲目信賴還是會阻礙成功的腳步。

比如上班期間,發朋友圈、發微博、互相點贊評價和逛各種網站等等都已經成為了很多職場人的習慣和樂趣之一。英國一項調查顯示,在上班期間,排名前三最常見的行為中,有47%的人是在逛各種社群網站,45%的人在看新聞,而27%的人在傳訊息。

網絡社交很顯然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主流,而對於將時間浪費在發達的網絡上,卻很少有人會認為不妥。更多人雖然也會讓自己沉浸在工作當中,但是他們認為時不時地刷刷朋友圈、微博和看看新聞似乎也並沒有什麼大礙,反而能夠讓自己感到輕鬆愉快,同時還和朋友保持了聯繫,瞭解了最新的社會動態。

但其實,忽略了度量黑洞的存在,會讓職場人無法判斷網絡社交對深度工作帶來的巨大傷害。相反,卻很容易被吸引眼球的內容轉移了注意力,而無法做到持續地專注。

所以總的來說,度量黑洞的存在,導致了大多數職場人認為,簡單就代表高效、忙碌可以代表生產力,而和網絡相關的行為也並沒有什麼不好。

但也正是這些錯誤觀念的流行,使得能夠進行深度工作的人越來越少見,他們才卻更有價值。因此,只要堅定成功的目標,系統地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將注意力集中在快速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上,才是成為專業領域高端人才的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