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感虛篇(6)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農曆己亥年【豬年】三月二十

今日品讀王充《論衡》之論衡卷第五——感虛篇第十九(6)

《論衡》│感虛篇(6)

【原文之六】

傳書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n城為之崩。”此言杞梁從軍不還,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誠悲痛,精氣動城,故城為之崩也。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虛也。夫人哭悲莫過雍門子。雍門子哭對孟嘗君,孟嘗君為之於邑。蓋哭之精誠,故對向之者悽愴感慟也。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不能感孟嘗衣者,衣不知惻怛,不以人心相關通也。今城,土也。土猶衣也,無心腹之藏,安能為悲哭感慟而崩?使至誠之聲能動城土,則其對林木哭,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湧水滅火乎?夫草木水火與土無異,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或時城適自崩,杞梁妻適哭。下世好虛,不原其實。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

【字詞】

1、慟:(tòng)即“慟”,形容極其悲痛

2、怛:(dá)本義指憂傷,後引申為恐懼

【拙解】

傳書中說:“杞梁之妻對著城牆痛哭,城牆因此崩塌。”此事是說杞梁從軍沒有還家,其妻悲痛,對著城牆痛哭,悲痛至極,精氣感動城牆,所以城牆為之崩塌。相傳杞梁之妻對著城牆痛哭的故事,是事實。但城牆為之崩塌,則是虛假的。人的悲怨痛哭莫過於雍門子。雍門子向孟嘗君哭訴,孟嘗君聽之為其哭泣。大概是哭聲顯出真誠,所以聽者亦會覺悽傷悲慟。雍門子能使孟嘗君的心為之所動,卻不能感動孟嘗君的衣服,因為衣服是不知道悲傷憂愁的,是不與人心相通的。傳書所說的城牆,是用土建造的。土如同衣服一樣,亦無心腹五臟,怎能因為悲哭感慟而崩塌?假使至誠哭聲能感動城牆之土,那麼若對林木痛哭,能使草破木折嗎?對著水火而泣,能驅水滅火嗎?草木水火與土沒有差異,可知杞梁之妻不能哭崩城牆,是很明白的。或許當時城牆剛巧自已崩塌,而杞梁之妻正巧在痛哭。後世喜好虛幻之事,不究事之實情。所以杞梁之妻哭崩城牆的名聲,至今未消。

【小議】

故事,經世眾之口相傳,往往摻雜了人的情感和心願,及至後世,故事中“實”的部分可能已經不重要了,人們更多看重的是那個故事的情節如何感人,結局怎樣動人。探究史實,那是史學家們的專業。對於俗世凡眾,或許真的無需太過較真,能從故事中閱見仁善,覓得良操,品出樂趣,足矣。天上之神太遠,吾等肉體凡身遙不可及,想那幹嘛?人、物感應虛無縹緲,占卜之學晦澀難懂,何必思之?“不原其實”,其實未必就是“下世好虛”。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