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一、

秦灭周,汉代秦,经年战乱,且秦不尚儒,汉初亦重道而轻儒,故而无人理会早已佚失的儒家经典,甚至孔子故居亦被汉武帝下令征拆,用其地为鲁恭王扩建宫宅。也算是机缘巧合吧,竟发现了不知何时藏于残壁中的《尚书》、《礼》、《春秋》和《论语》。如此看来,汉武帝在内的汉朝前几代帝王似乎并不尊儒,只是在那些儒经重见天日后,汉武帝好像猛然醒悟一般,开始大力推崇儒学,以孔儒为至尊。汉武帝时,汉朝国势已达顶盛,内忧外患已然尽除,天下祥和,此时文兴则是必然。将孔儒经书再度现世之事说成是汉朝的符瑞,也是正常,有人说,也有人信,是真是假已经无所谓,“天机不可泄漏”。再说那东海郡张霸,通晓《左氏春秋》,也是位高士,也颇有些狂傲,竟然自己撰写出了一百零二篇的《尚书》,真可谓是才子中的奇人。汉成帝赦免张霸之罪,未毁张霸的《尚书》,是汉成帝当真欣赏张霸之才?或许汉成帝自己手中的《尚书》也是部赝品?或许只有汉成帝与张霸知道其中缘由,“天机不可泄漏”,不能说!史上的汉成帝,荒于酒色,疏于理政,传说中汉成帝“考校”张霸的《尚书》一事,或许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并无实意,所以,即便发现两部《尚书》内容完全不同,也没有太当一回事,所以张霸得以幸免其罪,其书也得以幸存。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二、

张霸写了一部一百零二篇的书,取其名为《尚书》,与古时儒家经典的《尚书》,书名相同,内容不一,算作“侵权”吗?儒家《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写,虽然在儒家思想中地位极高,但却命运多舛。先有秦代焚书,后有汉代伏生口授,汉武帝时拆孔子故宅又在墙壁中发现另一部《尚书》,到了西晋永嘉年间,各种版本的《尚书》皆在战乱中散失了,真可谓是历经磨难。或许汉成帝并无尚古薄今的思想,只重所读之书于已是否有禆益。当他细读了张霸的《尚书》后,觉得书中所说颇有道理,胜过其秘藏的古时《尚书》,于是便赦免了张霸的罪,不毁张霸的《尚书》,如此后来,汉成帝还是很惜才的。张霸的确写出了一部巨著,如果不以《尚书》为名,或许亦会被后世尊崇,甚或可与儒家之圣孔、孟齐名。鸿笔高士,其所著写书文非一日之功,书中经典更是源于日积月累。所谓杨子山须臾间便写就《哀牢传》,源自传说,未必可信,或是早有思考,腹稿已成,待确认三府属吏瞻前顾后,无以落笔,便挥墨成书,抢了“沙发”,写出了《哀牢传》。张霸与杨子山,难得的人才,遇到了难得的识才之君。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三、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即位,二十二岁正式执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善战勇将,开疆拓土,彻底解决匈奴外患;首开丝绸之路。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确实建立了辉煌功业。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批赫赫有名的文臣,如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苏武、张骞等,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堪称经典的名篇巨著、绝妙诗赋和传奇故事。汉武帝身边有董仲舒等鸿儒,所以独尊儒术;身边有司马相如等美文大家,故而喜读诗赋。后来的西汉成帝、东汉明帝,也颇好文,亦是如此。成帝身边有杨子云等文士,明帝身边有班固等文臣。汉朝文兴,是时代之运,更是其时文人之幸。人有寿期却常逐功利,财不随身而文留青史,后世论及史上人物故事常会嗟吁,而览阅古人名篇常能使人受益匪浅。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1)——佚文篇第六十一(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