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1)

2020年04月05日 星期日

農曆庚子年【鼠年】三月十三


《論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1)

【原文之一】

世信祭祀,謂祭祀必有福.又然解除,謂解除必去兇。解除初禮,先設祭祀。比夫祭祀,若生人相賓客矣,先為賓客設膳食;已,驅以刃杖。鬼神如有知,必恚止戰,不肯徑去,若懷恨反而為禍;如無所知,不能為兇,解之無益,不解無損。且人謂鬼神何如狀哉?如謂鬼有形象,形象生人,生人懷恨,必將害人。如無形象,與煙雲同,驅逐雲煙,亦不能除。形既不可知,心亦不可圖,鬼神集止人宅,欲何求乎?如勢欲殺人,當驅逐之時,避人隱匿,驅逐之止,則復還立故處。如不欲殺人,寄託人家,雖不驅逐,亦不為害。貴人之出也,萬民並觀,填街滿巷,爭進在前。士卒驅之,則走而卻,士卒還去,即復其處;士卒立守,終日不離,僅能禁止。何則?欲在於觀,不為壹驅還也。使鬼神與生人同,有欲於宅中,猶萬民有欲於觀也,士卒驅逐,不久立守,則觀者不卻也。然則驅逐鬼者,不極一歲,鬼神不去。今驅逐之,終食之間,則舍之矣。舍之鬼復還來,何以禁之!

《論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1)


《論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1)

【字詞】

1、解除:漢代陰陽家稱禳除兇惡為解除,也是古時為消除災禍而舉行的迷信活動

【拙解】

世人迷信祭祀,稱祭祀必會有福。又認同解除,稱解除必會祛除兇禍。解除的初始之禮,是先舉行祭祀。參照祭祀,若同活人接待賓客一般,先為賓客安排膳食;膳食過後,用刃杖驅趕鬼神。鬼神如若有知,必會發怒而與祭祀者戰鬥,不肯直接離去,倘若心生懷恨反而會施人以災禍;如果鬼神無知,不能造成兇禍,那麼所謂的解除並無益處,不解除也無損害。而且人們以為鬼神是何形狀呢?如果說鬼有形狀,形狀像活人,活人心生懷恨,必將會害人。如果鬼神沒有形狀,如同煙雲一般,那麼驅逐煙雲,亦是不能有所解除。鬼神形狀既然不可知,其心思亦不可臆測,鬼神停留在人的屋宅之中,意欲何為?如果鬼神勢必要殺人,那麼鬼神在被驅逐之時,會避開人隱匿起來,驅逐行為停止,鬼神又會返回原處。如果鬼神不欲殺人,只是寄託在人的家中,即使人不驅逐,鬼神亦不會為害。貴人出行,萬民圍觀,擠滿街巷,爭著擠進前面。士卒驅趕眾人,眾人便退後,士卒離開,眾人立刻又回到原處;只有士卒站立守衛,終日不離開,才能制止。為何?眾人的目的在於圍觀,不會因為一次驅趕就不回來了。假使鬼神與活人相同,有停留在人的屋宅中的目的,猶如眾人有圍觀的慾望,士卒只是驅趕,而不是長時間站立守衛,圍觀者就不會退走。如此則驅逐鬼神的人,不是終年在驅逐鬼神,鬼神是不會離去的。如今驅逐鬼神,僅在一餐之間,便再不理會。不再被理會的鬼神又回來,如何禁止!

【小議】

祭祀與解除,盡顯人的“神奇”功力。神奇何在?既不知鬼神從何來,亦不曉鬼神為何形,僅憑人之所思、人之所想,便臆造出了鬼神,不但有形,而且衣著與人無異,只是鬼常惡相,神多善貎。祭祀,有的是為向上天祈福,有的是為拜鬼神以避兇禍,還有的是為緬懷先人以求賜福。上天為虛,鬼神無實,祭祀或許只能填充人心中的空虛。祭祀先人則不同,更多的目的是表達對先人的敬畏與懷念,是人們情感的寄託。為消災避禍而設祭祀,為驅逐凶神惡鬼而行解除,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荒唐之舉。巫者煞有介事般地驅鬼神、解除兇禍,好像他們極具通天神力一般,實則那只是他們賴以謀生的一種職業,世人不信鬼神,巫者便沒有了生意,無奈也只有改行另謀生計,再無“神力”。無力者信神,心虛者信鬼,若以實論,人類的生存還是得靠人類自己。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