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一、

敬天信神者常有一句話,叫做“心誠則靈”,此話實在是逛人之語。成湯時大旱,百姓早已生計艱難,苦不堪言。歷時七年,期間朝廷不思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只是在七年後,君王成湯似有良心發現,弄出個自責五過之文,當作為民向上天求雨祈福之舉。恰逢其時正當降雨,於是,自責五過的成湯竟成了後世尊奉的聖君,何其諷刺!《尚書》所言“湯自責,天應以雨”,何其虛偽!七年之災,湯乃自責,非其憂念百姓,或是其更憂心其君權不穩。成湯的自責五過,董仲舒設土龍雩祭,雖皆為求雨祈福,雖有為民之心,更有撫民防亂之意。天災害人,易生民怨。成湯自責而成聖,董仲舒雩祭造神奇,看來古時朝廷愚弄百姓很容易,亦有如《尚書》之類經典傳書為那些所謂的聖君、賢臣樹神功仙績,後世竟也深信不疑。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二、

知已有過,心中存虛,故而常會疑懼外界的風吹草動,更不要說驚雷暴雨狂風。心若坦蕩,聞驚雷可感其震撼,視暴雨可賞其透徹,即便置身於狂風之中,亦有歷練自然而不畏強的心魄!何謂敬天、崇神、畏鬼?不知自然之功,虛擬一個無所不能的“天”,敬之,聊以慰心,實為無知;讀書不精學技不專,能力不行便求仙祈神,實為不學;鬼者,心魔也,不做虧心事,心中無魔,何來懼鬼?古時的君王,若有憂懼,當是其政有缺失,與擔憂天怒相比,更懼怕的是人怨!某些史上傳書,常將偶發災變附會於某人某事,於是便有了太多的神奇故事。儒書經典,此類事尤其多,未必盡皆史實,卻也頗為有趣。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三、

黃帝征伐各部落,一統天下而被尊為聖;秦始皇征伐諸侯滅六國,亦是一統天下,卻被後世文人責為無道。上古之時,沒有文字可成書,石雕骨刻的圖形輪廓,後人揣度其意,憑添了太多的遐想。秦始皇統一天下,不止在於土地、人口,更有文字和度量衡的統一,這便成全了文書記載。然而秦始皇卻想不到,統一後的文字,竟成了後世指責非難他的利器。史書所載更有荒唐之說。劉媼憩息於大澤,夢中與神交合,然後生下了漢高祖劉邦。當初杜撰出此說法的人,無非是想恭維大漢天子是得天授的神之子,記史之人卻將其當作實情傳於後世,實在是極大的諷刺。如此可見,史上傳書,無論是史官所記,亦或經典所載,虛言者頗多,尤以說天論神之事,神奇無比,實則信口妄言。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四、

王充有問,是何人作答?自然是奉《尚書》為經典的儒者。《尚書》大作,其實早已佚失,留世之文,已經近代學者考證確定系後人偽作。以《尚書》之言,說天地間神奇之事,儒者頗善辯辭。天有所能,有所不能,全憑儒者所解,牽強附會,自然便是漏洞百出。依《尚書》所言、儒者所解,上天能知人間諸事,能施雷電興風雨表達其對人間過錯的憤怒,明顯是將上天之性擬人化了。天怒便降狂風驟雨,承受者是萬眾百姓,並非是“天”所認為有過錯的君王,莫非天怒時也會失方寸而降罪於無辜?聖王有德,天降祥瑞於人間;君王無德,天降災變於人間。原來人們敬畏無比的“天”,所能看到的只有人間的“王”是否有德,若降祥瑞或災變,何其漫不經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5)——感類篇第五十五(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