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女婴“趴睡解锁”窒息,亲妈门外被洗脑?被放大焦虑多可怕

3个月大的女婴因“趴睡训练”窒息而亡,而她的妈妈就在卧室的门外通过视频监控看着女儿生命的最后2小时,因为担心进去看娃就让睡训功亏一篑,将来还得复训,就一直不进去。而是在群里发视频求助别的妈妈,最终导致错过黄金抢救期。

心痛得无以复加!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妈妈,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父母想让孩子按照统一的标准睡觉,葬送了孩子的一生,内心愤怒到极点。而发起睡眠训练的“芝士小馄饨育儿经”机构竟然发声明说他们的培训已经在2020年3月31日结束,已经过去了半个月。


3个月女婴“趴睡解锁”窒息,亲妈门外被洗脑?被放大焦虑多可怕


对于这位没有判断力的妈妈,我很生气但也无奈。因为再多的谴责只会雪上加霜,让本就受伤的妈妈再次内疚,却无助于他们的家庭的未来。我想这位新手妈妈也是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睡眠,所以花钱帮助孩子“趴睡训练”。没想到,自己的愚昧和无知却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抢救期。

上学时,父母想让孩子都成为好学生。没想到,连新生儿睡觉,父母都希望有统一的标准,能够解锁趴睡技能,能够独立入睡?被放大的焦虑该有多可怕!

为什么我们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像别人家的孩子,独立入睡?睡整觉?为什么要把一个个有独立个性的孩子打造成一个个标准件,让他们失去自己的人生渴望?

一、“独立睡眠法”,伤害孩子的毒瘤

风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独立睡眠法”,来源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他狂妄地发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TA培养成科学家、医生、工人。

他的“独立睡眠法”、“哭声免疫法”,因为给美国家庭无数的孩子带来的严重的心理创伤和精神虐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紧急叫停。

3个月女婴“趴睡解锁”窒息,亲妈门外被洗脑?被放大焦虑多可怕


而主张科学育儿的马伊琍也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在自己大女儿小时候,因为信奉独立睡眠法、哭声免疫法的伪科学,害怕孩子独立性差,害怕孩子依赖性强,所以每次都是孩子吃完奶后抱回小床,致使女儿的安全感很差,一直哭着让她搂到天亮才放手。

3个月女婴“趴睡解锁”窒息,亲妈门外被洗脑?被放大焦虑多可怕

没想到,这个打着“睡眠训练”的机构竟然洗脑到这么多妈妈,不仅收费指导训练孩子独立睡眠,解锁趴睡技能,还在孩子们生病大哭时指导妈妈们不要抱,不要干预,否则孩子就会有依赖性。

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也就短短几年,要我们抱睡就抱睡?要我们同床睡,又何妨?孩子只有得到妈妈及时的回应和照顾,才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在独立行走后走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海蒂育儿大百科》书中讲道:趴睡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症的概率,因为婴儿趴着睡会睡得更沉,唤醒反应减弱,这样会妨碍他们在睡眠中呼吸暂停时醒过来,难以进入正常的呼吸模式。如果婴儿喜欢趴睡,应该和儿科医生讨论,找出不喜欢躺着睡得原因。

所谓的婴儿猝死综合症的死因一种假设是婴儿的“呼吸受到威胁时醒来”的功能没有发育好。另一种假设时可能由心脏中未被发现的缺陷或管理呼吸和心率基因的缺陷而造成的。常见于2~4个月的宝宝。

趴睡,睡在松软的床上,枕头或玩具,接触香烟烟雾或太热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症的风险。

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开展了“躺睡运动”,才使婴儿猝死综合症的死亡率下降了40%。

所以,不要再相信什么睡眠训练,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去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爱和积极地情感回应。

二、尊重孩子的天生气质,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是高需求的宝宝,容易哭闹,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有的孩子是安静型,即使有需求也会自我安慰,父母带着也省心;有的孩子是乐观型,有的孩子是忧郁型的。

面对自己的高需求宝宝,心理学家西尔斯博士提出了“亲密养育法”理念,也在书中针对高需求宝宝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3个月女婴“趴睡解锁”窒息,亲妈门外被洗脑?被放大焦虑多可怕

当我们知道孩子的天生气质后,就可以遵循孩子的发展特点来养育。如果孩子是高需求的宝宝,那就理解孩子高需求,调整我们的预期,降低对宝宝的期待。

在保证自己情绪稳定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高需求。如果可能,尽量争取家人的支持和帮扶,多花时间给予孩子积极地回应,给予孩子特殊的需求,孩子就会开出生命之花。


三、接纳孩子,不要把焦虑传给孩子

新生儿奶睡怎么办?我家宝宝每天起夜好多次,怎么能整夜觉?3个月宝宝还不会翻身怎么办?8个月宝宝就会走路,我家宝宝还不会爬,怎么办?

育儿的难题困扰着一个个新手父母,“别人家的孩子”更是把新手妈妈的焦虑放大了,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闹腾?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这么省心?以至于无数的父母总想着要为孩子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整夜睡觉、可以早爬行、可以独立睡眠……

3个月女婴“趴睡解锁”窒息,亲妈门外被洗脑?被放大焦虑多可怕


殊不知,在父母的折腾中,不仅父母自己更累,孩子也会更精疲力尽。孩子原本的需求不被满足,还要被父母增加更多的需求。冷静型的宝宝就会放弃自己的需求,顺应父母的需求;而激进型的宝宝就会朝着父母期望的反方向折腾,让父母越来越累。

不论孩子的天生气质是什么,只要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我们只能去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抱睡,接纳孩子的高需求,接纳孩子的折腾,让孩子明白他们是被我们父母关注的,让孩子感觉到自我的需求是被父母看见的,他们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勇敢地走出去。

美国心理学家戈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他选择了一对同样体质的双胞胎,身高、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哥哥比弟弟提前四周开始学习爬楼梯,但是没有学习爬楼梯的弟弟到了一定时期后自如地爬楼梯,而且比学习过爬楼梯的哥哥爬的更好。

3个月女婴“趴睡解锁”窒息,亲妈门外被洗脑?被放大焦虑多可怕


同时,戈塞尔还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成年人,进行了包括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我们不要揠苗助长,最好根据宝宝的发育水平和发育速度,在他们的敏感期,去训练他们某项技能,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寓教于乐。

所以,父母放松一些,孩子不能睡整觉,孩子要抱睡,孩子内向……都只是因为我们害怕孩子会失掉竞争力,是我们自身的焦虑,是我们的不接纳造成的。

当孩子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当孩子问题多多时,说明孩子需要更多的爱,需要更多的关注。千万不要把孩子的需求当做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把孩子的需求当做我们学习的动力,多折腾自己,多爱孩子。

当我们放下焦虑,放下攀比心,孩子就会慢慢成长,只是时间有早晚而已。

写在最后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提倡科学育儿,提倡用最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得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和充足的心理营养,但不是说一定要信奉书籍,信奉某个育儿专家,而是带着爱和觉知来养育我们的孩子。

因为孩子不是我们的宠物,不是工具,而是一个有独特的天生气质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的气质特点,需要我们父母顺应为人父母的本能去照顾他们,去呵护他们。

愿每一个宝宝都能在被父母尊重天生气质的前提下茁壮成长!

我是Daisy,陪娃成长的全职妈妈,奉行育儿先育己的理念,坚持在终身学习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