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睡觉压住被角,孩子窒息身亡:这件事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1

凌晨三点,我在医院值夜班,接到一个急诊,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被爸爸抱着狂奔进来,我二话没说就带孩子进了抢救室。

其实,接过孩子的那一瞬间,我就知道已经没有救了,因为孩子的身体都是凉的,也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但是还是想为这个家庭为这个小生命再试一试,可最后还是无法挽回这场悲剧。

走出抢救室,我看到向我跑过来的孩子家人,有点哽咽,不知道怎么开口,摇了摇头,随后孩子父母瘫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我怎么拉都拉不起来。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说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呢?因为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常见的事情。

新手年轻父母没有习惯孩子的到来,睡觉压住了被角,孩子不会说话,不会挣扎,只能接受“死神”的来临,或者有些大人睡觉时头发缠到婴儿颈部、大人睡觉不小心压到孩子手臂等。

这就是现实,很多人都说,这样的父母太大意了吧?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人不配当父母啊。

可是,医院里见到这样的父母太多了,都是因为“不小心”。

那这起“不小心”酿出的悲剧,究其源头,就是和孩子睡在一起。

可能现在很多父母不认同这个原因,但是不得不说,父母和孩子睡在一起不仅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更会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

除去父母自身原因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外,我们来说说孩子本身。

英国育儿学家指出:如果孩子长时间与父母一起睡,可能会滋生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导致他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别认同障碍。

2

关于“恋母情结”,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儿童的“俄狄浦斯期”,简单来说就是恋父恋母期,这个时候也是“分男女期”。

所以,在3岁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分床睡了,一般在这个阶段和父母分开睡的孩子以后也会更加独立,勇敢。

以前看《爸爸回来了》的时候很喜欢甜馨,甜馨也是从那时候得到一个“国民闺女”的称号,性格很讨喜,独立,坚强,勇敢,懂事,哪怕当时的她才一岁多。

在节目里可以发现,甜馨虽然这么小,但是已经是一个人睡了,她有自己的小房间,有喜欢的布偶和小地毯还有暖色调的灯。

前不久看《妈妈是超人》,里面的超人妈妈霍思燕说她在带嗯哼的时候都会看很多的育儿书,所以,在嗯哼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嗯哼分床睡了,也只有在他睡觉前会陪他一会儿。

中国的社会调查显示,在中国,三岁前和父母分床睡的只有15%,六岁前和父母分床睡的有55%,初中和父母分床睡的有20%,还有10%的孩子是偶尔和父母睡。

但是,在美国某地区对300个左右的2~3岁的儿童进行过一次家庭睡眠调查,其中有44%的孩子从出生就和父母分开睡,55%的孩子偶尔在父母床上睡。

对于和孩子分床睡这件事,父母的意识很重要,孩子刚出生,不会也不能决定自己的以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就如何成长。

人们常说,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有的家长让孩子3岁还在吃奶,有的家长在孩子3岁前已经给了他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很多父母会说“再等等”、“太早了”、“不放心”等等这样的话,可是父母肯放手真的很重要。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不舍,而毁了孩子。

3

心理学家曾指出,在3岁左右的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如果不和孩子分开睡,以后就会越来越难,甚至在孩子成年后,会使孩子产生某些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

妈妈睡觉压住被角,孩子窒息身亡:这件事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之前听过一个真实的新闻案例,是一位母亲和儿子小军在一起19年,从未想过分床睡。

小军考上大学以后,母亲以为能够轻松一点,但是他却死活不想上学,母亲就给他在校外租了一个房子,找了保姆给他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

后来有一天小军跑回了家,原因是没有母亲在身边睡不着,很焦躁!

于是母亲就辞去了工作,陪着他读完了四年大学,带他回了县城,给他找了工作。

而小军虽然工作了,但是依然离不开母亲,也找不到女朋友,只能一直单身。

分床睡,对于孩子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使其更好地发育

在我国,父母在熟睡中不小心致孩子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父母睡觉时打鼾也会对孩子的睡眠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显示:0~3岁是宝宝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宝宝75%的脑部形成和发展是在0~3岁完成的,而噪音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分床睡”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独立的第一步了,做好第一步才会有更好的第二步。据分析,分床越早的孩子,独立意识就越强。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两性认识

性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性别角色建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已经开始萌发性意识,如果还不分床睡,容易造成孩子性早熟。

所以,3岁之前,如果大人有能力,就是一定要和孩子分床睡了。

4

和孩子分开睡,乃至分房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该如何处理好这一过程?

孩子一出生就准备好婴儿床

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和孩子太早分开睡的意识,很多家长会等到孩子6岁上学后,和孩子分开睡,总希望孩子在身边多呆一会儿,或者认为把孩子放在婴儿床里照顾起来比较麻烦,干脆就让孩子睡在自己身边。

妈妈睡觉压住被角,孩子窒息身亡:这件事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其实,孩子越小,受外界影响越小,越容易分离,随年纪的增长,更容易被外界很多因素影响,从而更害怕自己一个人睡觉。

正如作家龙应台所说,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与其花十年的时间去重塑孩子,不如花十年时间去培养孩子。

与其后来很困难地和孩子分开睡,不如从出生就辛苦一点便分开。

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

在《临床儿童口腔科学》一书中“儿童生长发育”这一章中提到,孩子在3岁时以视觉性的恐惧为主,比如:怕黑,在6岁的时候随着想象力的发展,可能对幽灵、妖怪等抽象的恐惧增多。

孩子怕黑的时候,那就在房间给他亮一盏台灯,他怕臆想中的妖魔鬼怪的时候,那就在他房间陪他读一些关于独自睡觉的育儿漫画书或者在睡觉之前和他在他房间做一些轻松的小游戏,等他睡了再离开。

分床这件事,爸爸妈妈的态度很重要

有很多大人对于孩子的眼泪攻势,会采用一种妥协的态度。如果等孩子长大后才开始实施,在分床这件事情上,爸爸妈妈的态度需要坚决一点。

不要以爱之名阻碍他成长,但也不要太强硬,强制分离会使孩子有心理阴影,甚至造成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不和。

面对孩子的抵制态度,首先要有耐心,多和孩子交流,找到他的需求,比如是不是怕黑、恐惧,针对性解决,并寻找中间过度策略,如在刚开始分床时,给孩子睡前陪伴,慢慢引导,在孩子成功独立睡后,给予鼓励和认可。

从“分床”到“分房”,循序渐进

父母可以在孩子出生后,先在房间里给孩子安置一个婴儿床,先分床,大约一岁多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分房睡了。

当然,有些家长实在不放心,想要晚一点,可以,但正如上文提到的,不要超过3岁。

3岁之前,按照孩子的要求,慢慢和孩子一起布置一个他想象中喜欢的房间,并“赐予”他这片领土权,这是对于孩子来说的仪式感,他会更容易接受。

耶鲁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占有欲最强。所以,当你“赐予”他房间的时候,他是很乐意接受的。

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在生活中会面面俱到,给孩子一切最好的,但是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要更重视,不要以爱之名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妈妈睡觉压住被角,孩子窒息身亡:这件事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戳一戳下面的链接,发现更多母婴优质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