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最近刷抖音经常看到一些小女孩被爸爸抱着,然后满脸挑衅似得看着妈妈,又或者瞪妈妈一眼,然后捧着爸爸的脸亲亲,虽然这些小视频只是用来调侃一下女儿奴,但让孩子经常这样,可能会有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也称作性心理倒错,一般源于孩子在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

在孩子3~6岁的时候会开始注意性别差异,对性产生好奇心,这一时期男孩子会比较依恋妈妈,嫉妒爸爸,而女孩子则会比较亲近爸爸,嫉妒妈妈,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就有可能发展为“恋母情结”或者“恋父情结”,这两者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果果从小就跟爸爸感情特别好,爸爸也是个女儿奴,对果果很是溺爱,一有空就带着果果玩耍,刚开始妈妈觉得女儿亲近爸爸挺好的,因此没有太在意。

忽然有一天,果果很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我长大了要嫁给你。”爸爸听了只是觉得女儿还小,有点孩子气,长大就懂事了,因此也没有放在心上。

可慢慢地,果果越来越爱对爸爸撒娇,对妈妈则很少理睬,甚至在妈妈教育她的时候还有些仇视妈妈,妈妈对果果的行为深感困惑,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是没长大太幼稚还是平时太溺爱她,亦或是出现了其他问题呢?

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其实父母习惯性把这看做是亲情问题,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偏爱哪一方都无所谓,尤其是那些感情比较好的夫妻,常常觉得孩子亲谁都一样,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性别角色方面的认同。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

明明再过不久就要上初中了,可明明跟妈妈的关系还是异常亲密,十分依恋妈妈,排斥爸爸,有时爸爸都会很生气,认为儿子总也长不大,像个小孩子一样。

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以上两个案例,果果明显亲近爸爸,反对妈妈,而明明亲近妈妈,远离爸爸,如果他们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获得正确的解决,其“恋父情结”或者“恋母情结”就会日益加重,而这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甚至对和睦的家庭关系造成很大的打击。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

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儿子过分依赖妈妈而疏远爸爸,或者女儿过分依赖爸爸而疏远妈妈,家长就需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孩子正在对性别角色进行认同。

家长应该想办法引导孩子回到合理的对爸爸妈妈都爱的状态中去,让被孩子疏远的那一方增加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并多给孩子关爱,让孩子知道原来爸爸(或者妈妈)其实也很爱他

此外,被孩子亲近的那一方也应该多对孩子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你亲近爸爸(或者妈妈)的同时也应该多关心关心妈妈(或者爸爸),要不妈妈(或者爸爸)会很难过的。

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2、将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亲子关系

很多家庭往往会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常常忽略夫妻关系,其实将夫妻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最好的办法。

可能这对很多父母来说比较难做到,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重视夫妻关系又是必需的。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牺牲自己来平衡父母关系的倾向。

其实孩子表面上有“俄狄浦斯情结”也是对父母关系发出的信号。如果父母的夫妻关系始终很牢固,那孩子就可能很少会有俄狄浦斯情结。

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摆脱“疼爱孩子、轻视老伴”的心理,要让孩子知道爸爸(或者妈妈)才是妈妈(或者爸爸)最爱的人,而我不是。此外,还要让孩子知道虽然我不是爸爸(或者妈妈)最爱的人,但爸爸妈妈依然会无条件地爱我。使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3、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形成认同

男孩跟爸爸认同,女孩跟妈妈认同也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重要的一点,如果孩子颠倒过来,就容易形成“性身份障碍”,严重得话会发展为排斥、仇视异性,甚至形成同性恋的潜在内因。

让爸爸多带男孩,因为男孩需要格外亲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亲,从父母那里学习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举止神态,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被社会所承认的男人。同样的,女孩也需要格外亲近具有女性心理特征的母亲。

让儿子多跟爸爸,女儿多跟妈妈,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结语

让男孩多跟爸爸,女孩多跟妈妈,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不仅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的关键,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