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一、

秦滅周,漢代秦,經年戰亂,且秦不尚儒,漢初亦重道而輕儒,故而無人理會早已佚失的儒家經典,甚至孔子故居亦被漢武帝下令徵拆,用其地為魯恭王擴建宮宅。也算是機緣巧合吧,竟發現了不知何時藏於殘壁中的《尚書》、《禮》、《春秋》和《論語》。如此看來,漢武帝在內的漢朝前幾代帝王似乎並不尊儒,只是在那些儒經重見天日後,漢武帝好像猛然醒悟一般,開始大力推崇儒學,以孔儒為至尊。漢武帝時,漢朝國勢已達頂盛,內憂外患已然盡除,天下祥和,此時文興則是必然。將孔儒經書再度現世之事說成是漢朝的符瑞,也是正常,有人說,也有人信,是真是假已經無所謂,“天機不可洩漏”。再說那東海郡張霸,通曉《左氏春秋》,也是位高士,也頗有些狂傲,竟然自己撰寫出了一百零二篇的《尚書》,真可謂是才子中的奇人。漢成帝赦免張霸之罪,未毀張霸的《尚書》,是漢成帝當真欣賞張霸之才?或許漢成帝自己手中的《尚書》也是部贗品?或許只有漢成帝與張霸知道其中緣由,“天機不可洩漏”,不能說!史上的漢成帝,荒於酒色,疏於理政,傳說中漢成帝“考校”張霸的《尚書》一事,或許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並無實意,所以,即便發現兩部《尚書》內容完全不同,也沒有太當一回事,所以張霸得以倖免其罪,其書也得以倖存。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二、

張霸寫了一部一百零二篇的書,取其名為《尚書》,與古時儒家經典的《尚書》,書名相同,內容不一,算作“侵權”嗎?儒家《尚書》,相傳為孔子編寫,雖然在儒家思想中地位極高,但卻命運多舛。先有秦代焚書,後有漢代伏生口授,漢武帝時拆孔子故宅又在牆壁中發現另一部《尚書》,到了西晉永嘉年間,各種版本的《尚書》皆在戰亂中散失了,真可謂是歷經磨難。或許漢成帝並無尚古薄今的思想,只重所讀之書於已是否有禆益。當他細讀了張霸的《尚書》後,覺得書中所說頗有道理,勝過其秘藏的古時《尚書》,於是便赦免了張霸的罪,不毀張霸的《尚書》,如此後來,漢成帝還是很惜才的。張霸的確寫出了一部鉅著,如果不以《尚書》為名,或許亦會被後世尊崇,甚或可與儒家之聖孔、孟齊名。鴻筆高士,其所著寫書文非一日之功,書中經典更是源於日積月累。所謂楊子山須臾間便寫就《哀牢傳》,源自傳說,未必可信,或是早有思考,腹稿已成,待確認三府屬吏瞻前顧後,無以落筆,便揮墨成書,搶了“沙發”,寫出了《哀牢傳》。張霸與楊子山,難得的人才,遇到了難得的識才之君。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三、

漢武帝劉徹,十六歲即位,二十二歲正式執政。漢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善戰勇將,開疆拓土,徹底解決匈奴外患;首開絲綢之路。漢武帝在位五十餘年,確實建立了輝煌功業。漢武帝時期,出現了一批赫赫有名的文臣,如董仲舒、司馬遷、司馬相如、東方朔、蘇武、張騫等,他們為後世留下了堪稱經典的名篇鉅著、絕妙詩賦和傳奇故事。漢武帝身邊有董仲舒等鴻儒,所以獨尊儒術;身邊有司馬相如等美文大家,故而喜讀詩賦。後來的西漢成帝、東漢明帝,也頗好文,亦是如此。成帝身邊有楊子云等文士,明帝身邊有班固等文臣。漢朝文興,是時代之運,更是其時文人之幸。人有壽期卻常逐功利,財不隨身而文留青史,後世論及史上人物故事常會嗟吁,而覽閱古人名篇常能使人受益匪淺。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